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内容传播链的新变化

作者:《新传播》编辑部  2017-03-13 11:06  新传播    【字号:  

  2016年,内容创业元年。各种“号”纷至沓来,“千人万元计划”“芒种计划”“百亿激励计划”等竞相登场,直播、短视频、问答等轮番走红。在此背景下,新闻内容传播链从源头、生产、分发到消费,出现或凸显一些新变化。

2016年,内容创业元年。各种“号”纷至沓来,“千人万元计划”“芒种计划”“百亿激励计划”等竞相登场,直播、短视频、问答等轮番走红。在此背景下,新闻内容传播链从源头、生产、分发到消费,出现或凸显一些新变化。

 

源头

源头自传播引发更多舆论热点。机构、个人等各类社会主体,作为新闻源头,通过公号、朋友圈等自媒体渠道,直接发布内容,形成巨大用户量、影响力,远超新闻机构者,日益增多。但这种传播由当事人或利益相关者所实施,天然不具备中立性、客观性和公信力。

 

生产

源头自传播需要第三方的救赎。利益不相关的自媒体和新闻机构均堪当此任。

内容生产社会分工趋于强化。事实报道类内容,主要由新闻机构生产,新闻源头的自我生产,主要提供原料性信息;事实再加工类内容,如评论、解读、补正等,社会各方参与生产,但就产量而言,数千家新闻机构只占很小份额,数千万自媒体和数亿用户,特别是其中的数万意见领袖,占据绝大多数份额;网络平台是事实再加工类内容生产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平台内容打开率下降,用户不适感增加,说明内容生产迫切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高品质内容的有效供给。

 

分发

商业网络公司掌控“两微一端”等主流分发平台,罕有新闻机构自建平台跻身第一梯队。东方网与腾讯的争议,反映出分发格局的严重极化。

10万+炙手可热,但它只是从一个侧面标注了传播和影响的广度,不能说明深度和实效,并不代表高品质。追求10万+,实质是追求轰动性,但明星婚变之类的轰动性内容,对于公共或个体利益并无多大价值。如果内容失去了价值,传播也就失去了意义。

 

消费

内容收费初现曙光。越来越多的内容生产者获得打赏或付费,有的金额巨大。“在求知欲和危机感驱使下的消费者越来越愿意为知识买单”,这是内容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高端收费内容的生产与消费持续壮大是大势所趋。

版权效益逐步提升。20余家都市报发布版权保护南京宣言11年后,20余家省级党报2016年再发延边宣言。近年来,版权价格翻倍上涨,部分传统媒体版权收益显著提高。版权正在成为新闻机构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技术

内容传播链各环节技术加速迭代,随着人口红利、流量红利的衰减,技术红利成为更重要的增长引擎。

互联网传播技术的核心在“互”。新闻内容由单向传播转为双向传播,生产者、分发者、消费者的身份无缝互换,内容在三者之间互相流动,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点对群的小众传播、点对众的大众传播,互享互融,互补互替,互通互用。传统的“客观新闻学”向“对话新闻学”转型。

基于用户数据挖掘的内容生产与分发技术,上升为内容传播的核心技术。“谁能更好完成用户数据沉淀和挖掘,在未来的竞争中,就可以取得更高效的需求匹配能力和服务品质。”

 

要策

内容传播的社会化、智能化,要求新闻机构必须立足分工协作,站在技术前沿,发挥比较优势,厚植核心竞争力,实现传播链的重新定位及选择,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

首先,尽最大可能壮大原创。拥有新闻采编权,即可以供应原创新闻内容,是专业新闻机构的最大优势。来自一线的原创新闻内容,对人们正确认识实际、对舆论的形成发展和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新闻机构的责任所在,也是融合发展的希望所在。

其次,查证事实,责无旁贷。网络虚假信息泛滥,在还原真相、“明辨是非,澄清谬误”上,新闻机构无可替代。毕竟自媒体不像新闻机构那样受着新闻伦理的约束。

第三,始终不渝以内容品质取胜。詹姆斯•甘农(James Gannon)1994年发出的警告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太多报纸在欺骗读者,并通过其他方式让他们的产品变得廉价,如压缩新闻版面以及紧缩编制。”高品质来自高投入,低投入必然低品质。传统媒体在转型中,特别要警惕赶风口,搞形象工程,重形式轻内容。

第四,加大版权保护与变现力度。“只有保障原创的智慧成为永久的实惠,才会有十年磨一剑的精品问世。”新闻机构既要保护自己的原创内容版权,也要尊重他人版权,避免由于相互侵权而陷入谁也不敢维权、谁也不肯原创的恶性循环之中去。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