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角色转换三个坐标
作者:深圳特区报社发展研究部评报员 樊鹏 2015-04-29 15:18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在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被迫采取两个应对措施:一是面临受众和广告被大量挤压,竭力守住原有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受到网络传播优势和巨大利润空间的诱惑,大举进军新媒体市场,快速培训全媒体记者编辑。
全媒体记者的突出难题,是其多重角色如何在有限的现场时间里,按传播任务完成记录、录音、拍照、摄像、主持、直播等多项职责。如此“全能”似乎是个神话,也不得不让我们更深层思考在新闻现场该如何更好地转换角色揭示真相。
【关键词】角色转换 全媒体记者 新闻坐标
网络有一个讲究:有图才会有真相。可新华社记者高洁、李劲峰、刘林搜集2013年“城管打死商贩”、“医院烤死新生儿”等一连串网络第一时间报道的事件,发现那一幅幅感人的图片竟然是假的。①
这给我们以警示:有图未必有真相。那么,全媒体语境下的新闻报道如何追踪真相?
特别是全媒体“omnimedia”需要采用文字、图片、图表、漫画、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通过网站、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音像、电影等不同媒介形态融合传播。②于是,往日的记者形象被彻底颠覆,今后的全媒体记者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网络记者和主持人于一身。如此“全能”似乎是个神话,也不得不让我们更深层思考在新闻现场该如何更好地转换角色揭示真相。
一、新闻事件的价值坐标
在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被迫采取两个应对措施:一是面临受众和广告被大量挤压,竭力守住原有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二是受到网络传播优势和巨大利润空间的诱惑,大举进军新媒体市场,快速培训全媒体记者编辑。2007年3月19日,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在汕头大学创办。2009年12月,《南方都市报》发了1000台iPhone,让每个编辑记者都迅速转型。③
当今,全媒体的新式流程有两种:一是记者将获知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新闻制作后,第一时间上传所属传媒的新闻中心,主编审定后在网站、手机、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上立体报道;二是全媒体新闻制作后,不经审定环节,直接上传记者个人客户端,第一时间送达受众,即所谓的“主编已死”。
全媒体记者根据新闻价值坐标转换角色,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通常情况下,依照新闻级别派出记者。那些轰动全球的、中国的、本地的新闻,媒体往往蜂拥而上,第一时间报道。记者突击队是其组织形态,不同角色的记者专业分工,采集制播获得的鲜活新闻。而新闻价值级别较低的,则以单兵记者就可以完成任务。此时独立采集新闻的全媒体记者,当然要在现场相继转换角色。
二是特殊情况下,被迫派出记者单兵作战。尤其是遇到突发新闻,因距离和交通等等问题,只有一名记者赶到现场,缺失摄影记者和视频记者,此时到场记者只能不断转换角色,尽最大能力完成全媒体传播任务。而遇到重大事件,譬如全国两会、奥运会、世界杯等都限定名额,一个新闻单位有时只有一张采访证。这名记者只能孤身闯阵,担当“全能运动员”。此时不仅携带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电脑等装备,还要根据需要进行拍照、摄像,或是直播当主持人。记者在体能上面临很大考验,又要在采集新闻、上网直播和剪辑制作上花费更多时间,这种超强度显而易见。
二、新闻现场的时间坐标
全媒体记者的突出难题,是其多重角色如何在有限的现场时间里,按传播任务完成记录、录音、拍照、摄像、主持、直播等职责。时间,是全媒体记者采集新闻的最大瓶颈。因此,必须依照时间预设角色转换顺序。
