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纸媒评论的探索路径分析

——基于“人民日报评论”和“新京报评论”的对比研究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 张静  2016-10-24 16:21  新传播    【字号:  

  《人民日报》和《新京报》的评论板块在微信平台都设置了专门的评论公众号,分别是“人民日报评论”和“新京报评论”,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通过内容分析法,分别抽取两个公众号从创号开始至2016年1月5日的评论进行内容分析,可以看出两者在微信评论方面的探索路径。

 

关键词】微时代 纸媒评论 探索路径

 

当今,几乎中国的媒体都有在微信上设置公众号,但是单独设置评论号的却不多,而做得出色的就更不多,“人民日报评论”和“新京报评论”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微时代,大量的粉丝已不具备绝对优势,胜负的关键是用户黏度和忠诚度,于是才会出现那么多的私人定制。微信则是小众化的最好实践者。传统媒体通过设立微信公众账号的方式展开媒体微信运营。目前,微信公众账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类。国内主流媒体主要采取的是公众订阅号模式运营。“人民日报评论”和“新京报评论”采取的也是订阅号模式。

 

一、微信媒体评论的相关阐析

 

微信媒体评论是指媒体在微信上面发表的言论,结合了微信和评论两者的特点。微信评论既有传统评论思想性的特点,同时又呈现出微信的新特点。

品牌个性较强,小众化和精确性风格明显。由于订阅号以推送为主,推送的内容、风格各不相同。我们可以把每个公众号都看作是一个品牌,其展现出来的则是品牌风格。微信评论必然也烙上了品牌的印记。

互动性和社交是着力点。微信的一大特点则是互动和社交。微信相较于微博而言,隐私保护的程度大大提高,微信朋友圈多为熟人,便增强了在互动和社交下的影响力。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进行二次到N次传播,并且朋友圈的受信度也比微博更高。微信评论自然也一样,可以在互动和社交的放大性中增强其影响力。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微信与微博和其他新媒体相比,用户会更注重隐私,于是只会关注那些能够吸引自己眼球的公众号,并且只会持续关注能达到自己需求的公众号。这种特点就决定了微信评论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才能留住用户,培养用户的忠诚度。

 

二、“人民日报评论”和“新京报评论”的布局策略

 

作为《人民日报》在微信上的评论号,“人民日报评论”在创建时则提出: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足以彰显作为党报所愿意承担起的责任。“人民日报评论”分为三个大的板块:微信精选、招牌栏目和评论范儿。微信精选分为两块:聊政事儿和老米公开课。聊政事儿主要是针对政治时事的评论,老米公开课则是教大家如何写好评论。招牌栏目分为四个部分:人民论坛、人民时评、评论版和评论员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来自于纸质版的专栏评论。评论范儿下有一个向你征稿的板块,公开向大家征稿。“人民日报评论”采取了以官方评论为主的策略。

《新京报》的评论号“新京报评论”与“人民日报评论”比则要简洁得多,其口号是:提供有价值的观点。也是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训练营、专栏和沸腾,以下没有子板块。训练营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招生,实行小班授课,仅招收15名“评论兵”,由《新京报》评论部的主任及评论员担任老师,进行定期微信授课和不定期邀请嘉宾授课。沸腾则是链接到新京报的另外一个“沸腾”公众号,提倡原创,发表的多为报纸上看不到的评论,新潮大胆。其创号词为:愿我们内心的沸腾,胜过时代的喧哗。“沸腾”上的评论与《人民日报》上的有很大区别,更为尖锐和犀利。“新京报评论”的官方评论所占比例不到一半。

 

三、研究方法

 

由于两个微信公众号的创号时间不同,笔者从2016年1月5日以前的时间中分别抽取三个月的评论推送为样本,并对其进行分析,即2015年10月5日至2016年1月5日的评论,分别共计92天的样本。其中,“人民日报评论”共有评论336篇,按时间顺序进行编号,即1至336。“新京报评论”共有评论353篇,按时间顺序进行编号,即1至353。再分别按照内容题材、是否来自纸质版、是否官方评论、阅读量、点赞转发量和评论量6个变量进行统计编码。内容题材分为:政治、经济、社会、娱乐4个层次。来自纸质版的分为:是和否两个层次。是否官方评论分为:是和否两个层次。阅读量分为:小于1万,1万-2万,2万-3万,3万+四个层次。点赞转发量则分为:小于100,100+两个层次。评论则为:无、小于50、50+三个层次。再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编码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人民日报评论”界面清晰,内容丰富,“新京报评论”界面简洁、且转链接增加了复杂程度

“人民日报评论”分为三个大的板块:微信精选、招牌栏目和评论范儿,且单个板块下面还有子板块。微信精选分为两块:聊政事儿和老米公开课。招牌栏目分为四个部分:人民论坛、人民时评、评论版和评论员文章。界面清晰,很容易操作,且不失丰富。既有《人民日报》的传统经典栏目,又有讨论区和教学区,以及征稿区。分别点进去,就会有具体的内容,不会重复或者混乱。

相比之下,“新京报评论”则要简洁得多,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训练营、专栏和沸腾,以下没有子板块。布局非常简单明了,仅三个板块,其中的沸腾板块还是链接到《新京报》的另外一个“沸腾”公众号,需要再次关注。如此一来则增加了其复杂程度,很多用户会觉得这是一种“捆绑销售”,便可能会放弃关注,若是放弃了这个关注,那么“新京报评论”的评论板块特色会大大消减,因为“沸腾”提倡原创,发表的多为报纸上看不到的评论,是“新京报评论”相较于其他评论的一大特色。但是采取这种转链接再次关注“沸腾”号的做法,则会增加操作的复杂程度,客观上造成读者流失。

