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是新媒体实验室

作者:丁时照深圳报业集团党组成员,深圳商报总编辑,高级记者  2020-07-24 15:00  新传播    【字号: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给整个社会按下“暂停键”。人人戴口罩,个个勤洗手,不聚餐,禁野味,拒扎堆,好习惯批量形成。看着普遍的口罩,看着电视里医护人员的白色防护衣,仿佛中有种代入感,觉得自己不在前线也在一线,每个人都像是“白大褂”,大家都是战疫者。 因此,就有了这个判断:新冠疫情是新媒体实验室。

一个小小的病毒,引发一个大大的变化,产生一串串的新词。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给整个社会按下“暂停键”。人人戴口罩,个个勤洗手,不聚餐,禁野味,拒扎堆,好习惯批量形成。看着普遍的口罩,看着电视里医护人员的白色防护衣,仿佛中有种代入感,觉得自己不在前线也在一线,每个人都像是“白大褂”,大家都是战疫者。

因此,就有了这个判断:新冠疫情是新媒体实验室。

我国10多亿人都宅在家里,该看的书都看了,该想的问题都想了,该吵的架也吵了。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一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新媒体实验。与外面的基本链接是互联网,设定的目标是“不得人与人接触”,最低要求是保障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因此,与社会的勾连,与人的社交,与信息的获取,全在网中。

这是一场改变习俗的新生活运动。新冠病毒看不见,摸不着,新冠疫情却能清晰地感觉到,它改变了我们的心态,改变了我们的习惯,改变了我们待人接物的方式。有的改变是永久的。

宅在家里,有几个基本的需求:

一是生活需求。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网上解决,这些对城市人来说早已是常态,一个额外的收获是,经过“封闭”的强化训练,农村的人们也越来越熟练地运用网购,网上生活成为新常态,网红也批量从农村产生。

二是休闲需求。除了传统的电游、追剧外,新媒体的休闲创意五花八门。吃得多,动得少,“云运动”是不二之选。自家客厅变成运动场,去网上跟随奥运冠军直播体育课一起燃烧卡路里。更有闻所未闻的“云蹦迪”,还有在家移步换景逛遍全国3000家景区,真正实现的“云游四海”。

三是工作需求。网络会议成为标配,销售员变身“主播”,各级领导都亲自带货,卖房卖车卖买卖一切,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新冠疫情也使得过去备受非议的网络采访,正式洗清了“不深入”的诟病,成为记者的“标配”采访方式。

四是学习需求。全国的大中小学都实行了网上教学,都开了网课。有的小伙伴觉得“云练琴”好过现实,自己练琴,过程孤独痛苦,互联网的方式可以达到“一起练琴,痛苦减半”的效果。有的还推出面对医护人员子女的“云支教”,众多大学在线开学第一天,推出了全体师生参与的“云升旗”仪式,这种方式既是延续传统,又是爱国主义的创新。

人们的创造力无限,面对新冠肺炎,人们“疫”呼百应。深受考验的是报纸等传统媒体,深度获益的是顶级移动互联商业平台,深层次开拓的是政府自办的移动互联媒体。

以“i深圳”为例,作为深圳市统一政务服务APP,自2019年1月11日上线以来,截至今年6月初,已进驻1个中直单位、39个市级单位、10个区政府的7676项服务以及29类电子证照和电子证明,全市95%以上个人事项和70%以上法人事项已实现掌上办理。“i深圳”APP累计下载数已超过1700万,注册用户数超过900万,月活用户数超过500万。新冠疫情期间,没有“i深圳”寸步难行。

科研发现,新冠病毒会在人体的基因里留下印记。新媒体实验发现,新冠也会在媒体里存留烙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许多慢慢改变的东西,都急吼吼地发生了变化。连病毒都在与时俱进,我们怎能不加速进化。

想起“非典”的老笑话:张绣击曹公,典韦舍命相救,曹公言:“‘非典’,吾命休矣。”17年后,新冠来了。想起《 诗经·大雅·文王》中的一句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此共勉。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