一是突发新闻境遇,此时新闻现场瞬息万变,给予记者采集时间非常有限。倘若是上午发生新闻,记者可以从容进行网上直播、拍照和摄像,剪裁发布,晚些时候撰写文字稿件,甚至有时间还可以链接新闻,或是出手一篇深度报道;倘若是下午发生新闻,就显得紧张许多;倘若晚上发生新闻,则必须要有新闻突击队才能奏效。否则,单兵记者此时发稿、发图和发视频,角色依次穿越转换,将会超负荷运转。
二是深度报道语境,采访环境十分复杂,有时需要耐心等待,有时机会稍纵即逝。譬如深度选题重大和敏感,找到关键新闻点,可能要暗访暗拍,人数过多易于被发现,记者单兵采集更稳妥。可题目涉及面广,则需要团队配合,捕捉新闻群。至于何时何地设点?何种人数配置?何样采集手段?何人变换角色?则需要实地安排调度。
三、新闻流程的技术坐标
全媒体记者的采集能量受到技术装备的限定,因此不能脱离技术水准预设角色换位。2013年7月1日,《人民日报》将稿件由单一的文字形态转化为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态,总编室增设报网互动编辑室;人民网成立报网互动部,充实网络电视部,从稿件选取、内容制作、二维码及图像识别生成、版面审核付印等流程,建立三级审稿制度,确保报纸传播形态创新有序推进。当日推出带二维码“求证”等视频报道得到读者好评。④
《宁波晚报》在国内纸媒率先推出“掌上编辑部”。每位记者配备一台装有远程编辑系统的ipad,无论何时何地都可发文字稿也可发图片,编辑无论何时何地可以实时改稿、签发稿件上版,总编辑可以实时审核稿件并签发报纸大样、知道排版进度、掌控采编的全过程。⑤
这都为全媒体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全媒体记者为了装备轻便,往往照相机由手机替代,摄像机为掌中宝,图片和视频达不到专业水准,现场主持也高低不等。这种情形也许将来会因技术的飞跃得以解决,全媒体记者那时才可能一机在手,皆有可能。
全媒体细分角色都要专业,稿件要求素材鲜活,照片突出视觉冲击,视频裁减逻辑连贯,网络强调快速海量,手机报道短小精悍。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新闻需要全媒体传播,记者则需一专多能,因为难以诸项皆为专业水准,现场情况瞬息万变,记者团队有序分工,将是采集主体形态。但是,全媒体记者除了写作、拍照、录音等传统招数外,也要尽可能精通其他传播手段:(1)视频摄录剪裁。包括摄像镜头避免摇移过程中的抖光虚光,以镜头语言记录新闻现场,再通过视频剪辑制作DV,讲述一个完整的新闻故事。按照视觉规律,人在电脑屏幕前看视频新闻长度一般在3分钟以内;(2)现场网上直播。此时记者角色转换为主持人,要口齿清晰、语言连贯。这种网络实时报道,第一时间传递新闻,怎能不赢得受众追捧?
全媒体不是伪命题,它已经登场。从1999年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公司跨界经营杂志书籍,拥有一个17万注册用户的网站,以及在美国330多家广播台播出节目,全媒体概念被人们关注;2004年11月《华尔街日报》网站率先推出视频平台,2006年10月《华盛顿邮报》网站播放视频新闻。⑥我国第一家全媒体媒介也于2001年在《沈阳日报》试水,2007年《南方都市报》摄影部率先设置视频记者,2008年7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推出全国首家全媒体采编系统;2009年12月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开播,2010年9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获准建立“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CNBN)。⑦
看来,记者若想生存于传媒业,摆脱或远离“本领恐慌”,就主动转型为全媒体记者吧!
注释
① 高洁,李劲峰.刘林.盘点2013年那些“狗血”新闻反转剧.新华每日电讯,2013-12-05,6版.
② 郜书锴.全媒体记者:后报业时代的记者先锋.青年记者,2011(5)新华网传媒频道2011-04-13.
③ 陈国权.气喘吁吁的全媒体记者.人民网,2012-01-12.
④ 于洋.人民日报“新纸媒”探路:扫二维码看视频报道.人民网,2013-08-01.
⑤ 吴明京.宁波晚报在国内报业率先打造“掌上编辑部”.人民网,2012-09-17.
⑥ 郜书锴.全媒体记者:后报业时代的记者先锋.青年记者,2011(5);新华网传媒频道,2011-04-13.
⑦ 陈国权.气喘吁吁的全媒体记者.人民网,2010-01-12.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