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底层民众真实心声 以新闻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解读“民工荒”》镜头下的时代意义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黄文 见习记者 郑志鹏  2021-01-08 15:16  新传播    【字号:  

QQ截图20210107092557.png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40年来,深圳沧海桑田的发展变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而见证、记录这些时代印记,用传播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则是深圳新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时光回溯到2005年,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宝安广播电视台选送的电视专题片《解读“民工荒”》获得二等奖,是广东省惟一获此殊荣的电视作品。《解读“民工荒”》以深圳当时最主要的工业区宝安为切入点,通过记者在深圳各工业区和湖南山区农村历时近3个月的采访,运用大量的事实、调查和专家访谈,由表及里地解读了“民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第一次在媒体上提出了“劳务工的心理成本”和“给农民工以国民待遇”的深刻主题。同时,对“民工荒”今后的走势及影响做出了预测和判断,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小线索牵出大背景——“民工荒”折射深圳时代印记

2004年7月,在宝安工业园区内的一家电子厂中,偌大的生产车间只有两条生产线。电子厂老板卢才学介绍,由于招工难,厂内缺少大量工人,不得不关闭两条生产线,“人手少,我很多客户的订单没法做,只能全部推掉了。”卢才学说道。当时宝安电视台新闻部的采访团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信息,负责社会新闻的记者王为感到很诧异:“之前十几年,都是各地人民来广东打工的,总觉得我们仍然在享受人口红利,廉价劳动力是我们的资源优势,头一回听说因为没有工人关闭生产线的。”

带着这样的困惑,宝安电视台的采访团队在宝安的工业园区内实地走访。各厂区的墙上贴满的“诚聘女普工、修理、QC”、“急招女工、熟练工”的巨大横幅和园区内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各处大大小小职业介绍所,门前屋后都贴满了“急招”字样的公告,工厂的老板们用尽手段只为抢夺一个农民工……“空气中弥漫着‘缺工’的气息。”随着调查的深入,王为认为其中必定大有文章。

2004年1月,广东省东莞市首次被官方确认民工短缺,“民工荒”一词被正式提出。“民工荒”指的是城市经济需求的民工劳动力普遍高于民工愿意和能够提供的劳动力,即民工劳动力出现短缺。在时任宝安电视台副台长欧阳宅光、新闻部负责人邹志平的策划下,王为与同事许立群开始进行跟踪采访,摆在采访团队面前的是无数个问号:在一向认为廉价劳动力处于无限供给的中国,为何突然出现了“民工荒”?当浩浩荡荡的“民工潮”在持续涌动15年之后,大量的农民工去往了何方?其为深圳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如何解决?

新闻靠脚“走”出来——大雪天远赴湖南追本溯源

确定选题后,宝安电视台采访团队多次来到宝安工业园区内的工厂,拜托工厂老板联系采访对象。几经波折,王为找到了正在深圳打工的郭盈,她的舅舅龙克生是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观音阁村的村民,此前曾在深圳打工,2001年离开深圳,回到家乡的木材加工厂上班。王为与许立群决定,远赴湖南进行实地探访。

前往湖南的采访并非一帆风顺,初入湖南之时,采访团队便遇到了大雪封路。王为回忆道:“长沙站到观音阁村得有150公里左右,全程山路,同时还是下雪天,已经记不大清当时是如何熬过这段进村路的。”

抵达村子后,王为和许立群观察到,路边有许多家竹木加工厂,且工厂内的员工不少。龙克生解释了自己离开深圳的原因:“我出来是为了淘金、挣钱,可我的根还是在农村。家乡的工厂老板是本村人,根本不用担心被拖欠工资。政府推行农业税费改革,种田有补贴,也能更好照顾孩子。”回到深圳后,王为再次联系郭盈进行采访,这次采访让王为有了新的发现。郭盈表示,舅舅龙克生曾多次劝她返乡工作,但她依然想留在深圳发展,她说:“我应该去外面多看看,学点经验,不遗憾,以后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事情做。”两代人观念上的冲突在此交汇,新闻的关注点也在此聚焦。王为说:“两代人对打工的定义不尽相同,对深圳的感情也完全不一样。老一代人来到深圳工作的目的很明确,赚钱回家修房子,供孩子读书,要落叶归根;而年轻人是奔着美好生活来的,他们渴望在深圳有家。”

同时,通过数据对比,采访团队发现,尽管郭盈与舅舅龙克生在就业观念上大相径庭,但两人在深圳打工的收入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以深圳宝安区为例,1994年的最低工资水平为400元,2004年则是480元。为进一步了解深圳农民工的收支情况,采访团队选择继续深入调查。

