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碎片化’”浅说
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王君超 2015-04-29 11:08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新闻写作的“碎片化”是指颠覆完整、系统观念的一种另类叙事和呈现方式。这种写作范式往往表现出分段随意、结构非情节化、重现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意义表达的多元化,在带来写法创新性和阅读快感的同时,也对既有的新闻写作规范和其反映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解构作用。改进“碎片化”写作范式的途径,在于扬弃延宕、“工笔细描”和其他文学表现手法;重现新闻文本的内在逻辑结构,强调段落之间的意义关联;让新闻写作回归“新闻”本位,尽量使新闻要素前移。
【关键词】新闻写作 表征 新新闻主义 新闻散文化
一、”碎片化写作“的特征
2014年11月14日,人民网数家地方频道发表一篇题为《习奥会瀛台谈话曝光:7%增速能实现人均收入翻番目标》的报道,该文开头如此写道:
11日晚上,这个月朗风大之夜,中美历史书里一定会有浓重的一笔。
习奥夜话瀛台,主题是新型大国关系。
原来的安排是这样的:
6点30分开始在中南海瀛台散步。随后到瀛台涵元殿小范围会见,然后是香扆殿小范围晚宴,最后是迎薰亭茶叙。计划9点15分结束全部活动。
事实上呢,两人谈得特别好,特别深入。每一个环节都大大延迟,原定30分钟的会见持续了90分钟,习大大说,吃饭去吧,不想让客人饿肚子,奥先生说,还想和你谈几个问题……
该文以下部分的写作框架为(序号为原文所有):
(1)先来说说为什么选在瀛台。
这就明白了吧,选在瀛台的原因之一:
要上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习大大的话画龙点睛: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对理解中国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进道路很重要。
原因之二呢?还是得接着听他们的聊天。
选在这里的原因之二:
参照庄园会晤标准,安排一场不打领带的会晤。
(2)打不打领带,那么要紧吗?
(3)能来这个地方散步,奥先生自己估计也没想到。
(4)一晃五个小时就过去了,他们谈了些什么?
(5)意志、勇气、担当,很多外国元首听了习主席讲话后,用这样的词汇描绘他。奥先生不知是否同感,他不断用积极的表态来表达他的收获……
习大大说……奥先生很赞同,表示美方愿意同中方共同为此作出努力。
总之,难忘今宵。借用皮特一句话:这是一个历史的时刻。①
以上报道显示出明显的“碎片化”写作特征,叙事结构既非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但因报道的写法运用了场景、对话等文学性的技巧,显得有文采、有画面感,引人阅读。
类似写法常见于都市类报纸、新锐期刊和新兴的“网络原生报”,影响波及新闻院系学生的实习作品和作为替代毕业论文的新闻作品。本文将其称为“新闻写作的碎片化”。
这种写法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
1.非情节叙事,结构打破常规。
2.段落简短如微博;段落之间缺少起承转合,或者虽有过渡句,但多为意义旁逸式过渡,上下段的意义不求连贯。
3.有较多的场景白描和对话(直接引语),新闻背景完全或部分缺失,或被分割成数个零碎的片段。
4.重视现场观察和捕捉细节,描摹细腻、生动。
二、“新闻写作碎片化”对作品意义的解构
“碎片化”的新闻写作方式,由于打破“新华体”“人民体”“八一体”等传统媒体固有的写作范式,以形式新颖、节奏感强、符合网络时代的受众阅读习惯而受到追捧。但是,在意义表达方面,“碎片化”写作的“表征”却对作品的意义形成一定的解构作用。
已故英国文化研究大师斯图亚特· 霍尔(Stuart McPhail Hall)在其所主编的《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一书中认为,表征(representation)“是某一文化的众成员间意义产生和交换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语言的、各种记号的及代表和表述事物的诸形象的使用。根据他的论述,表征通过语言生产意义。“表征某物”即描绘或摹状它,通过描绘或想象而在头脑中想起它……②
“碎片化”的新闻写作范式颠覆了新闻文体“结构完整”和“意义明确”的规范。对于深度报道来说,由于新闻要素多、情节复杂,采用缺少背景的碎片式对话与大量的场景描述,虽然可以获得像读武侠、言情小说和网络段子那样的阅读快感,却无法还原浑厚、严肃、内敛的深度报道风格。如果将“碎片化”的新闻写作风格与传统的报道加以对比,这方面的差异就更为凸显。
三、 “新闻碎片化写作”的成因