(二)“人民日报评论”以政治和经济评论为主流,“新京报评论”则以社会和娱乐话题居多

统计数据显示,“人民日报评论”的内容题材为:政治类124篇、经济类98篇、社会类71篇、娱乐类43篇,分别占比36.9%、29.17%、21.13%、12.8%。可见“人民日报评论“以政治和经济评论为主。“新京报评论”的内容题材为:政治类37篇、经济类88篇、社会类126篇、娱乐类102篇,分别占比10.48%、24.93%、35.69%、28.9%,可见以社会类和娱乐类题材为主,这也符合了都市报性质的特点。本来《人民日报》就是党报,自然政治和经济类的题材是主流,这也和其性质是相关的。可见微信评论号的题材选择,依旧和其媒体定位相符合。

(三)“人民日报评论”相较于“新京报评论”话题偏严肃,后者话题更为犀利大胆

“人民日报评论”无论是选题、标题、正文风格和用词都偏向于严肃,随机抽取,以2016年1月5日,最近一期为代表。共三篇推送文章:《别让“去哪儿”成为麻烦事》《以“使命意识”拓展中国道路》《让“看齐”意识更强》。“新京报评论”这一期共推送五篇文章:《一包凤爪背后的地域歧视和文明》《偷巧克力女孩自杀,真相到底是什么?》《删除“禁止代孕”,是否法无禁止即可为?》《到底谁是华语乐坛半壁江山?》和《该用哪条法律整治“网络医托”》。在“沸腾”上随机抽取最新一期,也是2016年1月5日,有两篇,分别是:《假如老炮儿逮到了偷巧克力的女孩》和《他是怎样从首都机场把“枪”带上飞机的》,都属于原创,且用词犀利。由此可见“人民日报评论”相较于“新京报评论”话题更偏严肃,而后者话题和用词都更为犀利大胆。

(四)“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多源自纸质版,“新京报评论”相对原创较多

“人民日报评论”上面的评论大多数文章来自《人民日报》的老牌栏目“人民论坛”和“人民时评”,占比在90%以上,投稿和微信版原创内容较少。相对而言,“新京报评论”的微信原创占一半左右。主要是来自“沸腾”,由于被冠上“新评论”的标签,多为报纸上无法看到的评论,新潮大胆。传统评论讲究的是“泪流满面”,新评论讲究的是说学逗唱。传统评论人的词典里写的是“民主”“法治”“权利”“自由”,新媒体评论词典写的是“累觉不爱小鲜肉,沙发板凳打酱油,土豪我们做朋友”。这种不适宜于报纸的言论却在微信平台上大受欢迎,这就是新媒体,也是微信的生存法则。

(五)“人民日报评论”相较于“新京报评论”影响力更大,互动频率更高

“人民日报评论”的阅读量大多处于1万-3万的阅读量,3万+的也不少,1万以下的屈指可数。点赞转发量多处于100+的阶段,少数小于100。评论多数处于小于50的阶段,无评论的比较少。“新京报评论”的阅读量几乎都处于1万以下,除了“沸腾”上面的文章点击率大多在3000+,“新京报评论”的很多评论都在小于3000的状态。点赞转发量也是差不多的状态,大多数的点赞转发和评论都来自于“沸腾”,“新京报评论”上面的互动很少。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新京报评论”的粉丝量还不如“沸腾”。一个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受媒体言论的影响,若是一个媒体的言论没有人看、没有人相信、无法引导舆论,那么这个媒体是不成功的。而在新媒体而言,评价标准不只是阅读量,互动量也是考量的范围,这是由新媒体的特性决定的。由数据分析可得出,“人民日报评论”相较于“新京报评论”影响力更大,互动频率更高。

 

五、小结

 

在微时代,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影响。传统媒体的受众急剧减少,因为新媒体可以为受众提供无限量的信息,而习惯了互联网的新生代受众,大多拥有多台移动终端,总是喜欢通过网络去获得所需信息。所以传统媒体都在寻求在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微信是其开拓领域之一。但是,新媒体有新媒体的游戏规则,不能用传统的思维去运营,新媒体崇尚个性、时效和社交互动。微信号的运营自然也要遵循这些特点,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树立品牌特色,符合媒体性质和定位。第二,公众号界面要清晰不失丰富,不能操作太过复杂。第三,话题和风格要符合微信的新媒体特点,犀利而不媚俗。第四,增强互动、营销话题,增强媒体的微评公信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金梦玉.络新闻实务[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②闫小坤、周涛.微信公众平台开发基础与实战[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③石磊.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④李凌彤.党报与都市报评论版比较研究——以《人民日报》和《新京报》为例[J].西安大学硕士生,2014-6-30.

⑤李彪,陈璐瑶.传媒微信: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闻战线,2014(3).

⑥赵红勋,李林容.微信的传播特征及意义建构——近两年我国微信研究综述[J].现代试听,2015(1).

⑦李江天.都市类报纸新闻评论趋向与问题之改进[J].记者摇篮,2014(11).

⑧李佳宝.微语镜下主流媒体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人民微评”为例.新闻世界,2014(11).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