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的内涵、要义及增强路径

作者:梁修明系深圳报业集团办公室文秘机要组主管  2020-03-25 17:01  新传播    【字号:  

​“四力”是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所必备的基本要素范畴和重要决定条件。“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为增强“四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全媒体时代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尊重新闻传播客观规律,把握信息革命时代新闻传播特点。

【关键词】“四力” 内涵  要义  路径

一、内涵

内涵是指在逻辑概念上所反映事物本质的特有属性。力与“四力”的内涵,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予以准确全面、系统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一)力的内涵

力负载质量、彰显品质,蕴含力气、力量、力度、力道等,具有程度、类别、方向和作用点等属性要素。

现实世界中,万事万物无不在力的影响之中,但新闻的特质和属性在于,力影响其发挥效应的方向、大小、程度、范围、时间,等等。

从程度上看,力有大小之分,具体到新闻宣传实践中,就是要守正创新、强根铸魂,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四力”赋能、增值。

从类别上看,力有层次之分,具体到新闻宣传实践中,力既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也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从方向上看,力有纵横、前后之分,具体到新闻宣传实践中,深刻的洞察力说的是纵向之力,广泛的传播力讲的是横向之力;有益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进步的是前进之力,有碍于社会改革发展稳定进步的是后退之力。

从作用点上看,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体有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作用方式。具体到新闻宣传实践中,作用点不同,产生的力度、效果、方向也不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作用于正向的点,力能产生积极正面效应。违背新闻传播规律,作用于反向的点,力能产生消极负面效应。

(二)“四力”的内涵

“四力”是数量词,是质量概念,也是内涵丰富、联系紧密、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是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脚力”是根本基础,“眼力”是关键所在,“脑力”是核心,“笔力”是具体呈现。

脚力,顾名思义也就是走路的劲力和能力。归结到具体新闻宣传实践中,就是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察国情民意、感知风云际会、丈量现实道路,在基层一线深入调查研究、深入实地采访的能力。

眼力是指眼睛所能看清人事物的视力、见识和能力。归结到具体新闻宣传实践中,眼力也即新闻工作者所具有的透彻的观察力、洞察力,敏锐的辨别力、发现力。

脑力,主要指大脑产生的记忆、思维、情绪、精神等一切理性思维品质的能力与能量。归结到具体新闻宣传实践中,脑力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对社会实践和新闻事实本质属性的一种深刻认识和理解。

笔力就是笔法上所表现出的行文的力量、成文的气势。归结到具体新闻宣传实践中,全媒体时代,笔力并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以笔书写的文字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力度、力量,而是涵盖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作品形式,所综合呈现出来的表现力、感染力、时度效。

二、要义

当前,媒体融合发展步入深度相融阶段,全媒体不断发展,“四全”媒体应运而生,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变革日趋深刻。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进入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全面增强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四力”,对更好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凝聚广泛共识,营造良好氛围,推动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长远意义。

(一)媒体格局变革的时代要求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方兴未艾,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应运而生,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呈现出无界化、数字化、互动化、多功能化的鲜明特点,导致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变革日趋深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8.6%,互联网普及率达59.6%,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日益成为信息交融集散地、社会舆论策源地与思想交锋主阵地,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当下,移动端已越发成为信息传播、交流沟通、链接服务的新平台。必须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媒体是内容产业、思想产业、文化产业,内容建设是基础根本,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面对媒体格局变革的时代要求,增强“四力”就是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使新闻作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二)履行职责使命的现实要求

从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48字”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到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15字”的使命任务;从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到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再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重要论述,为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几把刷子是干不了的,没有高素质、好把式、真功夫是干不出漂亮活的。”

新时代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切实履行好所肩负的职责使命,就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

(三)提升队伍素质的必然要求

人是社会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人的思想观点活动直接影响人的各种活动。增强“四力”是提升队伍素质的必然要求。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这为新闻舆论工作提升队伍素质,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新闻舆论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其核心主体是人,对象客体也是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素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开展具体工作的实际成效。

