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与健康传播研究前沿对话

作者:杨洸系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2020-07-24 15:00  新传播    【字号: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基于人际传播、传统媒体、智能媒体等多种传播机制叠加融合的复杂背景,关乎风险感知与应对、舆情衍生、健康信息扩散等诸多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亦对健康传播研究的效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回答新冠疫情之下健康传播的现状与不足、探讨建设健康中国的有效路径,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举办“深对话:新冠疫情与健康传播研究前沿”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的12位学者围绕新冠疫情与健康传播研究进行了深入对话。

【关键词】新冠疫情  信息疫情  健康传播  智能媒体


作为智媒时代暴发的第一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刻:现实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扰乱,且充斥着未知、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而在社交媒体、智能媒体等虚拟空间中,海量疫情信息涌动,真真假假、虚实难辨,冲击着个体的信息消化能力,加剧放大了社会的混乱与失序。疾病疫情与信息疫情(infodemic)的交织扩散、联动共振为社会各界提出了诸多严峻挑战:如何正确认识、理解和控制信息疫情?如何在中老年群体中有效开展健康传播?如何促进重大突发事件下公共话语空间的舆论融合?如何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风险交流策略机制?上述议题均指向了新媒体语境下健康传播策略的有效确立及良好信息传播秩序的构建,亦是一次关乎全球健康社会的全新洞察。

为回答新冠疫情之下健康传播的现状与不足、探讨智媒时代建设健康中国的有效路径,2020年5月23日,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举办“深对话:新冠疫情与健康传播研究前沿”云端研讨会,特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的12位学者进行对话,会议同时吸引了数百名来自全国新闻传播学学科的老师和同学共同在线参与。本次研讨会充分彰显了健康传播研究前沿的学术深思与人文关怀,获得与会人员的高度好评,受到健康传播学界、业界的广泛关注。

一、深聚焦: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健康传播团队主题分享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健康传播团队迅速聚焦风险感知与应对、健康信息分享与扩散、舆情衍生等议题,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应用和学理探讨。

2020年1月,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制作并向全院在读本科生及研究生发放《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护知识》电子版材料,之后邀请学生(子代)及其父亲或母亲(亲代)、祖父或祖母(祖代)参与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380份,其中包括子代问卷762份、亲代386份、祖代232份)。基于上述样本数据,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杨洸关注《信息疫情中的失序:信息渠道和代际差异对公众健康观的影响》,围绕“信息在新冠疫情中究竟在传播什么?人们获知信息的渠道是否影响其应对疫情?家庭防疫沟通对人们应对疫情有何帮助?”等研究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子代、亲代、祖代三代之间在健康观方面存在失序,其中,人际交流和教育程度的效应显著,而代际差异则调节了信息获取渠道与健康行为的关系。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张燕以《健康共同体建设:新冠疫情下的社会规范、应对效能感与信息分享行为》为主题,以166名大学生及其亲代、祖代家庭成员为调查对象,探讨“信息分享行为是否受社会规范影响?应对效能的高低是否调节了信息分享行为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不同代际间的信息分享行为是否具有差别?”等问题,研究发现,不同代际的信息分享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个体的社会规范感知及应对效能感同样影响其信息分享行为。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秦佳琪以223个完整的三代家庭为样本数据,进行了《新冠疫情中家庭三代成员健康行为意向的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三代成员在健康行为意向上存在显著差异,代际影响仅存在于相邻代际之间;关于健康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首先,在共性层面,家庭规范对三代人的健康行为意向均有积极影响,而感知易感性和应对效能感则均无显著影响;其次,在差异层面,子代主要受自我效能感影响,亲代主要受感知严重性影响,而祖代则同时受到风险感知和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曹博林在《失声的主角:新冠疫情初期中老年人群的防疫行为逻辑研究》中,以疫情期间微博微信的热点话题“如何劝爸妈戴口罩”为切入点,于2020年1月31日至2月6日间(新冠疫情初期)、采用滚雪球的方式对35位中老年人展开访谈。研究发现,在风险感知与健康行为上,中老年人存在信念博弈(个体层面)、代际间的互动与博弈(家庭层面)和年节聚众文化与防疫行为采纳的博弈(社会层面)。研究指出,在精准健康传播的趋势下,相关健康传播策略必须注重中老年群体的主体性,借助互联网对中老年人的健康行为进行积极干预,同时应避免陷入健康中心论的陷阱。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汪翩翩的《融合与分化:疫情之下微博多元主体舆论演化的时序分析》聚焦疫情期间媒体舆论的发展态势。研究以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活跃分子、新闻媒体、政务机构及普通公众等五类用户为研究对象,关注不同类型用户之间的持续模式是否具有相似性、不同类型用户之间的相互影响存在怎样的同期效果等研究问题。结果表明,突发新冠疫情下的舆论声量呈现潜伏期、暴发期、高潮期、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舆论主体的行为模式及其演化模式具有差异性,社会媒体中的公共话语空间存在融合与分化,官方舆论场未能对民间舆论场的相关焦点进行及时回应。

