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量超两亿次的《火线》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赵茜庆系晶报赵茜庆视频工作室主编;罗秋芳系晶报全媒体运营中心执行总监  2020-07-24 15:00  新传播    【字号:  

2月21日18时许,深圳报业集团晶报传媒公司出品的纪录片《火线》全网首发。片子呈现了深圳医护人员勇敢无畏,抗击病魔的感人事迹。在10天时间里,《火线》在全网的点击量超过两亿次,成为一款货真价实的爆款作品。

2月21日18时许,深圳报业集团晶报传媒公司出品的纪录片《火线》全网首发。片子呈现了深圳医护人员勇敢无畏,抗击病魔的感人事迹。在10天时间里,《火线》在全网的点击量超过两亿次,成为一款货真价实的爆款作品。

播放量即人心。《火线》的现象级传播,既是向深圳抗疫一线人员致以的最高礼赞,也写下了传统纸媒在生态转型、传播运营、全网引爆的经典范例。

《火线》,让人们记住了火线上的一群人,其实火线上还有另一群人,奔波于火线去完成《火线》。

他们的名字叫晶报记者。

在疫情最汹涌的时候,他们进入深圳抗击疫情的主战场——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用镜头记录下医护们勇毅的身影,呈现深圳最真实的抗疫战场,让更多人了解了深圳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的作为和担当。

在摄制过程中,晶报“火线团队”不畏艰险,深入一线,克服困难,连续作战,充分展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过硬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以及在媒体融合发展上的新作为,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四力”的要求,不辱使命,勇挑重担,创作出了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书写了属于记者职业的一份光荣。

那么,《火线》到底是怎样炼成的?不难想象,这一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是否要冒险,一个最艰难的决定

善战是晶报人的传统。这也是晶报创刊总编辑陈寅(现为深圳报业集团社长)带给晶报的与生俱来的基因。

庚子之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投入到了这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全民战疫”中,作为新闻媒体,晶报当然不能例外。

大年初一,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传媒董事长、晶报总编辑胡洪侠就在工作群发令:“党委会成员即刻进入战斗,全体员工初四结束假期,全面投入战疫报道工作!”

当时,“火线团队”的大部分成员都还在老家休假,号令一响,大家纷纷第一时间赶回深圳,为相关报道战疫的启动做好准备。

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深圳一线医务人员的抗疫故事,初步的构思和策划已经在领导层的脑海中酝酿形成。

一家纸媒专门来拍视频记录抗疫?这并不奇怪。

从文字到视频,从快评到长图,从公众号到H5,从平面到立体……晶报全员的战略转型早已先声夺人,快马加鞭,所以,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形式追求多样化自不待言,拍摄纪录片亦是顺理成章之事,况且“晶报视频”声名在外,也是晶报转型的拳头产品。

只是,这次报道的事件非同寻常,要进入“危险医院”中的“危险地带”,关乎一线记者的生命安危,需要慎之又慎。

这是一个最艰难的决定。尤其是听说前往采访拍摄的记者事前都要签一份 “生死状”(即“安全责任承诺书”,大意为本人自愿进入院方手术室和污染区拍摄,自行承担相关责任),更让领导层忐忑不安。

胡洪侠说:“我们想到过放弃。因为如果我们的记者因为拍摄片子而感染上了病毒,这种损失就太大了。但是作为媒体记者,如果在这种时候不冲上一线,也不能称之为称职的记者。”

胡洪侠和晶报传媒总经理、晶报常务副总编冯景(《火线》导演兼制片人)权衡、思量再三,最终决定听听记者们的想法。

疾风劲草,烈火真金。“火线团队”的勇士们生怕“这件大事干不成了”,他们坚信病毒并不可怕,怕的是不讲科学,于是纷纷表示:只要做好自我防护,严格按照医院的规定动作来做,安全肯定是没问题的。

这下子,内部的顾虑打消了。

三签“生死状”,一场最无畏的拍摄 

毫无疑问,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三院”)是抗疫故事当仁不让的叙事起点,因为那里是深圳抗疫的最前线,收治了全市所有的新冠肺炎患者,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火线”。

