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执画笔,浓缩深圳发展史
——访深圳漫画家庄锡龙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1-01-08 15:16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获奖篇名:深圳掠影
类型:漫画
作者:庄锡龙
获奖单位:深圳特区报
奖项名称:全国好新闻漫画奖
获奖年份:1992年
生于1949年的中国知名漫画家庄锡龙与我们的共和国同龄,他是中国新时期漫画较早的践行者。在他70载漫画光阴中,我们看到的是他对漫画的热爱、执着与追求。他怀着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对社会的独到洞察,用精巧的构思,在方寸之间展现独特的艺术趣味。
这位来自上海的漫画家,将他的艺术生命安放在深圳这片热土上,成为深圳经济特区新闻事业的“拓荒者”。几十年如一日,他坚守本心,用漫画记录着深圳这座城市华丽蝶变。他创作的几千张漫画作品,每张背后都有故事,将它们快速翻阅,就如同一部电影,展现了深圳的温度与能量、速度与激情。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漫画创作的路途上他大胆求变创新,让漫画散发出生生不息魅力的同时,也用这一生动又直接有力的艺术方式不断丰富着深圳新闻的表达方式,扩展着新闻的外延。他深入生活,观察社会万象,以崭新的视角、正气的态度直面深圳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他的漫画也成为我们回望40岁的深圳经济特区的一份鲜活“样本”。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有人言,漫画是诸多画种中最接地气的一个。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大千世界。漫画不受任何绘画材料的限制,也可采用任何形式的造型来表现,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漫画是一门“我手画我心”的艺术。
庄锡龙创作的漫画获奖无数,拿奖拿到“手软”。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深圳掠影》这组漫画,它曾经获得过全国好新闻漫画奖、1992年度人民日报讽刺幽默类优秀作品奖。
创作于1992年的这组漫画是庄锡龙精心选取的角度和题材,7张漫画浓缩了深圳从1983年到1992年间日新月异的变化,反映出深圳改革开放前期的硕果和成就。
这十年也是庄锡龙来深圳的第一个十年。
1983年,当庄锡龙来到深圳时,他目光所及之处正是一派黄沙滚滚、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当时的国贸大厦还在浇灌地基,深南大道还在铺设当中,特区报原址的报春大厦只盖到6楼,还未封顶,脚手架还在作业。在深圳特区报从事美术编辑工作的庄锡龙每天上班还得从施工现场经过。
当时深圳铁皮屋林立,生机勃勃,人人干劲十足,给庄锡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但是我既然来了,就要怀抱满腔热情参与到深圳的建设中。”
梅花香自苦寒来。艰苦的环境磨炼了庄锡龙的意志,也让他更加坚定自己钟爱的漫画事业。
一辆自行车、一顶草帽、一个水壶,这是庄锡龙出去跑新闻抓素材的“标配”。庄锡龙每天都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深圳大街小巷去寻找素材。“脚底板儿下出新闻”“新闻在路上”……这些新闻业界传承多年的行业准则,庄锡龙牢记于心。
“当时不像现在有空调,有私家车。我骑着自行车在烈日暴晒之下,整个人都晒黑了”,庄锡龙回忆说,“我现在特别怀念那段日子,虽然艰苦,但整个人跟拧上发条、打了鸡血一样。白天出去找素材,晚上回来做版,一天连轴转,但是心里很充实很满足。因为深圳每天都在变样,我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和素材。”
靠着用脚步丈量深圳的土地,庄锡龙在漫画领域一步步打开了一片天地。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创作之中。持续不断的灵感迸发在当时深圳特区报那间办公室里,那些灵感和思考凝聚在一幅幅漫画作品中。《深圳掠影》正是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结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了此次采访,庄锡龙还特地从家中找到了《深圳掠影》的原作。打开这一幅幅作品,仿佛穿越到了过去,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十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山》这个作品气势宏大,是庄锡龙在荔枝公园所创作的。作品的名字正是庄锡龙的心声。作为深圳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还记得刚来深圳那会儿荔枝公园的情形。他回忆说:“当时一片荒山滩涂,很多工人在清理水塘,上岸的时候身上还爬着蚂蟥。谁能想到十年后它会变成一个如此美丽的公园呢?”庄锡龙正是在荔枝公园湖边画下这张画。画面上高楼鳞次栉比,风光秀丽,湖水与高楼相映成趣,风和景明。
第二组作品是深圳人耳熟能详的《拓荒牛》。市委大楼门前的“拓荒牛”雕像是深圳人的象征。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已经融入到深圳人的文化基因之中,庄锡龙认为,这个雕像最能表达深圳精神。
从一个手拿锄把的客家妹到一个接受记者采访的总经理,这个现象也是当时的社会写照。东方风来,人勤春早,深圳汇聚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他们奋斗打拼在这个新的家园,最终收获芬芳硕果。庄锡龙说,他当年选取了这个场景也是经过细心构思。比如,从画面的那几面锦旗可以看到这名客家妹收获的各种荣誉,起到了催人奋进的作用。
既有前赴后继的“弄潮儿”,也有各种“摸鱼”的人。《在这儿想混日子的人只能是这种下场》作品就讽刺了那些混日子的人。只见一个拿着“除名通知”和铺盖卷儿的男人垂头丧气走出电子厂。庄锡龙的漫画更多的是针砭深圳在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和不良风气、丑陋行为等。
竞争是残酷的,有成功者就有失败者。《竞争中的失败者可以在这里找到出路》还原了企业资产拍卖会的现场。中间的拍卖官一手高举、一手敲槌,正在进行拍卖。旁边坐着卖方的人。庄锡龙说,深圳是试验田,在很多事情上都是开全国风气之先,这也是深圳给他提供的现成素材。