为什么新闻报道会出现“碎片化”的写作取向?任何一种文体的产生及流变,都有着深刻的文化与时代背景。“新闻写作碎片化”现象,至少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不无关联。
一是后现代文化的影响。
“在后现代艺术领域,‘碎片化’ 意味着解构而非建构信息,旨在为受众提供一个潜隐的而非明确的讯息。”③ 在后现代主义历史上,詹姆斯·A·鲍德温(James Arthur Baldwin, 1924-1987)1956年出版的小说《乔凡尼的房间》(Giovanni's Room)和1957年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导演的电影《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常被作为展示“作品碎片化”的两个标本。
后现代主义颠覆了现代叙事的整体性、逻辑性、历史性,呈现出去中心、非主流、碎片化、浅表化等文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初,后现代思潮开始影响中国文学界,之后波及整个文化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影视作品中的后现代因素的增加,新闻写作与呈现方式也逐渐受到影响。
二是“在线叙事”及融合新闻的影响。
美国新闻学教材《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提及,传统媒体的叙事风格与“在线叙事”的表现形式不同:“印刷媒体上的特写,尤其是叙事风格的,都趋向于长篇文章,但是网络读者不想在长长的页面上卷屏,所以网络报道需要写成许多较多的小块或章节, 每一部分最后充满悬疑的结尾可以吸引读者点击进入下一部分”。④
“融合新闻”(convegent news)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新闻叙事方式进一步向“在线叙事”靠拢。相比过去的报纸、期刊和电视屏幕,以手机为主体的窄屏移动终端的普及,进一步凸显了“微文本”在融合传播时代的强势。传统媒体时代已经发展成熟的“新华体”“人民体”,为了适应“融媒体”的环境下多场景、多屏幕阅读的需要,文体风格也难免会向简洁、轻盈的“微文本”风格转变。
三是“新新闻主义”和“新闻散文化”的影响。
新闻与文学由于对事实的理解和表述方式不同,历来有着明确的界限。随着“新新闻主义”思潮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兴起,报刊上的新闻与文学作品,文体界限一度被模糊化。
“新新闻”的主要拥护者——作家汤姆·伍尔夫(Tom Wolfe)认为,“新新闻的报道方式在强调文学风格及现场描述气氛,运用情节、对话与独白等小说笔法,融合作家的创造力和主观的想象力来报道和铺排新闻故事。”他认为新新闻作家采用的四种技巧:一幕幕场景接场景的结构(scene-by-scene construction),对话的全实录(full record of dialogue),第三者观点(Third-person point of view),以及众多琐碎细节,来勾画人物(例如,琐事的描写)。他还惕悟出:报道的基本单元,已不再是何人、何事、何时、何地、如何与何故,而是所有场景与对话的伸展。场景描写被视为“一种高级的技巧。”⑤
“新新闻主义”由于将新闻与文学混为一谈,过分注重细节而遭受激烈批评。有些学者认为,这种写法与主流的报刊“沾不了边”。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解释性报道的兴起,“新新闻主义”的影响日趋式微。
但是,由于“新新闻主义”仍然对革新固有的新闻写作模式、增加新闻作品的感染力不无借鉴意义,因此长期以来为我国新闻工作者借鉴。早在1963年,穆青就表示赞同“用散文笔法写新闻”。20世纪80年代,他甚至提出:“我们可以不一定写导语;也可以不一定要有新闻根据;可以夹叙夹议,既有形象的细节描写,又允许有简短的议论和记者的感受;在选择角度的时候,既可以从领导角度来写,也可以从群众角度来写。突破了那些不合理的束缚以后,那一套令人生厌的新闻语言也可以随之改变了。”⑥
四是“新闻框架”的影响。
“新闻框架”(news frame)或称“媒介框架”(media frames),“是指新闻媒体或新闻工作者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台湾学者臧国仁在潘与考斯基(Pan & Kosicki)的定义基础上加以完善,认为“媒介(新闻)框架就是符号工作者长期透过大众传播媒介组织言说(包括口语与视觉)的过程,长期以后形成固定的认知、解释、(删)与呈现形态,一(以)选择、强调、(删)以及排除社会事件”。他认为,“框架既是媒介言说的主要构架,也是限制媒介行动的规范。”⑦由于社会文化、生存环境以及个体认知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新闻框架存在于新闻工作者内容生产的全过程。有些记者认为,具体地呈现场景与细节,将会有助于读者客观认识事物。这种认知使得一些记者宁愿多侧面地呈现细节,而不愿意简单地将其归因,从而使得“碎片化”的写作成为一种主动的选择。
四、 “碎片化写作”何去何从?
