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作者: 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陈 寅   2016-03-08 11:22  新传播    【字号:  

      传统媒体向线上走,新兴媒体向线下走,相互渗透,由浅入深,由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最终产生新型媒体,既超越了传统媒体,也超越了新兴媒体。这大概就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传统媒体向线上走,新兴媒体向线下走,相互渗透,由浅入深,由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最终产生新型媒体,既超越了传统媒体,也超越了新兴媒体。这大概就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我认为,以下五点是推动媒体融合的关键,由此,才可能探寻出媒体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转变思维:变线性的、机械的融合为非线性的、有机的融合

 

在融合过程中,应该是“互联网+传统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互联网”,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互联网+传统媒体”体现了互联网思维,是以互联网为全新的社会“操作系统”,把传统媒体嵌入到互联网中去,这是媒体融合发展的真正逻辑;也有人认为,“传统媒体+互联网”是融合的必由之路,互联网是传统媒体的一种传播工具、延伸工具,融合就是把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向互联网空间延伸。

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有不足。互联网公司的新闻门户网站,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互联网+传统媒体”的路子,以转发传统媒体的内容为主,至今没有根本改变,今天这些网站遭到了冷落以至抛弃。“传统媒体+互联网”也未能给传统媒体带来真正的辉煌。比如长期以来,报社所办的新媒体,报纸痕迹明显,内容是报纸的翻版,即便是网站自采内容,也大多是按照报纸的方式表达。

两种路子在实践中均不成功,根本原因在于都是线性的、机械的融合。这种思维是:把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相互视为身外之物,再加以嫁接。我们所应关注的不在于谁在“+”的前面还是后面,不在于谁融合了谁、谁主导了谁,而在于“+”,在于能否1+1>2。真正的融合,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双向互补,一体发展,即非线性的、有机的融合。比如阿里巴巴与苏宁的融合,不是单方入股,而是相互参股,不只我的线上有你的店、我的店里有你的网这种外在融合,而在于人员、管理、平台、物流等多方面相互交融。

 

二、厘清方向:以赢得用户为首要任务,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手段

 

媒体融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中央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就是说,融合首先是为了阵地建设和舆论引导。

用户即阵地,即舆论场。衡量融合成效,要看是否赢得阵地和舆论;衡量是否赢得阵地和舆论,要看是否赢得了用户。赢得了用户,效益机会自然就来了。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之一,是优先发展用户和网络,突破规模临界点,才能引发正反馈,实现指数级增长。

要赢得用户,须在媒体融合产品中始终坚持“以用户体验为核心”。过去提“以用户为核心”,我现在认为应该是“以用户体验为核心”更为准确。融媒体产品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交互性和用户体验,如参与互动、评论、讨论等,还包括各种视频、音频、图像等多种展示方式,这些均应在融媒体产品中有所体现。尤其要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开发与应用,任何融媒体产品,都要首先考虑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的用户体验,充分利用移动终端的场景感知、贴身感应、随时互动等特性,让融媒体产品在移动中实现更有效的场景传播、精准传播和立体传播。

 

三、抓住根本:重构媒体与用户关系,融合社会化的内容生产力与传播力

 

内容是媒体永恒的根本。归根结底,媒体融合是内容融合,一切融合手段都是为内容融合服务的。

媒体融合所面临的内容格局正在迅速演变。在规模上,昔日,传统媒体是内容的垄断者,如今,随着社交媒体、自媒体的崛起,新媒体自产内容已远超引进内容;在价值上,新媒体自产内容已成为舆论热点的主要引领者。

内容融合包括三个层面的问题:

解放媒体自身。主要是优化内容生产与传播流程。国内有的报社建立了“中央大厨房”,以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的全媒体生产。深圳报业集团的几家报社也正在建设类似的全媒体采编指挥中心。

激发个体用户。主要是新兴媒体所建立的社交媒体、自媒体平台,激活了潜藏在用户当中闲置的、碎片化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资源,实现了用户既是内容接收者,又是内容生产者与传播者,即用户多重身份的融合。

严格地讲,上述两方面都不属于真正的内容融合。解放媒体自身,是传统媒体对新兴媒体技术的引进,是为融合打基础;激发个体用户,基本上是新兴媒体的事,传统媒体与其他个体一样,也是为社交媒体、自媒体平台服务的一个节点、一类个体。

融合生产与传播模式。内容融合最难、最重要的,是将传统媒体精英式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和个体用户集群式的内容生产与传播融合起来。精英模式的优势是专业、权威、可信,个体集群式的优势是灵敏、海量、多样,二者优势互补,融为一体,可大大提升全社会的内容生产力与传播力。正如有研究者所言,把用户貌似失控性的、蜂群式的自底而上的内容创造与传播,和编辑记者专业性的、自顶向下的把关、设计、萃取融合在一起,是令人兴奋的互联网前沿领域。

 

四、突破关键:凡有利于激发创造力和解放生产力的新体制机制都可以大胆尝试

 

媒体融合,是世界性难题。发达国家的主流名流媒体苦苦摸索十多年,仍未找到出路。于是,有人就说,看,他们都搞不好,证明跟体制机制无关。这样说逻辑不通。体制机制没障碍,融合不一定成功;但体制机制有障碍,融合一定成功不了。搞活体制机制是融合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对于国内媒体,尤其是融合的关键。譬如,党报集团所办新媒体往往产权不清、权责不明,与报纸之间的利益难以平衡等。

与新兴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体制机制上处于劣势。包括深圳报业集团在内,传统媒体在早期互联网领域的探索,远超当年互联网的民营创新者。深圳特区报社的网站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个时候新闻机构都在办网站。但是最终突围出来的是大的商业网站,胜出的没有传统媒体,很大程度上缘于体制机制弊端。

深圳报业集团提出,只要有利于激发创造力和解放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都可以大胆地试。集团已制订出台更加系统的奖励办法和激励机制,开启一套全新的媒体融合考核和激励办法,所有融媒体要完全告别纸媒的传统做法。我们已经在孵化和培育一批融媒体创业项目,在收益分配原则上,也在做积极有效的探索,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五、提升效率:整合资源,积聚力量,由“多而散”走向“少而精”

 

传统媒体的媒体融合已持续多年,但看不到一个能够覆盖上亿用户、跻身第一梯队的拳头产品,拥有的基本是“小而美”的东西。摊子大而实力弱,项目多而资源散,是通病。

集中投入、专注钻研是创新突破的最短路径。如果不是专注于网络传播,纯数字化的《赫芬顿邮报》怎么可能用6年打败100年的《纽约时报》?

深圳报业集团提出,报纸传统的阵地不能丢,但是要用更多的精力和更多的投入去做好以新媒体为代表、以互联网为大平台的媒体融合发展项目。纸媒的底线是力保存量、改进存量,所有的增量应该体现在融媒体上。为最大限度地扩大《深圳特区报》的影响力,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集合深圳特区报社和报业集团的新闻、技术、人才资源,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深圳特区报融媒体拳头项目。

媒体融合何时能成功,未来会融合出怎样的新型媒体、怎样的新闻图景,谁也无法预测。但是,有两点可以肯定:首先,我们必须去创造,不断去尝试,以用户为一切尝试的“试金石”;其次,不要自我设限,不排除任何可能,相信不断创造着奇迹的互联网时代,必将创造出崭新的新闻组织和流程,现在不可想象的事,一定会加速朝我们涌来。

编辑: 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