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长江学者、国务院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喻国明   2015-07-23 15:33  新传播    【字号:  

    互联网是一种激活个人要素的“高维媒介”。用“低维”方式无法有效地管理和运作“高维”的事务。真正能够成为媒体转型融合发展主流模式的应该是与互联网逻辑相吻合的“平台型媒体”。

 

【关键词】互联网 高维媒介 平台型媒体

 

今天,无论是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还是我们媒体业自身,讲到实务和发展问题的时候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就是互联网。

迄今为止,我们对于互联网本身的理解可能还处在一种相当肤浅的水平上,由此我们对于互联网的管理总体上还处在一个无所措手足的境地上。尽管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同时又拥有如此丰厚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和传播资源,就全世界比较而言,好像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比我们的政府拥有的资源更加丰厚,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好像还没有扭住互联网的“龙头”。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还处在“必然王国”的状态,远没有进入“自由王国”的境地。

比如,我们做了很多的网站、APP及客户端,进行了很大力度的与互联网相关的投资,下了那么大的决心,各种各样的资源和力量都用起来了,但是结果怎么样呢?用一位领导同志的话来说:“我们的传统媒介已经到了救亡图存的境地”,此外还有种种说法,这些都是对目前的困境所表现出的无可奈何的焦虑,为什么?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于今天互联网的理解过于浅表化。实际上到今天为止,还有很多人固执地认为互联网就只是一种媒介、一个渠道,因此从自身发展的逻辑出发,把互联网作为延伸自己价值和影响力的一个宣传平台、一个锦上添花的工具。事实上,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媒介,更本质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重新构造世界的结构性力量,这是它真正的意义所在。

 

一、“低维”方式无法有效地管理和运作“高维”的事务:互联网是一种激活个人要素的“高维媒介”

 

在这个意义上,我最近做了一些思考。几个月前看了一些介绍“超弦理论”的文章,讲的是关于人类所面对的空间的概念。我们目前能够感受到的是四维空间,但实际上在这四维空间之外还有七维空间,一共有11维空间。比如说零维空间就是一个点;一维空间就是一条线——它使我们有了前和后;两维空间就是面——它使我们有了东西南北;三维空间就是一个立体;四维空间就是三维空间在时间上变化的一个过程,它使我们有了过去、今天和未来;五维空间的初始速度按照科学家的定义,应该是每秒30万公里以上。在这样一个速度的平台上,我们再看四维空间,会发现时间也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它既可以从过去到现在,也可以从现在往回追溯——它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插入,进行观察、把握等,这就是五维空间——有点像好莱坞的《星际穿越》所描绘的情形,这对于我们现实当中的人而言是一种很难理解的状态,但是它的确存在。

讲这么多空间理论,我想说明的是什么呢?我认为,互联网或许就是这样一种意义上的高维媒介。换言之,互联网比我们过去所面对的那些传统媒介都多出一个维度,生长出一个新的社会空间、运作空间、价值空间。简单地说,高维媒介是不可能用传统媒介的运作和管理方式去运作和管理的,你用低维的方式去管高维是没有用的。打个比方,我在一个平面上,画一只老虎,想把它圈住,画一个圈,只要这个圈画得严密就可以把它牢牢地圈在圈里了,但是如果这只老虎是一个三维的老虎,它可以很轻易地突破限制,随意走动,毫无限制之感,这就是两维方式管不了三维的事务。

我们传统的媒介是什么样的媒介形式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始终是一种以机构为元素构造起来的传播系统,从活字印刷到书刊出版、报纸广播电视,虽然形式上有了很多变化,但是它都是以机构为基本单位来加以运行的。由于这种机构的运行在一个社会的运作当中,就必然要受到强力者的控制和把握,无论是政治的强力者还是财富的强力者。所以总是少数人把它作为一个传播工具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很少能够为社会大众所自由地进行分享,而互联网恰恰激活了比机构更为基本的社会基本要素—— 个人,使每个个人都成为这个传播系统当中的一个元素、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可以自由地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平台来表达、交流,并进行各种各样的基于连接的创造。互联网激活了我们社会底层的元素级基础,使它焕发出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新的样貌。互联网所创造的所有价值、机会其实都是在对个人这个基本社会元素运用某种技术和社会模式激活之后所产生的“奇迹”——蕴含于每个个体身上的种种资源、价值和能力在互联网的连接之下被检索、被发现、被激活、利用和整合,这就是互联网。我们都看到,互联网所搭建起来的新的社会之上,最盛行的一个字就是“微”——微内容、微传播、微价值、微创新等等一系列的“微”就是我们上面所指的,对于个人这个社会元素激活后所产生的现象和机制。