《香港车辆靠左行,深圳车辆靠右行,司机笑说:这真是“一国两制”》这幅作品也是庄锡龙取自生活。他第一次去香港,过了关之后就发现司机开车的方向发生了变化,这让他记忆深刻。他认为,虽然是生活的一个细节,也反映“一国两制”,于是便记录下来。
庄锡龙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蓬勃发展不可阻挡的大势之下,也出现过泥沙俱下的情况。《几块洋招牌并不能改变这座城市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画面中,远景有“桑拿浴”“卡拉ok”“摩尔登”等霓虹招牌,但近景的大牌子成为视觉的主体,在画面中占据显要位置。上面写着“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共四行大字,态度鲜明,一针见血。
《深圳掠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时,曾引起强烈的反响。这组作品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深圳的故事,刻画出深圳精神,当中有态度、有针砭,也有趣味,打开了人们认识深圳了解深圳的一扇大门。而这些作品仅仅是庄锡龙众多深圳题材漫画的一朵“浪花”。
正如深圳大学的苏东天教授所说:“如果将庄锡龙的漫画全部展出的话,那就是一部形象的深圳发展史。”
崭新的视角,深刻的讽刺,精准的表达……勤奋的庄锡龙在源源不断接受深圳这座城市带来的灵感时,通过个人的持续思考和深入浅出的表达,形成了具有个人化印记的风格,迅速得到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对于漫画作品而言,作者创作出来仅仅是第一步,被读者认知理解与消化,才算最后抵达终点。
伴随庄锡龙的名字在业内声名鹊起,很多城市的报社都跟他约稿,有时一天内全国几份著名的报刊都同时刊登他的多幅作品。就这样,庄锡龙渐渐成了人们熟知的漫画家。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在深圳生活和工作的近四十年间,庄锡龙笔耕不辍,精力旺盛。从他创作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囿于题材,大胆发挥。小到火柴上的火花、杂志的封面,大到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选用他的作品作为栏头、全国高考题目,庄锡龙的漫画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人们熟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高考中,将漫画作为作文题仅仅有两次。这其中就包括庄锡龙的《截错了》选作199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
提到深圳,他常说的一个词就是“感谢”。他一直认为,时势造就漫画家。“当时的深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心中充满新奇与神秘,像一块金子一样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他们也想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深圳。我们漫画家在深圳,用手中的画笔真实反映出深圳改革开放的进程、城市的变化、社会的现象等,为他们了解深圳打开了一扇窗。”
另一方面,庄锡龙认为,“深圳速度”享誉全球,每天都有新奇的变化发生,给他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和素材,这样他才能不断创作出佳作,在全国打响名声。
如果说用一句话来概括庄锡龙与这座城市的缘分,那就是:一位奇特的漫画家在这座奇特的城市,擦出了强烈的火花。
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漫画家?这可能是从事漫画这个行业的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庄锡龙的答案是一个漫画家需要全面综合的艺术修养和功底。早年学西画出身的庄锡龙,后来的工作重心放在了漫画中,但他并非只专注于漫画,还重在提高整体的人文素质。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在传统水墨的现代转型上下功夫,山水、人物、花鸟皆有涉及,其格调高雅、妙趣自然,已经举办多次个展。
作为深圳新闻事业的“拓荒者”,庄锡龙也亲眼见证深圳新闻的发展壮大。他回忆说,深圳新闻事业起步时,不少新闻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在深圳,有的不是专业出身,但依然在专业的道路上不断精进。他们不怕吃苦,勇往直前,为深圳新闻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来“接棒”的新闻人能承前启后,不断为深圳新闻事业添砖加瓦。
他说,无论传播的媒介发生怎样的变化,传播的方式有什么飞跃,最核心的一点是希望“接力棒”能继续传下去,深圳新闻人不忘初心,用更好的作品记录深圳,讲述深圳,传播深圳,不负韶华。
庄锡龙曾经说过:“人活着就是要做点事,就要有点追求。我们漫画家的作用就是要给后人留点启发,这就够了。”如今已过着退休生活的庄锡龙依然在艺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他的漫画事业没有“休止符”。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辜晓进:
庄锡龙创作过大量漫画,有很多是全国知名的,包括那幅列入1996年高考作文题的《截错了》。相对而言,这组《深圳掠影》名气稍逊。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记叙深圳改革开放历程的写实性漫画精品。
7幅作品,有宏观,有具象;有颂扬,有讽刺;有静物,有动态;浓缩为一组蕴含丰富而线条简约的历史画卷。有些作品居然能用寥寥笔触反映复杂的抽象概念或深刻的宏大叙事,如《“一国两制”》和《几块洋招牌并不能改变这座城市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显然来自作者长年累月浸淫于深圳生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洞见。而最具“锡龙风格”的作品,当属《在这儿混日子的人只能是这种下场》,其人物之潦倒形态与身后之严正景物构成一种强关系,画面信息量丰富,可据此写一篇故事。
现代报纸本是西方舶来品,漫画作为西方报纸常客历数百年而不衰(普利策新闻奖专设有报纸漫画奖)。可惜中国报纸上的漫画近年明显式微,这令我们更怀念庄锡龙时代的漫画创作。
本文编辑黄浩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