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新闻框架和“微传播”文化的综合影响的产物,“新闻写作碎片化”并非一种简单的写作技巧,而是一种综合的新闻传播现象。
从本文的访谈结果来看,“碎片化写作”在文采、节奏、细节描摹等方面的优势获得了肯定,而在结构非情节化和非逻辑化、滥用细节及意义误读等方面备受诟病。对“新华体”和“碎片化写作”有着双重体验的一位记者指出:“按照事实细细碎碎地描摹生活真实场景,真实有余,力量不足”。
法国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承载和生产着权力。媒介文化场域历来是各种表征争夺话语权的场所。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任何一种新闻框架,背后都蕴含一定的意识形态。对重大题材的新闻报道来说,新闻写作的“碎片化”发展趋势,无疑会增加作品意义阐释的多元性,影响内容表达的清晰度,由此对其所反映的主流意识形态起到一定的消解作用。
那么,“碎片化”写作应该何去何从?一个改进的途径,或许就是保留其“微文本”阅读的快捷感、节奏感,同时扬弃写作中过多的“延宕”、“工笔细描”和其他文学表现手法;重视新闻文本的内在逻辑结构,强调段落之间的意义关联;重视现场观察和细节描写,同时也要“胸中有大沟壑”,而不能为了呈现细节而呈现细节”。⑧比如,作为“散文式新闻”的倡导者,穆青执笔的典型报道并未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1966年他与冯健、周原三人合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的前三段如下: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呵!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可以看出,以上开头基本符合新闻写作的一般要求,提供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的新闻要素。第三段的景物描写,作用也是直接烘托主题。第二段是明显的过渡段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国外的新闻作品也不乏诸如此类的例子。如,1988年6月22日发表于《华盛顿邮报》的《教育局长欲愚公移山》首段如下:
电话铃响起之前,乔治王子县教育局长杰罗姆·克拉克及已经知道这个电话的内容了。几个月来,关于州方将接管几所最差学校的消息已传得沸沸扬扬。终于,一月的一个中午,州教育局长南希·S 格拉斯米克打来了电话:9所学校面临倒闭,州教育局将为这些学校的改善工作制定严格的日程表。⑨
注释
① http://huashang.haiwainet.cn/n/2014/1115/c456439-21385613.html
②斯图亚特· 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周宪、许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③ Adya Sinha: Fragmentation and Postmodernism,
http://www.examiner.com/article/fragmentation-and-postmodernism-i
④(美)卡罗尔·里奇 编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钟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0.
⑤彭家发.新闻文学点·线·面.台北:业强出版社,1988:6-25.
⑥穆青.新闻工作散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63
⑦臧国仁.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台北:三民书局,1999,P108、P149
⑧引自作者对前《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斐然的访谈和《羊城晚报》美术编辑杜卉对本人相关微博的回复。
⑨ (美)斯坎伦,《美国最佳新闻作品集》(1999年卷).张金玺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P3.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