现实地看,我们目前对于互联网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处在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中。尽管我们的监管机构拥有全套的机构管理模式和办法——这些模式和办法可以把传播机构管得得心应手,但是它对于个人级元素的传播单位,是基本没有办法的。比如说在中国,政府为网站办的新闻许可证一共150张,由此可以牢牢地掌控新闻发布权,但是你能够为13亿、14亿人去辨别和颁发发布新闻的许可证吗?难道他不可以在网上发布他所看到的新闻事实吗?你可以打击谣言,但恐怕不能阻止人们通过互联网来分享事实。

还有,互联网是一个无限性的平台,在这样无限的传播平台上,我们的政府打造自己影响力的方式,却是传统的方式——即用有限市场的逻辑和空间的概念去搏无限的互联网。比如,我们习惯于用规模化的群狼战术或“造大船”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试图建立自己的影响力,但问题是,如果你所做的APP、客户端,不是按照互联网的规则和互联网发生作用的机制去运作和传播的,就算做一万个、十万个、一百万个,人们也可以简单地搁置你、规避你,投资都打了水漂,这样的教训还少吗?这充分说明互联网不是一种传统媒介,它真的是一种比传统媒介多出一个维度的高维媒介。

 

二、真正成为媒体转型融合发展主流模式的应该是与互联网逻辑相吻合的“平台型媒体”(Platisher)

 

互联网作为一个高维媒介,它给我们创造了很多令人炫目甚至不可思议的奇迹,比如在知识生产领域。过去知识生产以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生产作为最典型的代表,哪个人如果能够成为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作者,甚至编委,都是一个学术界至高的荣誉。所谓的精英文化的生产模式是由几十个、上百个全世界最聪慧的大脑,为全世界的知识获取进行解读和服务的模式,但是这一模式在今天被维基百科这样的互联网模式打破了,甚至超越了。维基百科最大的秘密就是它充分利用了地球上每一个人知识贡献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用这样一种高效率、低成本和全激活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百科全书生产方式的超越。

在媒介领域里,精英文化的生产方式是一贯的传统,并且我们今天还对这种生产方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坚定不移地笃信和坚持。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互联网背景下,这种内容的生产方式已经显示出衰败的迹象。以《纽约时报》为例,《纽约时报》在西方新闻界和社会的眼中就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楷模,所以从内容制造的角度来说它真的达到了传统新闻生产的一个高峰。但是那又怎么样?《纽约时报》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影响力日渐衰退,经济收益迅速下滑。其实他们不是没有做互联网,从10年前就用很大的人力物力投入互联网做了很多事情,从付费墙到付费门,再到最近一两年的付费门2.0的迭代,虽然似乎有一点起色,但实际上仍然不能摆脱经济收益迅速下滑的态势。我认为,不是《纽约时报》生产的产品和内容出了什么问题,它的内容仍然是每一篇质量都很高的,但是问题在于其封闭性。换言之,它说到底只是一个少数人玩的“游戏”,是一种少数人为大多数人定义世界、展示世界和诠释世界的传统方式,是一种“告知”式的信息传播活动,而今天的人们不但需要信息,也要表达和交换信息,不但要了解和解释这个世界,也要参与和分享这个世界,不但把传播作为一种自身修炼的“教科书”,更把传播当成一种自身融入这个世界的方式,在这些需求面前,精英文化生产方式可以承载吗?

