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审读在互联网时代的功能与定位

——以《深圳商报》为例

作者:深圳商报社总编室审读 戴十龄  2015-04-29 15:28  新传播    【字号:  

    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是世界一体化,身边的信息海量而快速。新闻审读工作有利于新闻文字处理的专业化,有利于抓住新闻文字内容的时代特征并加以有效处理,分而不裂是其效率所在。审校一体化表明了新闻审读工作综合深入新闻内容的程度。二者都是因地制宜的措施,殊途而同归,可相互借鉴并相得益彰。

【关键词】新闻审读 第一读者

在信息传播数量更大、速度更快、影响更深远的互联网时代,面对新闻采编形式、手段与方法不断创新的局面,新闻审读工作也需要持续不断地转变工作方式方法、提高防错纠错能力,以适应新闻事业的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是新闻生命力根本保证的一个方面;防止因各类差错而导致其遭到戕害是根本保证的另外一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保证纸媒新闻出版质量并使其具有更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媒体不可或缺的一个整体。要践行好这方面的工作,则需要新的理念、模式与措施。《深圳商报》在传统校对向现代校对的转型过程中还相继设立了审读、第一读者的工作环节,并不断完善其机制,迄今这三个环节已成常设岗位并已长效化。

一、审读工作分工符合互联网时代新闻的特征

审读工作,在实践中广义的含义包括校对、审读、第一读者三个部分。工业文明的分工排序是为了提高履职能力与效率,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有舍才能有得”的观念。而其核心含义是,新闻审读工作的分工体现了新闻工作的特性:时效性。新闻出版与图书出版的“三审一定”最大区别即出版周期的长短不同,由此决定了新闻审读工作的分解,这是应对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的一项措施。实践中,校对工作内容应以查察细节为要。例如: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试点工作的通告》是一个10厘米通栏中并列2个广告( 2014年8月20日 A13《深圳商报》“都市·热线版”)中的一个,落款是:深圳市人民政府 2014年6月20日;另一个广告题是《关于加快开展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试点工作的通告》,落款是:深圳市福田区家禽生鲜上市试点工作指挥部办公室 2014年8月13日。显然,第二个广告里的“冷链”与“配送”两词中间的顿号错误。“冷链”一词现今还未被收入词典,其概念不固定、不明确。“冷链”是新兴行业物流领域的专业词汇,既冷僻又与现实社会、读者生活密切相关,广告题目应统一为“冷链配送”为妥,该词为偏正结构不应分开,况且通告中表述的内容同样也为“冷链配送”。

上例说明,现代校对工作已由传统意义上校原稿的对错转化为校脱离传统意义上原稿的是非,进而转型成为在没有现成规范词条的状况下校文字意义上的正误。类似情况在互联网时代校对的实际工作中日益增多、屡见不鲜、层出不穷,大量的从“信心爆棚”到“口碑爆表”等等新兴、网络词语的取舍难题无不时时考验与冲击着纸媒校对的智慧与神经,同时还要应对并不鲜见的诸如“本名”与“本命”等等内容技术性录入差错,即俗称的键盘差错。实际工作中,校对不仅要熟练掌握国家《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包括校对规则等工作守则,还要运用这些法规、准则应对大数据、巨量资料、云计算时代的文字信息乃至过剩的、垃圾般的信息,其短时间的大工作量决定了其工作内容始于并主抓文字细节。

第一读者(简称一读)的分工以防止重大、显要硬伤的差错见报为纲。其理由是:第一读者岗位处于一个工序的尾和另一个工序的头,是新闻出版流程结构的关节点,由工作程序而决定的工作内容是原因之一。

一读的工作概念应该是新闻出版成品的检验者,实际工作中介入查察的时间可以适当提前,但工作内容并非直接参与或重复校对、审读的工作,提前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出版时间、印刷成本的损失降到最低,因此工作介入的时间、分寸应把握得当并避免琐碎内容的枝叶干扰,以重大政治性和时政性要闻的显要硬伤即没有通融余地的差错或较大技术性差错的防范为纲要。例如2014年11月11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此类重大时事报道就是一读查察的重点,其重大新闻摄影的出版成品,是在上一个工作环节里所接触不到的。分工的目的是侧重,新闻摄影色彩的运用、对比效果的要求与单纯的印刷质量标准的要求并不是同一个事物,因此新闻印刷成品整体的“政治色彩”是否符合要求就成了查察的重要项目。再如版名《聚焦》错为《聚集》等等,都是实际工作中容易见报的较大失误,互联网传输终端可能出现异常情况的防范,也只能属于一读的工作范围。