进一步的联系釆访并不顺畅,在与各方联系、反复沟通的一周多时间里,火线团队“团长”冯景几乎要放弃了,但胡洪侠不断出主意、打气,才使事情有了转机:三院院长刘磊终于答应和晶报团队见面。

2月4日下午,冯景带领“火线团队”前往三院,与院长刘磊及三院相关人员见面,沟通拍摄事宜,一切水到渠成。冯景代表大家签下了第一份 “生死状”。随后,经过安全培训和心理建设,“火线团队”的几位勇士各自就位,《火线》正式开拍。

当时疫情正处于紧要关头,院方出于安全考虑,没有同意记者去核心区域拍摄。这其实是最让大家担心和发愁的事情。

一方面正如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一样,深入采访一线也同样是记者的天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远远地观望;另一方面,每天拍摄完毕回来梳理素材,我们也发现总是缺那么点东西——那种震撼人心的画面,那种真实有力的现场,所以必须得有突破,得“入虎穴,得虎子”。

image.png

领导层和院方不断沟通,团队的摄像记者也在不断找寻机会。最终,“火线团队”连续3天蹲守医院,一点点突破,在安全的位置拍到了核心画面。再后来一次,还进入到为新冠肺炎患者做手术的现场,拍到了最真实、震撼的场景。当然前提是要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其中穿脱防护服就是一项“大工程”,所有步骤都要求慢点再慢点,细心再细心,千万不能出差错。

《火线》主创王子键事后回忆说:“穿上这‘套装’(防护服),意味着几个小时不吃不喝,厕所也不能上,全身裹得跟粽子似的,多少有点汗蒸的意味。和同事一起连续十几个小时的记录,跟到最后,人也是懵的。成江(《火线》主创,摄像记者)事后笑我,说看监控我怎么呆坐了半个小时,我只能跟他解释——缺氧。”

由于要进入新的区域,《火线》拍摄记者又签了两次“生死状”。在冯景的带领下,整个团队勇猛无畏,不折不挠的信念、职业精神感染着每个人,也支撑了整个《火线》的制作过程。

推倒再重来,一次最呕心的制作

“生产一部好的作品并不易,必须经过反复打磨,数次推倒重来。” 作为《火线》的导演兼制片人,冯景最有资格说这句话,也体会最深。

哪个环节都不是“省油的灯”。如果说,《火线》的拍摄过程可以用 “危险”来概括的话,那么剪辑制作过程可以选择的词是“折磨”。正常来讲,一部群像类视频的制作最先启动的应该是前采,这是一个了解人物状态、环境、情况的基本流程,好比写稿子要先采访当事人一样,然后才能根据采访材料来完成稿件。视频的前采实际上就是脚本的基石,但是由于时间原因和事件的特殊性,我们不可能做到“万事俱备”了再来拍摄。只能是一边前采人物、一边进行相关内容拍摄,临机决断,相机行事,依据的是一个大纲类的东西,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制作脚本。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结果,费了不少精力剪辑的第一版出来的时候,我们连方向都迷失了。“完全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冯景在第一次的看片会上说,“推倒重来”,成为所有与会者共同的心声。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还是片子的架构没有搭好,方向没有理顺。我们再次梳理素材,调整思路、撰写文案,重新上路。

压力盘旋在心头,未知引诱着我们,也生发成巨大的动力,最终让一切变得越来越可知、越来越清晰。

片子第二版出来的时候,大家眼前一亮,都感觉到画面语言对了,方向也对了,但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火线》最终历经三版(如果时间允许,四版、五版也不是没有可能),大到片子的画面、配乐,小到一小节音效的微调、配音读字的准不准确等,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个中艰辛,事非经过不知难。

在整个过程中,《火线》制作团队展露出的职业精神、团队意识,让冯景心生感动:“从范劭华、王子键、金羽泽、成江的采拍组合三签‘生死状’,到赵茜庆工作室、晶报科考团的制作与包装,从朱健的文案撰写,到王博、罗秋芳的推广运营,我为《火线》感到欣慰,我更为晶报这样的团队感到自豪!”