互联网是在互联互通中创造价值并形成新的社会功能,所以互联互通对我们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开放,而《纽约时报》最大的约束就在于它是一个精英文化生产的传统惯性的传承。它的内容生产与纷繁复杂、要求无限丰富、层次无限复杂的世界之间的匹配度和价值度日益边缘化、日益在衰减。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解决呢?举一个乔布斯的例子,乔布斯在第二次就任苹果公司的总裁之后,把全部精力放在设计平台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解决方案上,他一改前期的那种做法,既不依靠自己的硬件,也不依靠自己的软件——所有的硬件都是全球采购,所有的软件都是通过苹果商店以开放性的方式,让所有能够提供应用性软件、且符合APP规则的大小公司乃至个人都可以进入苹果商店为用户提供极为丰富的选择。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乔布斯利用自己的苹果团队来打造APP、客户端,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一定能够打造出几款极为精致和高水平的APP,但是那又怎么样呢?这种高水平的APP最多只有几个、十几个,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无限丰富的需要的,所以Apple Store采取了一种开放的方式,并且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因此对于现阶段的媒介融合转型而言,我认为现在几乎所有的媒介融合和媒介转型的发展逻辑都是错误的,因为它是在传统媒介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对于互联网因素的某种粗暴简单的植入,时间已经并且将继续证明,这样做是没有任何效果的。我认为,真正成为媒体转型融合发展主流模式的应该是与互联网逻辑相吻合的“平台型媒体”(Platisher)。

什么是Platisher?美国人乔纳森·格里克在2014年2月7日通过发表文章《平台型媒体的崛起》杜撰了Platisher这个词,当天,就引起广泛关注。所谓Platisher是Platform(平台商)和Publisher(出版商)两个字合成后的新词。对于Platisher最好的定义并不是来自格里克,而是叫digiday的一位撰稿人在2014年8月定义的:平台型媒体是指既拥有媒体的专业编辑权威性,又拥有面向用户平台所特有开放性的数字内容实体。简言之,这种平台性的媒介不是单靠自己的力量做内容和传播,而是打造一个良性的平台,平台上有各种规则、服务和平衡的力量,并且向所有的内容提供者、服务提供者开放,无论是大机构还是个人,其各自的独到价值都能够在上面尽情地发挥。“平台型媒体”既是一个平台,同时,也是一个有“把关人”的媒体。这绝不纯粹是一个自媒体平台,比如,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或者更早些时候的论坛、博客。除了你的“作文”必须符合法律法规之外,你还必须符合平台的标准,取得准入资格。并且,平台会致力于平衡和多元健康的规则设定,以营造一个具有某种自清功能的传播“生态圈”。在此基础上,平台型媒体的本质是一个开放性和社会性的服务平台,用推特的CEO迪克·科斯特罗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要为我们的用户在组织内容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不仅要按照时间线顺序提供最快最新的内容,还要按照话题、主题、专题来组织内容。”这样一个平台就是要让所有的个人在上面找到自己的通道,找到能够激发自己活力的资源,这就是平台构造的基本特征。有了这样一种技术、规则,这个平台就形成一种新的媒介生态,每个人都能各得其所,主观上是为自己而奋斗,客观上又在造福于整个社会,这就是最好的生态化的机制,是一种好的社会管理。邓小平讲过一句很重要的话:管理不是为了管死,而是为了管活。一个管理的制度和举措是否是一个好的管理和举措,唯一的判别标准就是看它是管活了还是管死了,而我们现在对于互联网的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贴封条式的管理,这不是一个好的管理。真正的管理就是要形成一个生态,让每一个个体在上面都能各得其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未来媒介发展的主流模式——构建一个平台型媒介。这个平台可大可小,可以在不同领域,以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关联作为半径来构造传播的生态型平台,而媒介的管理和运作都是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的结果,而不是封闭起来的方式。这有一点像淘宝,它是建立了一个虚拟的线上商城,让很多个人、集体、大商厦在里面建立各种各样的设施。我们在内容方面,也要建立类似这样的一个内容分销的平台,这才是符合互联网逻辑的媒体构建。这里通行的关键词是开放、激活、整合和服务,这就是我在互联网基础上对于未来传播新模式的理解。

(本文为《媒介革命——互联网逻辑下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进路》一书的序言,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刊发时有删减)

编辑: 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