有纸媒大标题将“十大七精神”(实为“十七大精神”)的错误见报,是典型的重大报道过程中精神长时间高度紧张而导致的后果。如果该媒体设有一读岗位,其工作人员就难辞其咎,这也是一读岗位不宜介入前一道工序过深的道理,因为此类报道工作各媒体都极为审慎,该差错既非水平问题也非责任心的问题,是心理问题。该例表明,这是一读分工科学依据的所在。一读分工主要负责防止重大疏忽与失误的另一缘由同样是新闻工作的时效所决定的。综上所述,一读应抓好新闻审读工作“第一读者”的“第一感觉”。

新闻审读工作不仅内部分工要明确,与编辑同样要分清职责,即新闻审读工作三个环节都只管新闻报道文字内容的对错、是非、正误,而不管其水平的“高低”“优劣”“好坏”。短文《北大精英屡战屡败》(2014.10.22A18《创富掘金》版)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文章并没有成功与否的内容,结果如同标题的表述一样,就是失败,文题并不相悖,但或许用“屡败屡战”更能体现“精英”精神。这种关于立意的高低、文采的有无等问题都不应属于校、审的职责,更非一读的工作,简单地说新闻审读工作只管“出”不管“进”。即便是编辑对此类问题也大多采取审慎的态度,因为“文责自负”,说不定作者有作者的意图。

清吴菊通所著《医医病书》中说:“患者非死于病而是死于医。”对此种情况他认为“非良医不如不医”。 审读工作是正误保障工作,而非新闻的直接写作工作。工作性质不同责任自然不同,否则工作秩序将得不到保证。越俎代庖、纠错不当同时也有违制定规则的宗旨。以上现实情况表明,审读工作在互联网时代应提倡业务范围里的细作深耕,而非工作领域里的“攻城略地”。审读工作分工有利于专业思维模式、工作方法与技能的形成从而适应互联网时代纸媒新闻工作的发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新闻审读工作的现状,即不单为人做嫁衣裳,且还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有效的差错管控机制是审读工作之要

有了审读工作环节分工并不等于形成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媒体在对新闻审读工作的要求上,尽管具体的工作、规章有别,但目标与宗旨相同。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把握并处理差错,如何解决、打破早就存在的所谓“无错不成报”的“谶语”,把差错率降至最低,就要把握互联网时代新闻文字差错的特征:节点。

节点即互联网时代的事物由于其信息的海量性、传递手段的多样性、传播的快速性、内容的交叉性、范围的广泛性而导致事物比以往呈现出更加的复杂性、新鲜性的现象。网络社会与以往社会的主要区别是面对许多事物、现象没有现成的、成熟的理论等标准来验证其可靠性,进而导致事物的后期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节点在互联网时代的普遍性与典型性越来越强。经济社会方面的表现如汇率的变动,在经济一体化愈来愈强的当代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呈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变动的结果难以全面、准确地进行判断。自然社会方面的表现如埃博拉病毒,从出现到消失再到爆发,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文字方面如上例所举犹如天降般的词语“冷链”等等的一些冷知识、冷学科、冷信息。

体现在文字方面的节点是互联网时代新闻审读工作的要点。查察新闻文字节点差错要注意的是其不同以往全面看问题的方法,正如以上论述,因为没有现成的成体系的理论作为圭臬;也不同于通常所说的“隐疾”,“隐疾”被发现后通常其后果也会被清除;而节点差错则不然。如现于报端的“本·拉登”至后来的“本·拉丹”姓名的更改,对将来的文献检索肯定会造成影响,但影响几何不能确定。相对于硬伤而言,一些文字又呈现出软性差错的特征,而软性差错是新闻文字节点差错的一个类型(见笔者拙著《字斟句酌——新闻文字节点差错探析》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其典型特征就是表述的歧义性,是文字的薄弱环节。如《深圳商报》一报道的大标题是《交通违法业务一站式处理》,歧义是:违法难道成了项业务?