二、深对话:各大高校学者的健康传播研究探讨

围绕“新冠疫情与健康传播研究前沿”的研讨主题,各大高校学者带来诸多精彩研究,共同就“如何构建智媒语境下的健康中国”进一步展开深入对话。

针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与风险传播相对割裂的现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许静教授进行了《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风险交流策略机制》的主题分享,指出在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代表的公共事务中,政府应当注重整体价值导向、发挥主导作用,构建基于舆情大数据的风险交流策略。许静教授还介绍了基于策略传播模型的初步构想,该模型注重目标与传播的一致性,并通过对所制定的目标进行充分评估来防范次生风险。

新冠疫情的暴发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冲击,而在居家隔离政策之下,人们难以从直接的人际互动中获取足够的社会支持以积极应对疫情,此时,大众媒体被期望于通过信息支持与情感支持缓解群体的压力、帮助公众完成对疫情的认知重评。基于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张迪副教授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中媒体的信息支持与情感支持》的研究,采用配比抽样法对来自湖北、北京、广东、河南和辽宁等省份的用户进行在线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人们从大众媒体处获得信息支持与情感支持具备较高期望;媒体所提供的信息支持与人们对疫情的认知重评呈正相关,即媒体提供越多的疫情资讯,人们防控疫情的信心就越高,而媒体所提供的情感支持则与个体的疫情认知重评呈非线性相关。

伪健康信息普遍存在于全球传播语境中。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吴世文副教授在其研究《新冠肺炎疫情中伪健康信息的扩散及其纠正》中,将伪健康信息定义为被“此时”的医学专业共同体据其现有共识认定为非真的、非科学的健康信息,如错误的病毒知识、无效的病毒防治措施和虚假的病毒起源判断等。吴教授提出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信任和转发伪健康信息的个体的共同特征及其深层动机,二是伪健康信息的有效矫正和治理措施。从信息处理与信息管理的角度出发,研究指出,伪健康信息的纠正受人们的信念、信念极化以及世界观的影响,此外,证伪与纠正伪健康信息的合法性及其“边界”、与伪信息共处的文明进程等问题同样值得学界关注。

不同于2003年的“非典”疫情,以社交媒体为主的媒介生态网络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抗击信息疫情的深入思考。而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并不适用于当前新媒体受众所处的信息生态环境。据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蒋俏蕾副教授的研究《理解信息疫情的扩散:基于网络议程设置的视角》围绕“信息疫情”“网络议程设置”两大关键词展开,指出网络议程设置视角下,媒体所呈现的重要议题的网络状态与公众头脑中打破以往线性思考的认知网络状态高度相关。未来研究应继续关注疫情信息的需求侧,即关注受众在疫情期间所使用的信息检索平台,探究受众获取信息的关键因素;同时借助内容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方法,关注不同形态的媒体(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中疫情信息的传播和扩散。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其所具备的隐蔽性、便捷性、丰富性等优势为公众从在线平台中寻求社会支持提供了更多可能。基于社会支持和传播适应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潘文静助理教授的研究《在线抑郁论坛中的社会支持》通过抓取北美最大的抑郁症论坛上用户的发帖与回帖(2004年7月12日—2014年7月19日),探讨结构化社会资本对用户所获社会支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线用户所处的网络位置(社会资本)对其所受到的社会支持存在影响,在线互助论坛用户收到的回帖数与其健康状态之间存在正相关。随后,潘文静助理教授带来了新的主题分享:《网络使用、风险感知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新冠病毒预防和检测行为的关系》。基于中国和美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婚姻状态、性别、种族、工作状态、在线疫情信息获取量等因素均与人们的健康防疫行为相关。

流动人口及流动人口的健康风险一直是重要的传播议题。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马志浩助理研究员就《参照群体的意义:基于流动人口相对剥夺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进行了主题分享,其研究以中国流动人口动态检测调查2014年专题数据为样本,注重探讨社会不平衡状态下相对剥夺感的来源。结果表明,无论是基于内群体参照,还是基于外群体参照,相对剥夺均可以触发流动人口的社会排斥感;而在外群体参照情况下,相对剥夺还将触发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损失。

本次健康传播论坛紧扣“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议题,立足现实语境,开展学理对话,旨趣鲜明且前沿,内容丰满而细致,充分体现了健康传播研究的社会关照和人文关怀,具备一定的学界影响力。基于人际传播、传统媒体、智能媒体等多种传播机制叠加融合的复杂背景,传播学者将继续致力于风险社会下的健康传播研究,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与媒介素养,共同推动健康中国的战略构建和有效实践。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