真实动人心,一种最耀眼的绽放

客观来讲,《火线》并不那么完美,但绝对有诚意。真诚叙述,真诚表达。

因为真诚,所以真实,镜头真实,故事真实,语言真实,记录真实;因为是平凡人说出自己的故事,所以能闪耀出不平凡的伟大,能够引发全网共鸣、全民点赞。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火线》运营推广策略上,晶报采用了两微一端首发,头部资讯客户端多平台分发,全网覆盖的方式,得到了良好的传播效应。一经播出,《火线》成了爆款。

2月21日首发后,在10天时间里,《火线》在全网的点击量超过两亿次,创下了晶报原创视频播放量的最高纪录,成为一款现象级作品。紧接着,《火线》2、3、4、5系列作品相继推出(分别为《火线上的人》《看不见的火线》《火线上的尖兵》《火线上的我们》),在口碑和点击量上也获双丰收,全网播放量达到2300万+。

“我落泪了,为他们的勇敢、求真精神而动容。”“《火线》火了!我想,这就是真实的力量!”“致敬白衣战士,向他们致敬”……网友们的点赞纷纷而来。

三院院长刘磊如此点评道:“晶报记者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一线,拍写出了真实反映抗击新冠一线的医护人员工作场景,朴实,感人!值得看看!”

《火线》系列受到了深圳市委的充分肯定及包括医疗系统在内的社会各行各业的交口称赞,口碑爆棚。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深圳报业集团的坚强领导,离不开报业集团社长陈寅一直以来对晶报内容生产的严要求和高标准。

“不到一线,就没有发言权。”在今年4月29日深圳报业集团举行的青年员工代表事迹报告会上,陈寅社长说,火热的基层一线,是员工增长见识、积累本领的大课堂,是磨砺才干、积累经验的练兵场,也是锤炼意志、砥砺作风的磨刀石。

这也是晶报一直以来坚持和恪守的准则。在晶报看来,点击量不是我们刻意去追逐的,作为媒体工作者,我们必须身赴火线,才能真实地报道那些战斗在火线的人,呈现火线上真实而动人的故事。

踊跃上火线,一颗最坚韧的初心

因为新冠疫情,2020年的开端,令人猝不及防。

但是,在深圳报业集团和晶报党委会的领导下,晶报的记者们积极主动出击,迎难而上,及时报道深圳抗疫斗争中权威、全面、真实的情况,宣传解读有关政策举措,回应群众的关心关切,讲好深圳抗疫故事,体现了良好的职业精神和使命担当。

在深圳,一群群平凡人的坚守筑起了防疫抗疫的“钢铁长城”。平凡人不平凡的责任感,面对危难时的坚守和担当,正是全社会战胜疫情的底气所在。用笔和镜头记录这样的深圳故事,抒写这样的深圳情怀,正是记者的职责所在。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越是急难险重关头,越是检验我们的时候,我们经受住了这一份锤炼。

习近平总书记早就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要求我们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

当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呈现加速融合发展之势,本领能力绝非天生,也无法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是在持之以恒的知识更新、实践锻炼中炼就的。《火线》作为一款视频产品,产生于我们这些并非科班出身的、摇笔杆子起家的记者之手,的确不易;这也充分说明我们勇于转型、勤于学习,加快知识更新、掌握新本领的决心和作为。

在青年员工代表事迹报告会上,陈寅社长还说,其实写稿子、拍视频、拉广告都是如此,要深耕自己的领域,用心打造竞争优势,即便开头难一点、苦一点也不要紧,时间会兑现你匠心付出的价值,“这是时间的回报,也是专业的回报。越是对自己严苛要求,越是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你的筹码就越多。”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打造视频精品,向专业化制作迈进,把晶报视频的招牌擦得越来越亮,这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万变之中亦有唯一不变者,恰恰就是那份责任与坚守。只要我们牢记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不断增强“四力”,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就能奋进在时代前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时代立言,也能书写属于自己的职业光荣。

只有离得足够近,才能感知得足够真。记者的火线永远在前方。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