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高论

作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李明  2015-04-29 11:33  新传播    【字号:  

      在日益活跃的微信平台上,涌现出一批值得关注的新闻账号,出现了许多颇有见地的作品,这些作品思想活跃,触觉敏锐,行文自由,文中独到的见解时时闪耀出迷人的智慧和思想的光芒。
    “媒人微观”专栏邀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者李明主持,将微信中媒体人的真知灼见精选出来,与大家一起品味、分享。

Mark Thompson:

《纽约时报》多管齐下 全速变现移动流量

《纽约时报》CEO Mark Thompson在瑞银全球传媒与通信大会(the UBS 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上,介绍《纽约时报》在移动端流量变现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纽约时报》甚至是更大范围的整个行业,将试图打开智能手机的变现窗口,这是外部条件使然。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智能手机上,而我们需要找到把它们变现的途径。”Thompson说。

“不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在考虑增加移动端的投入,因为用户都在移动端上。”

由此一来,《纽约时报》正在将目光重新锁定到原生广告、赞助和视频上,以从手机读者手中赚取更多利润。

1.原生广告植入文章

为了缩小“移动收入鸿沟”,《纽约时报》寄希望于其原生广告产品“广告文(Paid Posts)”,也就是被撰写和包装成社论文章形式的广告。这些广告被标上“推广”,而且也不是由《纽约时报》的编辑室来生产。

“广告文在移动端上表现不错,”Thompson说,“面对一长列的文章,用户看不出它们与其他新闻的区别。”在移动设备上,这种类型的广告比以往原生得多。

2.视频革新桌面广告

赞助和视频在移动端广告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桌面网站陈列式广告的特性不再会显而易见,但会融入到新的广告中。

来源:全媒派


陈力丹:

媒体融合即“内容生产+产品形态+渠道占有”

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认为,媒体融合要理解为“内容生产+产品形态+渠道占有”的“一体化”。从现在的情形看,至少应在以下几方面开始起步:

1.新闻采编流程的一体化。在流程再造上寻找突破口,建立内容生产流程的整体架构,形成团队工作的合力,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2.媒体组织架构一体化。以往应对新媒体,多数做法是设立一个新媒体部门,传统业务和新媒体业务各自为政。现在已经到了“存量”改革的时刻,必须建立起类似中央厨房式的编辑部门,来合并、打通采编的各个流程。

3.新闻采编与运营一体化。媒体融合的时代,强调的是“产品”的概念,不再是文章、图片、视频的概念。产品必须有统一的开发、运营、商业模式。借助已有的商业网站的技术和平台,扩大移动终端的覆盖面,是一个思路。

4.重构媒体与用户的关系。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最深刻的不同在于媒体与用户的关系。新媒体把用户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资源,在了解客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将更好的产品精确送达,与用户共鸣,共创价值、价值共享。

5.借助技术和资本市场启动媒体融合。传统媒体最缺乏的是传播技术的积累,不能自行掌握技术发展的趋势,这是媒体融合发展的软肋。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大量的资金和有力人才。媒体融合的发展必须借助最新传播科技,打通资本市场。

来源:新闻传播学研


慎海雄:

不能沿用传统媒体的思路搞新媒体

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慎海雄认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正在出现一种新的生态,新媒体语境也在形成中。

1.新媒体环境中要有新思维

在融合发展中,如果依然沿用传统媒体的思路搞新媒体,而不研究新媒体的规律、回避新媒体的特点,就相当于身子进入了新媒体而脑袋还在传统媒体那里,这样的新媒体项目除了大把烧钱,很难持续发展,更难把握新媒体舆论场。

2.主流媒体的新媒体风格

在新媒体环境下,说什么、怎么说、何时说,都需要摸索。“新媒体交互、平等、开放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过去一些传统媒体的习惯性做法,以‘我说你听’的单向传输形式,直接搬到新媒体终端上。”在许多场合许多议题上,居高临下的说教、刻意拔高的“完美”、强词夺理的“驳斥”,在新媒体舆论场往往激起逆反心理,甚至捅娄子、帮倒忙,放大负面影响。“主流媒体的新媒体风格,应该是大气谦和、开放包容,心平气和、平等以待”。

来源:传媒圈


杨继红:

从“鹰的时代”到“鸽子的时代”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部、网络新闻部主任杨继红表示,对于中央电视台,以及其他很多同行而言,我们曾经处在一个“鹰的时代”,因为我们脚下的山头特别高,拥有“新闻父爱主义”——那时候有对央媒的保护,点名给你一个采访证、一个发稿的许可、一个独特的版面,最后就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新闻。而现在,这种“新闻父爱主义”和“点名给予”的时代,正在成为历史。

其实,从时政新闻方面的发布上就可以明显感觉到这种变化。有两条时政新闻因为其首曝平台而使很多人印象深刻。习大大在庆丰包子铺自己排队买包子,这条新闻是社交网络首先发布的;习总书记考察北京南锣鼓巷,这条新闻也是社交平台第一时间爆出的。

这两条新闻对我们的内心冲击非常大,过去,我们认为那么神圣的一块领地——时政报道,如今已经不是我们的专属领地了。

今天是鸽子的时代,我们和平分享、共同拥有一片蓝天。大家拼的不是脚下的山头,而是飞翔的能力;拼的不是新闻资源的哺喂优势,而是独家发现、独家获得、独家分析、首发到达的接触用户的能力。

如果说,新媒体势如山倒压过来了,我所感受到的压力山大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三点:权威地位、时效优势和用户接触能力。

而央视新闻新媒体用户过亿,广告过亿,如果只做发布级别的应用,就不能认为是实现了向新媒体的进化。我们和频道的功能会出现很多重叠,必须在向交互级别甚至平台级别的进化中,建立和用户之间更紧密的连接,才能完成“基因进化”。

来源:刺猬公社


朱学东:

无论身处何种平台 媒体人价值永存

原《南风窗》总编辑朱学东认为:在当今这个转折关头,对于媒体,无论其何种形态;对于记录者,无论其何种身份,乖蹇的命运之外,某种意义上也有一种幸运。身在转折动荡的时代,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并记录下这个时代的变革,同时也是这个变革的塑造力量,这个国家发生何种变化,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这些记录者的笔触。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洛仑兹的蝴蝶,翅膀轻摇,就能扇起太平洋的波涛。

这个时代,虽然技术进步了,虽然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的需求和习惯也有了巨大的改变。但是,人们对于信息,对于真相、对于爱和关怀,对于公平正义,对于罪恶的痛恨,这些人类的基本需求和情感都不会改变。所以,无论是身处何种平台,受过职业和专业训练的媒体人的价值永存。只要常怀追索真相,关怀社会之心,作为记录者的价值永存。

来源:记者站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