一类节点差错在条分缕析后即呈现出硬伤的特征,而另一类节点差错即软性差错则在于不周延。《灵感源自与儿子合影 虎毒不食子展现温情》(2010年2月12日A14《深圳商报》文娱版)的大标题是一典型的节点差错。“不食子”只能说明毒的程度,与温情毫不沾边,如此只能说明温情的道德水准过低突破了底线。实际工作中,对一些词语的理解也容易形成节点,如成语“差强人意”,从满意的角度理解与从不满意的角度理解,就会造成词语运用上的误差。因此,查察文字节点差错是贯穿于整个审读环节的工作,是新闻审读工作中审读岗位在互联网时代的工作之要。

时间即空间,这是新闻工作的特性,新闻审读工作的余地有限,分工是既可以发挥各个不同工作岗位、各个不同人的长处,同时又可以相互补其短处的正相关机制。

三、防止破坏力,是审读工作分与合的核心依据

实际工作中,一些媒体的新闻审读工作并未分作三个环节,其岗位名称有的称作校验、有的称作校检或者审校,说明互联网时代事物联系的程度越来越紧密。但新闻审读工作的融合绝不意味着防错纠错工作的消失与弱化,只能说明新闻审读工作对文字内容的综合深入程度,而防止重大、节点、细节差错的职能丝毫未变,并且要以破坏力的大小为依据来防错纠错,根据目标读者的要求来制定质量标准,依据新闻媒体的规模与性质来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包括工作效率的辩证统一。

从以上文中所举各例看,新闻文字差错的破坏力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文字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二是差错所处的环境。差错破坏力的大小取决于新闻报道稿件内容的重要程度,更进一步说明新闻文字差错只有破坏力的大小之分而无所谓高低级之别。

新闻作为资讯的一种并非是用来研读的,这是与著作出版的主要差别,是允许有一定限度的差错乃至漏洞存在的,如“局地”“灰霾”等之类的软差错。同时,纸媒也要相信自己目标读者的辨识能力,中国传统文化里早就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观念,更何况资讯的一般性差错,毕竟报道的新闻性才是本质属性,报道的作用大,其差错的影响才大。

审校合一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时间内以消灭重大差错为首要职责。同时,文字也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个生命力体现于文字的思想性上,文字工作分工不宜过细,否则不宜用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去看待事物,毕竟这是一项高智能工作。这与现代医学反思过度分科所带来的弊端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医疗过程中,如果医生仅盯住“自营”的器官,只关注“自营”器官的病变,就可能会影响、损伤直至毁坏了别的器官,乃至致命的器官,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

互联网时代增加了新闻审读工作的难度,提高了工作要求,因此出现了各种应对的措施与办法。但也应看到,互联网也给新闻审读工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有利平台,那就是对相关资料的检索、查察的便利。因为再新的事物,即便没有成熟的理论、规则、标准来检验,但起码不能违背已有的、可查询的科学结论。

基于这些认识,《深圳商报》的审读工作把重大差错,尤其是政治性差错作为所有审读工作人员共同的职责,并且是全体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政治性差错的防堵在实际工作中不分工作岗位也不分差错类型,包括图像、文字背景等等。政治性决定了新闻审读这项工作的必要性而形成了一个体系,是一项基础性、保障性的制度建设工作,同时也是文字治理的法治思维。有框架、体系才能保证效率,有框架才有突破,才能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有传统才能继承、扬弃,才能与日俱新。有纠错机制、预防措施,事前做好工作并且事后无事,此为新闻审读工作的基本要求。重要的是,这也是新闻媒体党性体现的标志之一。日常工作中重要报道的“部署”与“布署”字词的把关,国际新闻中“国家”与“地区”词语运用的斟酌等都体现出防止较大差错出现的政治意识。

在此基础上,新闻审读工作各个环节要相互交叉、延伸、补充,因为互联网时代,面对新生事物,大家都处在同一起点上,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所能担负的责任同样也是有限度的。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