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立言,为改革助威

——访“猴年新春八评”作者杨广慧、王初文、陈锡添、钱汉江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谢仕亮 王森 赵强 邓辉林 金文蓉  2021-01-08 15:16  新传播    【字号:  

QQ截图20210107084642.png

1992年2月20日至3月6日《深圳特区报》发表了以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为主旨的八篇编辑部文章,这就是著名的“猴年新春八评”。可以说,“猴年新春八评”和随后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真正打响了《深圳特区报》的知名度。

“敢闯”,将南方谈话的声音传向世界

1987年5月27日,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淋湿的杨广慧,走进了深圳市委大院。十天前,他接到通知,从中宣部调任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初到深圳,他就感受到了特区一股“特”劲儿:“我感受到的就是打破一切体制的框框,实事求是,认为这个制度要改进就改进,别人不敢试验我们可以试验。我们敢试验,有对有错,错了就改。”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发表了南方谈话,其中在深圳的谈话,指导性、针对性都非常强。当时,改革开放遇到挫折,社会上甚至一度出现了“特区还能不能办下去?”的声音。小平同志的讲话传到深圳特区报编辑部,大家倍感振奋。把小平同志的谈话精神,通过巧妙的手法传递出去,鼓舞特区建设工作的士气,成为了参与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圳宣传工作者们的愿望。

随行参与了南方谈话,时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松营向杨广慧建议,虽然上级指示不能报道,但是不是可以将邓小平谈话的重要内容以评论形式进行宣传。春节前夕,用评论传达小平同志讲话精神这一建议,通过市领导向深圳特区报社作了传达,拉开了“猴年八评”的写作序幕。

杨广慧提出,“八评”不应该以个人写作的“小作坊”形式生产,而要成立写作组,发挥大家的智慧,好好地总结小平同志谈话的精髓,更有力度地把谈话的精神展现给世人。市委同意成立学习宣传邓小平重要谈话精神的协作组后,杨广慧担任组长,全程参与了写作,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

在审稿程序上,杨广慧在市委常委会上提议,由他一人负责审稿,拿不准的地方再向集体请示。杨广慧有两层考量。一方面,是根据自己的报道经验,要保持系列评论的文风,最好让一个人修改,这样做也能保证效率。另一方面,此前“皇甫平”文章虽然引起巨大反响,但也引发一些争议,写作“八评”的确要承担风险。“如果文章一炮打响了,那是市委集体的功劳;如果写砸锅了,市委领导没有审查,是我杨广慧审的稿,那是我个人的责任。”

杨广慧认为,干部要“敢闯”,就要追求“出业绩、出经验、出理论”这三点,“符合这三点,不管当不当官都是人才。”为了“八评”一炮打响,杨广慧向写作组提出五点要求:思想上要有新意;理论上要有深度;文章要有针对性;篇幅是千字文;不要授人以柄。后来又增加一条,文章要有点文采。遵循这一方针,“八评”精干有力,直击要害,将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酣畅淋漓地展现了出来。

“八评”中,《要敢闯》成为新闻史上的经典名篇。可以说,在没有上级指示“打包票”情况下,“八评”横空出世,也是“敢闯”精神的一个体现。包括杨广慧在内的新闻宣传工作者,生动地践行了“实事求是”的路线。

当年“猴年八评”宣扬的“敢闯”精神,现在仍是特区的精神财富。杨广慧认为,特区要继续“特”下去,“特不特,不是创造了多少GDP,而是在于当排头兵。不管GDP怎么变化,只要敢于试验就是特。”

“精神是虚的,以实践为载体,不通过实践物化,那叫魂不附体。把口号喊到天上去,也没有用。”杨广慧说。“求真务实,产生实际效果才行。”这是他对于深圳未来的期许。

成功是一种偶然,但其中蕴含着必然

1992年春节前夕,市委副书记厉有为、副市长林祖基等市领导到《深圳特区报》拜年,慰问职工。当时市领导就向报社提出,既然不让报道小平同志的谈话,那能不能用评论的形式把小平同志谈话的精神传达出去?这实际上是向报社作了一个指示,下了一项任务。

