总第2期

从“马航失联”到“记者失援”

——媒体背书与谣言流布的博弈

作者:   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 祝晓虎;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任编辑 吴旭华   2014-06-17 15:54  新传播    【字号:  

        马航 MH370客机离奇“失联 ”,引发世界媒体极大关注。但令中国媒体没有想到的是,短短数天内,“马航失联”事件居然演变为“记者失援”现象,国内从普通受众到专业人士,均对媒体的行为提出了质疑。一场新闻大战,变成了媒体背书与谣言流布的博弈。

 

关键词马航失联  记者失援 媒体与谣言博弈 

 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是媒体的至高法则。任何一家负责任的媒体,在发布信息的过程中,都会自觉地为信息的真实性背书。但是,对信息真实性的核查,往往会使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受损。德国《明镜周刊》履行严格的专业事实核查,一般一篇在杂志上一页的文章,至少需要 1小时核查;碰上专业性较强、篇幅较长的文章,需要多位核查员费时两三天时间。因此,当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时,对时效性的追求、对真实性的恪守,会形成时间差。受众的关注在真实信息稀缺的情况下,极易引发谣言出笼并流布。

 38日,马航MH370客机离奇“失联”,引发世界媒体极大关注。但令中国媒体没有想到的是,短短数天内,“马航失联”事件居然演变为“记者失援”现象,国内从普通受众到专业人士,均对媒体的行为提出了质疑。一场新闻大战,变成了媒体背书与谣言流布的博弈。

一、反应“迟钝”导致各方发难

 

 马航失联事件发生两天后,国内媒体就陆续受到发难,网络上对中国媒体的不良评价不绝如缕,发难者不乏“资深媒体人”。分析这些诘难,可以发现集于以下几点——

 一是反应“落后”。38724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官网发布了马航 MH370失联消息。8 23分,法新社的“推特”发布了这一突发消息。829分,中国的新浪微天下发布此消息,随后国内各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纷纷跟进。一架载有 239人的飞机失联,已够让人高度关注;而航班上有 154名中国乘客,更引发了国内民众揪心聚焦。于是,对于国内媒体未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受众颇有微辞。之后,国内部分媒体对外媒“亦步亦趋”,更是引发了公众强烈不满。

 二是信源“缺失”。马航失联事件发生后,第一信源是马航的官方声明。849分,新华社采访中国民航空管局,证实MH370失踪,这是国内媒体关于马航失联的最权威消息。但是,国内一些媒体在之后发布的消息中,其信源很多来自CNN、法新社、越通社等国外媒体,因而饱受诟病。同时,国内主流媒体的信源基本上系马来西亚官方新闻发布会以及中国官方。面对国外媒体从各渠道获得的各种“独家”信息,国内受众难免对国内媒体产生失望。尽管这些外媒在自媒体上发布的“独家新闻”,后来大多被证实是子虚乌有的谣言。

 三是引导“失重”。面对突发消息,媒体有责任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并实行舆论引导。但是,连国内最权威媒体之一的新华社也诚恳地认为:“我们的报道在第一时间也未找到工作重心。”当国外媒体通过种种渠道获取尽可能专业的消息时,国内媒体在马方封锁信源的情况下,未能找到舆论引导的突破口。直到314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才呼吁马方公开相关信息,改进信息发布。而此时,外媒已根据外围信源获得的蛛丝马迹,从卫星数据到通讯记录,从飞行轨迹到飞行时间,倒逼马方回答媒体的提问。尽管外媒从外围获得的信息存在诸多破绽,甚至可归于谣言,但其中的核心技术信息,足以对马方形成合围之势,马方承认了部分事实。

 四是模式“传统”。未能通过专业渠道获得有效信息,履行新闻传播的专业主义原则,而依然遵循传统报道模式,是压倒国内媒体的“最后一根稻草”。马航失联后,国内媒体按照“重大灾难报道的惯性”,依然以“人性化”的路径进行报道,而未能使用严密的逻辑和专业的知识,从而被受众嘲讽“情感泛滥”,称其只会“转发、蜡烛和祈祷”。固然,国内媒体遵循了灾难报道的新闻伦理,但在这场国际化的新闻战争中,面对国外媒体专业化的“反证”,国内媒体过于传统的报道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受众对权威、真实信息的需求,却易引起反感。

 

二、理性审慎应对“过激”议论

 

