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融媒体的微创新

作者:深圳特区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副主任 陈建洲  2015-04-29 15:35  新传播    【字号:  

    处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历史节点上,如何融合,每个地方、每个单位的情况可能不相同,经验只能借鉴却无法照搬。微创新是一种成本较低、每个人都可以身体力行、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媒体融合 微创新

近年,深圳报业集团就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媒体融合工作进行一系列的调研和部署。媒体融合在过去虽有报网互动尝试,但离中央的要求仍相差甚远。放眼全国,成功者也寥寥无几。媒体如何融合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试用“三何”浅要分析微创新在融媒体工作中的应用。

一、何为微创新

微创新一词最早由360董事长周鸿祎提出。他在2010中国互联网大会的分论坛上建议网络草根创业者:“你的产品可以不完美,但是只要能打动用户心里最甜的那个点,把一个问题解决好,有时候就是四两拨千斤,这种单点突破就叫微创新。”

微创新是指从微小细节入手,从用户使用的流程开始,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改善用户使用的体验,在产品上做一些改进,给用户创造价值。其实质在于对用户体验的关注和改进,进而以这种用户体验上的单点突破,实现市场持续性增长。微创新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用户至上,从小事入手、从小处着眼,用一些微小的改进去打动用户的心,用一种专注而聚焦的精神去做产品的创新。

微创新最早实践于互联网行业,后来不断被拓展延伸应用到各行各业,但只有互联网企业做得最极致。

二、为何要进行微创新

(一)微创新是实现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途径

用户需求包含着十分广泛的、模糊的定义。所有用户需要的、用户提出的要求都可以被称为用户需求。用户体验是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主观心理感受。脱离了用户需求,一个设计再漂亮的产品,也无法和用户共鸣。同时任何一个产品、一项服务只能满足部分用户的需求,无法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用户体验最基础的是用户需求。找准用户需求是建设融媒体的首要任务。

目前传统媒体人做新媒体总想着先有个大平台,然后拼命地更新内容,但是由于没有打动用户,虽然投入很大,仍无法占有市场。其实我们欠缺的不是勤奋和耐心,而是静下心来,认真考虑用户需求,真正做到了解需求、满足需求。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用户需求,把信息和用户需求进行智能匹配,从重视内容的“内容为王”转变为重视用户需求的“信息服务为王”, 实现信息服务个性化、定制化和精准化。

进行微创新,需要形成一种从用户角度出发、从用户角度考虑问题的文化。从高管至基层员工都有放下自我,愿意进入到产品的细节去理解用户使用产品的感受。没有这种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文化,无论如何尝试,都将是无序的“布朗运动”。

(二)任何创新都是微创新的累积

一提创新,很多人会联想到鼓舞人心、轰轰烈烈,一夜颠覆市场格局的革命性创新。其实革命性的创新从来都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水滴石穿、经年累月不断进行微创新的结果。没有微创新的量变积累,就不可能有革命性创新的质变效果。微创新与革命性创新之间是微分与积分的关系。任何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从微创新开始的。苹果公司刚推出MP3播放器时只有几千个用户。腾讯公司刚开始创业时只有几个人,2011年推出微信时一年时间内就进行了11次版本升级。

微创新不是靠一个点支撑,而是持续不断地寻找脉搏。有人比喻为先开枪后瞄准,开枪后不断调整与目标的差距。微创新不可能每一次都精准有效,需要长期作战、屡败屡战。走一步看两步,小步快跑,不断试错,不断摸索调整思路、策略,最后积小胜为大胜。有时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360公司原来的商业计划是做社区服务,实施中抱着试一试做免费的打补丁,杀木马软件。结果发现社区服务做得很艰难,打补丁服务快速集聚了成百上千万的用户,于是乘势出击,开发了安全卫士和杀毒软件。

媒体融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连续创新、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步都是微创新、微探索的过程。

(三)微创新切合传媒当前的实际

新媒体已经进入了一个极度烧钱时代,前期很难赚钱,市场对其采取的评价标准是用户数、活跃度、流量等指标。项目能否赢得胜算,要看投入的资金是否雄厚,以及投资人对漫长的回报期有没有一个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传统媒体的新媒体网站本来就缺乏真金白银的投入,与那些拥有风险投资大把真金白银投入的互联网公司竞争,全面处于下风。而且资金投入没有持续性,前期投入后,短期看不到盈利前景,不敢持续投入,于是项目停滞不再生长。

由于技术、人才的短板,加上习惯性思维定势,导致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创新能力不足。即使投入大量资金,也未必能找到市场的引爆点,致使新项目处于低水平运作。没有创意的平台,即使投入再大,也难于得到用户认可。

处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历史节点上,如何融合,每个地方、每个单位的情况可能不相同,经验只能借鉴却无法照搬。微创新是一种成本比较低,每个人都可以身体力行,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创新方法。从冷门、偏门开始进行产品、服务的微创新,否则一开始就与市场、资金、品牌、技术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公司对抗,其结果肯定半路折戟。从偏门开始,强大的竞争对手不关注,才能形成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等找到用户的需求点、积累经验、找到感觉后再加大投入,这样项目成本更低、风险更小。