因为陈锡添是随访小平同志的唯一的文字记者,所以报社让他去完成这一任务。那年春节他一天也没有休息,先拟出了几个题目,接着写出了其中两篇评论:《经济建设要搞快一点》《改革开放要敢闯》。后来标题改短了:《经济建设要搞快一点》改成了《要搞快一点》,《改革开放要敢闯》改成《要敢闯》。

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五天的时间,讲话内容很丰富,但“猴年新春八评”的选题有着很明确的标准。首先要着眼于能够体现小平同志讲话的主要精神,所以必须选取小平同志讲话中最核心、最重要,同时又是全国上下最为关注,也最迫切需要知道的重要内容。最终依据讲话精神敲定八个题目:《扭住中心不放》《要搞快一点》《要敢闯》《多干实事》《两只手都要硬》《共产党能消灭腐败》《稳定是个大前提》《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八个题无一不切中时局要害,这组评论及时、准确、全面、生动地传达了小平同志谈话精神,先声夺人,对当时澄清错误认识、冲破思想枷锁,扭转时局起到了助推作用。

“猴年新春八评”刊发后引起极大的反响。《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第一篇,还详细摘要转发了另外三篇。内地许多报刊及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纷纷转发,台湾、澳门和各国驻香港新闻机构、通讯社也纷纷转载“八评”;日本共同社、英国广播公司(BBC)、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媒体都向报社索要“八评”传真稿。陈锡添回忆道,这组新春系列评论刚刚发出第一篇,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就打来电话,让报社把将要发表的其余评论的初稿传给邹家华看。

陈锡添认为,这组评论能产生巨大影响,首先与当时的形势密切相关。在当时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时代背景下,“姓社姓资”的争论严重束缚了人们的头脑,改革开放几乎止步不前,人们“闯”“试”的勇气消减了,深圳的改革也引发了一些不同声音。中国又一次面临改革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抉择。这一组评论,传达小平同志谈话精神,正是针对当时的现实情况澄清错误认识、冲破思想枷锁,对扭转时局起到了助推作用。其次,与杨广慧部长等领导的改革意识、担当精神、宣传工作水平有关。他提出的成立评论写作组、集体讨论修改等工作机制,也非常合理有效。另外,还与《深圳特区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有关系。当时报社每年都要寄50多份《深圳特区报》到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为此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报社,信中列出了一个名单,告诉报社这些报纸都分送给了总理、副总理、秘书长、副秘书长等人,来信还对深圳特区报社表示感谢,并勉励报社把报纸办得更好。

对今后怎么写好新春系列评论,陈锡添也提出了建议。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每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每年初全国、省、市两会精神,可以为新春评论写作提供指针。当时八篇评论的标题,几乎都是用的邓小平同志的原话,今后评论写作中也可以像这样大胆一些。其实,新春系列评论写作没有一定程式,而是要从新的形势出发,在中央大政方针和深圳的结合点上做好文章。

“猴年新春八评”丰富了评论文体的形式与内涵

“猴年新春八评”写作小组的组长由王初文担任,并不仅因为他是当时负责评论性文章的《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更主要是因为“他的文笔好,文风又符合领导的要求,写出的文章可供大家参考,以统一文风”。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从这一细节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深圳市委领导和《深圳特区报》的一干新闻人,是多么迫切希望能够将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传达到四面八方。

可以说,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是由《深圳特区报》的“猴年新春八评”最先透露出来的。“猴年新春八评”的诞生,对于新闻评论这种文体来说,本身也是一次带有“深圳特质”的创新。“猴年新春八评”丰富了评论这种文体的形式与内涵。

王初文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从“八评”看商品经济条件下新闻评论改革》的论文发表在《岭南新闻探索》1992年第2期上,及时对“猴年新春八评”的新闻评论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现在来看,“猴年新春八评”对评论的创新与革新,对今天的新闻评论写作与生产仍有积极意义。

