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牺牲”在新闻现场

——访第13届中国新闻摄影金牌奖得主赵青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赵伟君  2021-01-08 15:16  新传播    【字号:  

QQ截图20210107091304.png

“摄影就是我的信仰,摄影就是我的生命。”赵青,《深圳“8·5”大爆炸纪实》作者,一个在和平年代经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的新闻工作者,从业28年来,用一个个镜头定格历史记忆和时代温度,同时书写自己平凡而又不凡的职业生涯。

1994年3月,《深圳“8·5”大爆炸纪实》获得第13届中国新闻摄影金牌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其中,新闻摄影金牌奖可谓沉甸甸,不仅因为它实现了广东省在此奖项上零的突破,更因为摘获此奖的赵青,差点“牺牲”在新闻现场,付出生命的代价。

1993年清水河仓库大爆炸,现场惨烈

赵青,现任深圳晚报党委委员、编委兼图片新闻中心主任。199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摄影专业,1992年8月从湖北东风汽车厂调入《深圳商报》,时任摄影部摄影记者。一年后,清水河仓库大爆炸,他作为最早一批进入爆炸现场采访的记者,经历了世界末日般的至暗时刻,也为这起重大灾难事故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他和同行们的努力更推动深圳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方面的反思和前进。

回忆当年,赵青至今无法平静。

“27年前采访深圳清水河仓库大爆炸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在第二次大爆炸中我的相机被炸坏,我也在医院住了半年。”

27年过去了,清水河片区早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旧貌换新颜,如今在这里工作的人,大多不清楚甚至没听说过那段惨痛往事,只有亲历者如赵青,永远忘不掉那惨烈的场面。

1993年8月5日,酷暑。13时26分,清水河的一声巨响,将不少正在午休的深圳人从睡梦中震醒。清水河附近小区住户门窗玻璃随之爆裂,据说,冲击波使破碎的玻璃像子弹般“扫射”。存放着1000多吨硫化碱、硝酸铵、硫化镁和1000多箱火柴的清水河危险品4号仓库浓烟滚滚,着火面积越来越大,燃烧的化学物散发的刺鼻气味弥漫四周,像催泪弹一般。

14时27分,距第一次爆炸刚过去1小时零1分,存放着上千吨硫磺、磷矾、硫化碱和二甲苯、甲苯的清水河6号仓,发生了更猛烈的爆炸。第二次爆炸地动天摇,一柱黑色的气浪直冲云霄,“蘑菇云”腾空而起,高达数百米,引发的熊熊大火映红了整个天空。

在爆炸点南面几百米处,矗立着6个大油气库,第一次爆炸后,消防员就不停地给油气库喷水降温。而爆炸点附近的另一个仓库还存有4个双氧水罐,如引发爆炸,同样威胁到油气库安全,所以救火的同时还要防止波及油气库。据事后消息披露,油气库要是被波及爆炸,将像原子弹一样,毁掉罗湖、福田等半个深圳,想想都令人后怕。当时有新闻报道,深圳市领导为防止发生第三次爆炸,命令将附近仓库的危险物品紧急用火车拉走,并在事故点与液化气库之间建隔火墙。

危机四伏的关口,深圳调动公安、专职消防队38个,消防车72辆,但单凭深圳的消防力量,已无法扑灭大火。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先后从广州、东莞、珠海、佛山、中山、顺德、番禺、惠州等邻近城市调派42辆消防车来深增援;晚上,香港出动直升机投掷水弹参与灭火;当天参加抢险军警民超过万人;疏散了10余万居民……直到第二天早晨7时,大火终于被扑灭,油气库的险情才解除。

QQ截图20210107091425.png

面对“要新闻还是要命”,没有退缩

“那次大爆炸造成15人死亡,2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是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以来最严重的突发事件,被列入中国重大灾难事故警示录。”事隔多年,这组数字还是清晰刻在赵青脑海,刺痛他的心,其本人也是重伤者之一。

赵青还记得,“当时深圳商报社在福田区振兴路的南光大厦,第一次爆炸时我们刚吃过午饭,在南光大厦10楼办公室透过窗户看到清水河方向浓烟滚滚,就知道出大事了,最初以为是油站爆炸,实际不是。那个时候也不懂害怕,就很单纯想着离得更近一点把照片拍好。我们报社一共有10多个记者奔赴现场,大夏天的又是中午,车少人少,我打了个车大概10来分钟就赶到清水河仓库。当时现场警方已经拉起了警戒线,我拦了一辆警用摩托车进去的,整个周边办公场所的玻璃全部没了,浓烟滚滚,越往里走越触目惊心,其实心里也有点害怕,因为看到了地上被炸死的人。”