三、如何进行微创新

融媒体的微创新包括制度、资源、产品、技术和市场等方面。不管采用何种模式,技术仍是直接可以改变提升体验的第一要素。目前取得成功的诸如google、雅虎、腾讯、百度、新浪等新媒体公司从本质上讲都是新技术公司。技术之于新媒体,犹如武器之于军队。没有先进武器装备的军队,无论纪律多么严明、训练多么有素,在现代化战争中都难以打胜仗。习近平总书记已经高瞻远瞩地为我们指出了媒体融合路径:“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传统媒体要想真正实施融媒体战略,就必须突破技术瓶颈的限制。

获得先进互联网技术最佳、最快的方式是“傍大款”,寻求与腾讯、百度、阿里这些大型互联网企业合作。对传媒来说,合作首先得有互联网公司需要的优质内容。而且这种合作最好有排他性,否则传统媒体仍将沦为互联网公司的廉价劳动场。在与寻求互联网公司合作前,我们不妨借鉴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思维和方式。

(一)掌握技术平台的主导权

纵观成功的互联网公司,无论规模大小,至今没有哪个互联网公司能够不需要核心研发团队,把研发外包出去就能取得成功的。新媒体行业没有政策壁垒和准入规则,市场也早已被巨头抢占。若买个软件运营就能获得丰厚利润,那卖软件的供应商肯定会提高软件和服务价格,同时也会把软件卖给其他的需求者。软件供应商定制软件开发时总要先固定需求然后才评估报价。而需求在新媒体领域是不断变化的。等谈完需求、报价,开发还没结束,市场又有新的玩法,需求又变化了。因此技术外包造成产品的更新速度永远落后于用户的需求。

软件外包还会造成被供应商绑架的局面。一旦选用某家供应商的产品,后续的升级和服务基本由该供应商说了算,议价空间较小。软件供应商为了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从来不会主动多开发功能模块、开放平台接口。多个不同供应商软件系统之间接口互不开放,系统之间形成了一个个信息的孤岛。打通、消除这些孤岛的时间和成本比建设的还高。

掌握技术平台的主导权,要么是投资入股成为技术公司的股东,有共同的利益目标;要么是让技术公司在未来的市场获益中分成;要么是引入激励机制,组建自己的研发队伍。掌握技术平台的主导权,技术上的微创新才有持续的可能。

(二)研习开源技术、借力开放系统

开源是指软件源代码完全开放。开源软件是由全世界无数的科研院校、IT精英和爱好者不计报酬贡献才智汇集而成。任何人可以自由下载、修改、使用开源软件,不需要付费,没有版权纠纷。开源软件项目成千上万、包罗万象。很多商业化软件都能找到对应的开源项目。今天人们热烈谈论的云计算、大数据,其实其基础架构就是开源软件。国内很多云平台基于开源软件进行应用开发和商业运营。淘宝、京东的商品推荐和数据挖掘系统就是基于开源的Hadoop构建。谷歌公司贡献的开源Andriod系统,成就了三星、华为、中兴等一批智能手机生产商。一直拯救无方的摩托罗拉,在投奔Andriod阵营后开始起死回生。

基于开源协议和软件构建IT基础架构,在国内外互联网公司里并不鲜见,包括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都采用这一路线。早在2009年阿里巴巴公司就在内部发起了去IOE运动。所谓去IOE,就是在IT建设过程中,去除I(IBM)、O(Oracle)、E(EMC),用廉价的PC机代替昂贵的IBM小型机、用开源的RDS、Oceanbase、Mysql数据库代替高大上的ORACLE数据库、不用高端的EMC存储设备。阿里在去IOE后达到了技术自主可控、成本大幅降低、安全性提高,技术团队实力提高的效果。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在开源软件中获益匪浅,但对其贡献甚少而备受非议。最近腾讯公司通过旗下慈善公益基金投入千万元资金支持开源事业,并将逐步开放上百个内部核心项目代码。

开放是指软件平台通过提供编程接口供其他第三方软件调用,以增加软件功能或平台资源。随着Facebook通过开放平台而一炮走红,全球无数互联网公司竞相效仿推出自己的开放平台战略。除腾讯、百度、阿里、新浪等提供开放平台外,成千上万的网站和应用诸如天涯社区、苏宁易购、百姓网等都提供了开放接口。构建开放稳定的应用生态圈、实现多方共赢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趋势。借助这些开放平台和接口,第三方应用更加容易获取大量的用户和流量。平台提供者获得了更多的流量和收入,腾讯每年仅开放平台收入就高达50亿元。

基于一些开源软件,近年来,我们开发了深圳特区报好稿投票系统、读者评报系统、历史数据搜索系统和应用于民生面对面栏目的视频直播点播系统等,既满足了业务应用需求,又降低了系统构建成本。目前没有实力也没有必要像阿里那样去IOE、完全抛弃商业化软件。但学习借鉴他们技术思维方式,研习开源技术为我所用、构建开放的内外部应用系统,对我们开展融媒体工作将大有裨益。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