首先,新闻评论,顾名思义,通常是先有新闻,后有评论。但“猴年新春八评”突破了这种限制,先通过评论的形式,将小平谈话的消息“全真”地透露、传达出来,这是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其次,“猴年新春八评”的标题几乎都是小平的原话,这种具有鲜明话语特征的标题,一看就知道评论不是凌空蹈虚,而是有新闻实据的。这样的表达技巧,胆识与智慧并存。

“猴年新春八评”集体写作的生产方式不算创新,但在如何解决集体写作文风不统一的问题上有了新做法。“猴年新春八评”不仅由写作小组组长统一文章风格,在审稿上也坚持由一名领导来把关,保证了文章风格前后不走形。这样的新做法,既体现了能力,也彰显出担当。

再就是为“猴年新春八评”发预告,既彰显评论的重要性,也提升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猴年新春八评”的生产方式与流程,在《深圳特区报》现在的新春评论写作中也大部分得以继承和保留,是《深圳特区报》的优良传统与“传家宝”之一。

把握重大历史机遇,继续凝聚思想共识

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视察之后又奠定了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和“排头兵”的地位,在这片“试验场”中,《深圳特区报》又处在最前沿地带,深圳经济特区在全国的地位,造就了《深圳特区报》非凡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深圳特区报》总能保持特有的政治敏感和敏锐的新闻嗅觉,善于在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上捕捉和发现改革的信号,并不遗余力地大力传播“试验场”的新事物、新观念和新经验,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鸣锣开道,一直扮演改革开放的推动者和鼓与呼的角色。而评论在其中,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把特区的改革实践总结提升到思想和理论的高度,对全国改革开放舆论发挥举旗引领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参考镜鉴。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不巧的是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否认,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冲消了深圳对特区建立40周年庆典的热情,但《深圳特区报》对特区建立40周年的宣传报道和评论不能降温减挡。”钱汉江指出,毕竟过去40年深圳的改革探索发展以及所取得的成绩是一个既成事实,我们依然要做好梳理,对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上升为理论的高度。

“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期,以及在城市面临重大历史机遇期,报纸都应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当前深圳面临“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正在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加速跑”。钱汉江认为,作为改革开放先锋城市的党报,《深圳特区报》更应继续通过评论来不断激发改革开放热情。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并掌握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工作部署,立足新形势,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入分析、思考问题,在中央大政方针和深圳的结合点上发力,努力为破除改革创新发展障碍提供思想指引和理论指导,为深圳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鼓与呼。同时,还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时刻了解干部群众的实践和思想实际,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持续凝聚改革开放共识。

对于如何提升党报评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钱汉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一流的报纸,就应该有全国乃至全球视野,要突破地域界限,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地。对于国内外重大的、受众普遍关心的热点事件,《深圳特区报》的声音不能缺席,要有自己的观点。新闻评论就应该关心大局,胸怀天下,不应有这样那样的禁区,因为除了极个别特别敏感的事情以外,只要地球上的甚至是外星上的事务,任何我们的眼力、听力、思想力所及的地方都可以进行评论。尤其要抓住那些别人讲了又没有讲清楚的事情,大家只知其一而不知全貌的事情,大众存在认识误区亟待权威声音来廓清迷雾的事情等,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受众答疑解惑。要以真实的报道、客观的声音、冷静的剖析、热情的投入,及时发声,为时代立言,为改革助威,书写一份报纸的担当和责任。

《深圳特区报》一直以来,以“报业改革的先行者和积极的探索者”的形象名闻于业界,在报纸经营、新闻制作、管理制度上屡出创举,在中国最早将市场机制全面引入报刊体制内,稿件评级制度、薪酬制度、采编分离、首席记者制等传媒界耳熟能详的名词,很多都是从《深圳特区报》这一“母体”孕育、“发明”和推广去的。“今天,直面媒体发展新变局也亦然”,作为老报人,钱汉江坚信:《深圳特区报》定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方法、手段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继续担负起舆论引导先锋的责任,再创发展新奇迹。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