油气库那边有警察跑过来劝阻记者“快走,这里危险,要新闻还是要命”。但赵青和同行们都没有退缩。现场火大、烟大,眼睛睁不开,但穿着背心、短裤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赵青顾不上这些,冲上去就拍,还是旁边一名消防队员把自己的安全帽匀给赵青。

第二次爆炸来得突然,巨大的气浪把救援人员抛向空中,漫天水泥块落了下来。当时距离爆炸现场大概50米的赵青正猫着腰不停按快门,也被一股热浪撞击冲向天空。“感觉自己离开地面,飘起来了,在空中听到一声巨响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摔下来后又被石块、钢筋、竹竿埋住,“第二次爆炸前我看到消防队员和几位公安局长都在前面没有撤离,所以我也根本没意识到危险会突然逼近,导致自己几乎被活埋。”而那两位冲在指挥救火最前线的公安局副局长杨水桐、王九明,以及笋田派出所副所长曾志德,都在第二次爆炸中当场壮烈牺牲。

过了许久,一位消防队员冲进来,将浑身是血的赵青扶起。“当时神志虽不太清,相机带子还挂在脖子上,我凭着本能把散落一地的相机器材和摄影包紧紧揽在胸前。”被消防队员艰难扶起来的赵青,才哽咽出一句“我的腿断了”。

不只是腿断了,赵青的头部、腰部、脚部多处受伤,按护士的话说是“身上几乎找不出巴掌大没伤的地方”。全身一寸以上的伤口26处,腰部炸裂,左肾脏露出,缝了18针。左脚还因为感染差点截肢,留下终身后遗症,每年四五月份梅雨季节,左脚都会胀痛难忍,从此不能太负重,不能进行剧烈运动。

赵青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整整躺了半年。此后经年,爆炸带来的伤痛和阴影始终伴随这位“拼命三郎”。漫天石子哗哗落地的声音,那股混杂血腥味和化学物品燃烧的刺鼻气味,如同世界末日般震撼的声响和场景,总在午夜梦回时闪现。

大爆炸当天,赵青背了两部相机过去。一部完全炸烂了,胶卷全部曝光。“片子没了当然可惜,但说实话,经历过生死一线,我个人对那次采访没有什么遗憾,能活着就很庆幸。”幸亏另一部相机抢救出了20多张片子,最终冲洗出来,在《深圳商报》刊登了一个整版,影像静默但极具力量。其中一张尤其震撼人心,被深圳市档案馆永久收藏,腾空的蘑菇云因为部分曝光上半部分变成红色,仿佛火龙吐焰。赵青说,这一张是同事从我炸开的相机里抢救出来的一张,而上半部分变成红色正是胶片爆光而产生恰到好处的效果,我觉得这张照片是老天给的。

推动城市公共安全隐患反思,不辱使命

《深圳“8·5”大爆炸纪实》摘得当年中国新闻摄影金牌奖,但最令赵青欣慰的是,自己与同行对新闻的记录和对真相的追寻,推动了深圳执政者对城市公共安全隐患的反思,以及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发展。

大爆炸事件后,有关事故调查部门很快现场勘查认定:深圳市安贸危险品储运公司清水河仓库4号仓因违章将过硫酸铵、硫化钠等化学危险品混储,从而引起化学反应而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是一起严重的责任事故。而关于市区能否留存油气库这个“定时炸弹”的话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8·5”大爆炸之后,深圳官方则一直努力推进清水河油气库的搬迁工作。

至于赵青,一直在新闻道路上风雨兼程。采访三峡移民,记录港澳回归,深入“非典”病房,直击南方冰灾,奔赴汶川、玉树大地震……曾主持开辟的深圳商报社“深圳24小时目击”摄影栏目,更开中国新闻摄影之先河,吸引多家媒体效仿。

QQ截图20210107091441.png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刘劲松:

对灾难现场的直击,最能够体现新闻摄影的冲击力,却需要摄影记者具备超越常人的非凡勇气。

《深圳8·5大爆炸纪实》的作者赵青为了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曾经面临生死考验。警察在现场说的一句“要新闻还是要命”,实际上是对新闻记者的灵魂考验。在灾难现场,记者是勇敢的逆行者。面对爆炸现场的浓烟和熊熊大火,赵青没有退缩,一部相机炸烂了,胶卷全部曝光;另一部相机抢救出20多张照片,无论是被炸烂的、一身泥土的照相机,还是逼近眼前的熊熊火光,都真实地记录了这场灾难的细微刻度。这组照片最终获得了中国新闻摄影金牌奖和中国新闻奖等荣誉。

影像的力量来自于记者的职业精神,这些令人震撼的影像背后,其实是记者的职业精神在闪光。

本文编辑黄浩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