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心中,有猛虎在细嗅玫瑰”——评深圳特区报记者庞贝的长篇小说《无尽藏》由深圳特区报记者庞贝创作的长篇小说《无尽藏》利用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反推书中的真相,创造出一种极其高妙的对立和融合,文本虚实相生,故事亦真亦幻,时间亦古亦今。这种文学和历史相互拧结、难分彼此的写法,第一次打破了传统历史小说或戏说、或索隐的写法,独树一帜地将类型文学和纯文学有机糅合为一体,创造了别开生面的另类文学虚构方法,进而产生了 1+1>2的神奇审美效应。[查看详细] |
从马航事件看《华盛顿邮报》的政治倾向《华盛顿邮报》作为一家擅长专注于国内政治新闻报道的媒体,在面对马航失联这一突发事件时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敏感。从马来西亚政府的信息发布到亚洲乃至西方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华盛顿邮报》的侧重点始终很明确,即在基本最新信息得到及时报道的情况下,深度分析焦点这一事件背后所蕴藏的政治现象。[查看详细] |
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传统媒体舆论引导方式——以深圳报业集团化解“扶不扶之惑”大讨论为例面对新媒体崛起,传统媒体的优势正被逐渐消解。如何强化优势,提升舆论引导力,是各家传统媒体面临的重要课题。2014年3月底4月中,深圳报业集团发起一场化解“扶不扶之惑”大讨论。[查看详细] |
新闻阅评在马航客机失联事件报道中,前方记者从马来西亚不时传来最新信息。有前方记者和电视台主持人在报道马来西亚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说:“我在这里有一个最新信息给大家分享”。笔者认为,在此用“分享”一词不妥。[查看详细] |
普利策新闻奖的斯诺登因素《华盛顿邮报》和《卫报美国》因率先而广泛深入报道斯诺登事件而获得 2014年普利策新闻奖中的公共服务奖。两报获奖是对其秉持公正立场进行有关报道的肯定,也是对美国政府侵犯他人他国权益的批判,同时揭露了美国的双重标准,并揭示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查看详细] |
《纽约时报》创新报告的启迪作为美国报业转型领导者的《纽约时报》一直是全球媒体产业密切关注的焦点。一份长达 96页的由《纽约时报》发行人亚瑟•苏茨伯格Arthur Sulzberger, Jr.的儿子率队制作的内部报告,体现了《纽约时报》管理部门为如何将新的理念和革新有效引入现有机制所做的认真和值得称赞的努力。[查看详细] |
一位时政记者基层挂职的行与思走进基层,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应成为新闻工作的一种常态。作为一名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进“报社门”的“三门记者”,通过下基层挂职锻炼,提升了应对复杂局面、服务群众的能力,对基层、宣传报道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查看详细] |
从“反服贸”运动看台湾媒体生态作者通过对台湾“反服贸”运动深入细致的观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 “只问蓝绿,不辨是非,只炒短线、只重膻腥,一切从商业利益出发”的台湾媒体生态图画。[查看详细] |
从乙肝疫苗风波谈媒体人的专业素养乙肝疫苗风波虽然已经渐渐平息,却给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许多媒体在事件中特别是事件爆发初期不恰当的报道,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反思事件中暴露的问题,为媒体和媒体人如何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客观报道,提供了借鉴。[查看详细] |
严肃报道中的网络调侃及应对策略对严肃新闻报道的网络调侃表面上是大众娱乐的一种表现,实际是公众突破社会显性权力的一种话语策略。对网络调侃进行应对,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便是运用新闻评论直截了当地阐明正确立场与价值,确立正常价值观的社会存在,从而避免主流价值观与民众的疏离。[查看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