新的时代条件下,增强“四力”,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智能思维,强化学习培训,深入基层一线,加强调查研究,用好技术支撑,深化内容建设,对凝聚砥砺奋进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对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人才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三、增强路径

全媒体时代,增强“四力”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系统性工程,必须深刻遵循其内在的科学逻辑、客观规律和方法路径。

(一)加强政治建设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政治建设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方向和根本。增强“四力”,切实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就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政治建设贯穿于新闻舆论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新闻舆论工作也是如此。唯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唯有理论上坚定才能在政治上坚定。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理论武装的程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锐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洞悉问题的深度。增强“四力”,强化理论武装,就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要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二)强化优良作风

工作作风是世界观在行动中的表现。工作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决定工作成效。作风建设不仅是增强“四力”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新形势下,做好新宣传思想工作特别需要培养优良作风。着眼于此,增强脚力就要坚持到现场、在路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调研,真正做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牢记初心使命,找准坐标定位,肩负社会责任,在深入基层实际中,让脚上沾满泥土、让心中沉淀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延安新闻纪念馆一楼大厅的一尊巨石雕塑上,镌刻着1942年毛泽东同志为《解放日报》改版题写的手书:“深入群众,不尚空谈。”时光流转,岁月渐远。但这之于今天依然深具价值意义、精神力量。“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当年新闻界老前辈穆青六访兰考、八下扶沟、四去宁陵、八进辉县,才写出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广为传颂的名篇佳作。

(三)增强判断定力

眼界决定格局。增强眼力既是发现新闻线索价值的必要条件,也是增强新闻敏感程度的重要方式。眼力是认识问题、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

增强眼力贵在增强判断定力。增强判断定力就要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广阔社会实践中,练就滴水见海、火眼金睛的真本事,真正让眼力渐长、观察渐精、辨别渐明,进而更好地洞悉独特新闻素材,提炼新闻价值意义,做好舆论引领。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同志曾作过这样的总结:“要提高眼力,就要以唯物辩证法为‘显微镜’,具有由表及里的眼光,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为‘广角镜’,具有由此及彼的眼光,善于从个别中发现一般,从典型中解释普遍;为‘放大镜’,具有从微观中把握宏观的眼光。善于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为‘望远镜’,具有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眼光,能够在孤立的、意外的事件中发现带有规律性问题。”

(四)突出问题导向

增强脑力贵在突出问题导向。突出问题导向要在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学思践悟是增强脑力的关键。具体而言,增强脑力就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深入实践、用心体悟,既要埋头赶路,也要抬头看天,使新闻舆论工作更具思想性、针对性、实效性。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中华报》题词“多想”,报社将题词制成匾额,挂在编辑部窑洞最显眼的位置。毛泽东同志为什么要求新闻工作者“多想”而不是其他?意在要求勉励新闻工作者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准问题症结所在,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五)提升专业本领

笔力是新闻作品的直接呈现。在某种意义上讲,笔力的水平决定新闻作品的质量。增强笔力重在提高业务能力、提升专业本领,贵在锻造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常常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有力。其实,有笔力的新闻作品,同样给人以深刻的穿透力、感染力、影响力。

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变革日趋深刻,信息传播日益突破时空、物理、主体、功能界限和限制。新形势下,增强笔力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就要深刻认识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规律。所谓的“笔”并非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笔杆子”,而是涵盖了“口头、笔头、镜头”以及各类新媒体传输终端。迫切需要综合灵活运用好“采、写、编、拍、摄、播、剪、发”等全媒体传播的“十八般兵器”,既要练好“笔尖”之功,能“妙笔生花”,还要练就“指尖”之力,有“刷屏之效”,真正成为新闻舆论工作的行家里手。


参考文献:

1. 何平 . 坚定“四个意识” 坚持守正创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21”重要讲话[J]. 中国记者,2018(11).

2 . 王一彪. 不断增强“四力” 妙笔书写新时代[J]. 新闻战线,2019(1).

3 . 陈寅. 时度效的内涵、应用及着力点[J]. 新闻战线, 2014(7).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