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记者角色转型的“颈”与“径”

作者:罗瑜系深圳新闻网编辑  2020-03-25 17:01  新传播    【字号:  

众所周知,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谈了这么多年“媒体融合”,依然有很多部门和单位对“融合”一词的理解存在误区。

众所周知,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但是,谈了这么多年“媒体融合”,依然有很多部门和单位对“融合”一词的理解存在误区。笔者在一线实践中就经常看到,部分单位在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徘徊观望者有之,胡改冒进者有之,更有甚者以为拉几家媒体组团在一块办公或者挂个牌子成立“融媒体中心”就是媒体融合,其实他们在认知方面都存在一定偏差。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就曾在市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会上明确表示,媒体融合不是“简单拼”,而是“深度融”。深圳作为改革创新的前沿,在媒体融合方面也应该走出自己的“深圳模式”。

那么,传统媒体在不断探索深度融合的进程中,纸媒记者又该如何进行角色转型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感触。

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摒弃对新媒体的“轻视”。或许是长时间醉心于“昔日的繁荣”中,谈起新媒体,纸媒记者常常会露出“轻视”之态。纸媒记者需要进行角色转型,这种思维无疑是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

其次,要改变传统媒体中“专人专岗”的理念,要成为媒体融合中的“复合型人才”。在纸媒记者的工作流程中,基本上是“专人专岗”:文字记者就是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就是摄影记者,编辑就是编辑,只干自己本职内的活儿。但是,在新媒体行业,每一个记者不仅要会视频拍摄、剪辑,还要会新闻摄影、文字组稿和编辑,将他们称之为“全能战士”也不为过。

针对纸媒记者的转型路径,笔者作了如下思考。

首先,要从受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新兴媒体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拥趸”,跟它善于用受众能够理解的语言、受众能够“消化”的角度、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讲述新闻事实有关。因此纸媒记者在角色转型中,要善于站在受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第二,要拓宽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善于运用互联网。笔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见到有纸媒记者每天为了新闻线索发愁。其实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新闻线索的“富矿”,如微博、论坛等,就经常会出现很多有“含金量”的线索,记者大可不必天天守着爆料热线坐等市民爆料。

顺带说一句,现在很多报社的爆料奖励制度也有问题,爆料人电话爆料成功后,还得亲自来报社领取爆料奖励。先别说5G,都移动互联网时代好久了,一个微信红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何还让爆料人大老远地来跑一趟?

再次,要提高个人的价值判断能力。有了互联网思维、媒体融合思维,纸媒记者还需修炼“内功”,要有长远的眼光,要站在新的制高点上,评判一个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该从哪个方面进行整合,需不需要进行深入报道。

最后,要转变新闻报道方式,引导受众参与讨论。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新闻报道中,纸媒记者都有可能被“甲方思维”所左右,“我写什么,你就看什么”,受众没得选。这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播。在媒体融合的新时代,需要转变这一种新闻报道方式,打开双向沟通的渠道,激发受众的兴趣,将受众引导进来参与讨论。

总之,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纸媒记者要实现转型,要从受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提升个人价值判断能力的同时,真正让自己成为一名媒体融合中的“复合型人才”。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