 对中国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中的表现,有资深媒体人认为是国内媒体“对信息没有分析、质疑、求证的能力”“缺乏全球视野,对官方信息有极强的依赖性”“没有真正国际媒体,提供不了核心信源”,等等。此言诚然不虚,但并非真正根源。

 其实,造成中国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中表现偏弱,并非国内记者的专业素养不高、调查能力不强。就国内新闻而言,中国的记者调查能力并不逊色于西方记者,这只要看各类都市报上屡屡披露的调查性报道,就可窥豹一斑。同时,在许多重大国际事件上,中国驻外新闻机构的记者也表现了出色的调查取证能力。但是,中国记者的专业调查能力,更多体现在社会与经济领域。而历年报道的灾难性新闻,又是“主场”作战。倘若探寻“灾难报道”与“调查报道”的交集,不难发现许多经典之作,比如 2008年汶川地震中,国内媒体都表现了出色的专业调查能力。

 在马航失联后,国内媒体马上就敏感地发现这绝非单纯的空难,而极有可能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在这样的判断力面前,说中国媒体缺乏国际视野,或许稍显轻率。其实,事件发生后,马来西亚国防部、交通部、民航总局“政出多门”,不断发布自相矛盾的消息;西方媒体又通过所谓的匿名线人,捕风捉影,发布各种不实消息..直至今日,马方依然未公开真相。所谓的“全球视野”,在今日看来,就是国内媒体未能迎合国内公众的情感需求,发布更多与真相有关的信息。而“对官方信息的依赖”,也是在真相未明的前提下,对马来西亚做出的基本尊重。即使马方在信息公开上玩“太极”时,中国媒体依然秉承理性态度,压下自然感情的冲动,张扬职业的理性道德。以新华社为例,先后发表英文评论《马航客机消失疑点重重》《239条生命容不得丝毫懈怠和私心》,敦促马方统一信息发布渠道。此后,随着中国搜救力量的介入,中方逐渐掌握了信息发布主动权,新华社英文报道领跑全球,中国媒体成功实现逆袭。“没有真正国际媒体,掌握不了核心信源”的结论,开始有所松动。

 

三、信息真实才能跑到“终点”

 

 平心而论,马航失联事件中各界对国内媒体的诘难,也给媒体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路。中国媒体的专业素养、全球视野都应得到强化是毋庸置疑的;反之,西方媒体的“离间计”同样值得警惕。很多标注有CNNBBC、越通社、法新社的报道,都被证实为谣言。这些谣言成功地制造了中国媒体的“弱势”表象,以致“世界人民很困惑、中国网民很不满、中国记者很着急、西方媒体很开心”。在全球传播的背景下,中国媒体的灾难性报道“以不变应万变”,在马航失联事件发生后初期,专注情感宣泄,忽略专业调查,这是最大的失误。国内媒体界个别人士对国内媒体行为的反思与质疑,又让受众把视线从事件本身转移到媒体行为上来,从而让媒体记者失去了国内受众的支持,这种做法也值得商榷。事后证实,国内媒体在马航失联事件中受到了一定的误解。对国际灾难性报道的应对经验不足,让习惯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国内媒体,在为新闻真实背书的过程中,被各方流布、交织的谣言,狠狠地撞了一下腰。

 谣言往往能在最短时间内聚集最大的关注。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年代,官方发布的“谣言”更能吸引注意力且让人难以辨析。西方媒体在“民主、自由”政治体制下,更习惯政客的“躲猫猫”,也更习惯于对官方信息保持警惕与质疑;但在马航失联事件中,仍不能避免地为官方谣言推波助澜,甚至是怀着无法言说的企图。而喧嚣的自媒体更成了谣言的温床。当“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都发布谣言并叠加,而真相又遥遥无期时,谨慎求证是最科学的方式。事实也证明,过分追求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不惜以信息真实性的损毁作为代价,最终并不能制止谣言的散播。时效性的不足,也许会对媒体造成一时的伤害;但真实性的受损,失去的是媒体最珍贵的公信力。在马航失联真相未能大白于天下之前,谁也无法证明:来自外媒的消息绝对真实可信。以时效性“助力”的谣言,永远无法跑到真相的终点。当然,如果真实与时效能完美结合,自然皆大欢喜。但实现这一理想,有待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

 

编辑: 刘婷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