由表及里挖掘“新闻眼”——一笔心理账传递群众呼声

“新闻片不能摆拍,也没有剧本,因此找合适的采访对象是一个难题,只能用心找,耐心找。一天不成就去两天,直到找到为止。”王为说道。因此在每一次拍摄过程中,王为时刻保持着高度紧张的状态,他形容自己大脑在高速运转,尝试预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以便提前做好准备,争取把握每一个瞬间。“这个瞬间的画面语言不一定优美,但可能是最重要的。”

张凤娇是一位在深圳某电子厂上班的女工,她与丈夫分别在罗湖区、宝安区工作,每周仅仅能见上一次面,两岁大的儿子只能在农村老家由外婆抚养。面对镜头,张凤娇直言,在深圳“没有家”。她说:“在深圳打工和我刚离开农村时的想象差距太远了。深圳政策很严,学费很贵,儿子如果想来读书就需要交借读费,我的工资收入很低,不够用。”她算了一笔账,在深圳租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最少需要500元,再加上日常开支和孩子的教育问题,每个月支出将近2000元,超过了张凤娇与丈夫收入的总和。

这笔账,引起了采访团队年轻成员们的强烈共鸣,也就此成为了《解读“民工荒”》的“新闻眼”。王为说:“我的感触很深,我就是在内地工作了几年才来到深圳,他们说的很多话、很多事,我都感同身受。”之后,采访团队找到时任宝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立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袁易明博士等专家学者,让他们算了一笔账——不仅仅算的是收支账,更是算的一笔心理账。

2003年,深圳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2.7%,劳动力作为生产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深圳349亿元预算内没有一分钱的开支直接用在这些外来劳务工人员身上。“农民工为城市创造财富,却享受不到城市社会公共资源。当贡献与享受不匹配时,还要抛弃农活和背负家人分离的心理成本,这笔心理账不容忽视。”袁易明说。

好新闻的力量跨越时空——特区40年,媒体人的坚守始终如一

普利策曾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王为认为,新闻记者不仅要找到问题发出警报,更要通过调查尝试提出观点,找到解决办法。

针对“民工荒”的种种现象,记录片通过袁易明博士的阐述,开出了一剂“药方”:深圳需要从子女教育、廉租房、医疗保险和技能培训四个方面入手,把外来劳务工都看作深圳人看待,给予他们希望,才能真正留住他们,实现效益深圳,构建和谐社会。深圳需要设置让具有一定资历、水平、基础、前途的民工成为深圳永久的居民,让他们成为支撑深圳未来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在纪录片的末尾,滚动播放着这样一段话:“在本篇即将播出时获悉,深圳市政府已开始酝酿大幅提高外来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宝安区政府拟定将一批优秀农民工的户口迁入深圳。”《解读“民工荒”》比较完善地论证了“民工荒”背后深层的产生原因,并比较前瞻性地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媒体人通过新闻传播的力量,对推动深圳政策的改革起到了一定作用。

除2004年《解读“民工荒”》外,宝安电视台(宝安广播电视中心)诸如《登上〈时代〉的中国女工》《寻找阿芝》等纪录片,讲述的都是深圳底层民众的故事,都是通过小人物见证了深圳发展变化的历史。王为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人生活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人口大迁徙。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整个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寻梦的历史。对于媒体工作者而言,深圳这座城市就像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新闻富矿——当代中国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而我们新闻人,承载了记录历史,推动历史的重要使命。”

王为表示,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更新迭代加快,不少新闻人沉迷于新闻“炫技”,忽视了其内核的情感诉求。“先进的影视技术固然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完美地表达与呈现新闻故事,但技术、技巧是为主题服务的。”王为认为,想要讲好新闻故事,先决条件不是拍摄设备,不是后期制作,而是新闻的真实性。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刘劲松:

这部由区级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不仅敏锐地抓住了深圳出现“民工荒”现象,而且深入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报道特色表现为:

一是记者的新闻敏感。记者在采访中敏锐地发现了“民工荒”的现象,并紧追不放;

二是精心选取报道视角。这部纪录片不以城市的视角看待“民工荒”问题,而是从进城务工者的角度进行探究,这样才能将“民工荒”的问题分析清楚;

三是善于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就要深入采访,记者在大雪天远赴湖南农村追访返乡的务工者,倾听他们的心声。记者还为务工者精心算账,分析他们不愿意外出打工的原因,同时也分析了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所面临的生活难题:不仅工资低,而且心理成本高,无法享受城市市民待遇。揭示了“民工荒”的背后,其实是农民工虽然为城市创造财富,却无法享受城市社会公共资源的残酷现实;

四是敢于“开药方”。为缓解“民工荒”出谋划策,探寻深层原因,借助专家直接为“民工荒”问题开药方,前瞻性地提出从制度层面保障农民工的利益。

这部纪录片从“民工荒”现象入手,层层深入,细节生动,扎实可信,分析入情入理,引人深思。

本文编辑黄浩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