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波在城市的空中架一座“桥”
——访深圳电台新闻频率《民心桥》节目组
作者: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2021-01-08 15:16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永不停歇的电波,来自永不消逝的新闻信念。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以来,深圳新闻工作者一直以敢闯敢试的先锋姿态,在新闻领域创新、坚守、担当,《民心桥》便是其中优秀的新闻作品之一。
自2004年8月31日开播,深圳电台新闻频率的《民心桥》节目用16年的坚守,在城市的空中架起一座“桥”——传递民心民意,解读政策方针;直面社会矛盾,督促问题解决;聚民意,汇民智,成为推进公众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助力城市改革创新发展的有效平台。
截至2020年8月,《民心桥》先后邀请了16位市领导和600多位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和社会服务行业的相关负责人参与直播。听众反映的问题100%有回复,90%以上得到解决和处理,广大群众则以超过十万次的参与量表达了他们对节目的支持、信赖和喜爱。
2008年,《民心桥》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此后更多次荣获广东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2017年,《民心桥》节目主持人陈洁成为首届“深圳新闻英才奖”获得者;《民心桥》节目还得到中纪委、中央文明委、中宣部调研组的肯定和好评,被深圳市纪委评为“反腐倡廉优秀栏目”,被中央纪委评为“党风廉政宣教教育优秀栏目”,其经验也被推广。《民心桥》不仅成为政府与市民良性互动的新闻节目标杆,更以十六年如一日的坚守,见证了一座城市的成长和蜕变。
坚持做一座“桥”
如果说《民心桥》是一座长久而稳固的“桥”,深圳广电集团首席主持陈洁,便是一位守桥人。大部分深圳人熟悉的是她的播音名:陈希。对于《民心桥》这档节目产生的历史背景,陈洁依然记忆如新。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深圳电台新闻频率(先锋898)已经有了一档《深圳事大家议》。虽然节目名几经更改,主持人也换了一代又一代,但节目的内核一直没有变,《民心桥》便脱胎于此。直至今日,《深圳事大家议》仍锁定在深圳电台新闻频率898周一至周五11:00-12:00的时段播出,每周二便为《民心桥》。
《深圳事大家议》主要通过热线电话、短信平台、网络微博等途径接受市民的投诉咨询,并通过记者调查给予答复反馈;或就深圳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听取市民对城市发展、居民生活等的意见和建议。
“《深圳事大家议》的形式是单向的,虽然会依靠记者采访进行回应,但节目组一直觉得还不够。我们想创新一个双向的沟通渠道,《民心桥》由此应运而生。”陈洁说,“大家在观点碰撞之后,将《民心桥》定位为连通党委、政府与市民的桥梁。这个定位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把《民心桥》做成一个24小时信访,而是坚持‘架一座桥’,推动公众参与公共事务,同时也推动党委、政府的工作。不偏不倚,不预设立场,通过事实的报道,让受众自己得出结论。”
《民心桥》在这座城市上空不间断播出16年,得益于这个精准定位。很多矛盾和意见的产生,是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民心桥》能够让老百姓知道很多事情,比如政府为什么这么干、正在干什么,以及将来打算怎么干?信息畅通了,矛盾和意见也就消除了。
民心桥融媒体工作室主任戴思洄介绍,《民心桥》诞生之初由深圳市纪委、深圳市监察局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合主办、新闻频率(先锋898)承办。2016年初,由中共深圳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接手主办。几经变化,党委、政府为节目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也使得《民心桥》这档节目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
2004年8月31日,《民心桥》首期节目邀请的嘉宾便是时任省委常委、深圳市市长的李鸿忠。此后,深圳市政府各职能部门的30多个主要负责人依次走进电台直播室,担任特邀嘉宾。
拒绝做“花架子”
作为首位走进电台直播间与市民直接对话的市长,李鸿忠曾给《民心桥》节目组下过一个“任务”:“不管听众的问题有多刁钻多尖锐,全部接进来。如果我连这些问题都不敢和市民面对面,还能做一个合格的市长吗?”
他还强调,“民心桥”重在“民心”,办这样的节目,不是为了作秀,也不是为了博得虚名,而是要做到沟通市民、了解民意,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一个好的节目可以对一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正如李鸿忠当年为《民心桥》定下来的基调,《民心桥》已经成为了深圳新闻界扩大公众参与、实现政府与市民良性互动的标签。
一开始,参与《民心桥》的听众,提的大多是关乎个人利益的事情。但随着节目的延续,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的是这座城市,不仅仅是提意见,更多是提建议。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越来越高,目标越来越趋于一致——让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更美好。
《民心桥》融媒体工作室主任戴思洄表示,《民心桥》在策划之初,就定下来一条规矩:每件事都要有回音,绝不做“花架子”。16年来,《民心桥》节目组一直坚持着这个原则,参与节目的职能部门对每一个听众的意见和建议,都必须回复到位。
做个真正的新闻人
一件事做一年不难,但做16年并不容易。《民心桥》也面临过被误解、被质疑的时刻,作为节目主持人,陈洁对此印象深刻。
多年前深圳“退保潮”中,陈洁每天都在节目中和听众解释政策。她说,当时连社保局局长都专门到社保大厅,在拥挤的人群中一个个劝说大家不要退保。但良苦用心在当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当时的很多人,尤其是大量的来深建设者并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缴交社保,尤其是在工资本身并不高的情况下,还要付出一笔费用。陈洁回忆,当时很多听众指责她“不为我们说话”。陈洁没有因为听众的不信任和不理解而气馁,更没有因此打退堂鼓,她依然不厌其烦地在节目中进行劝说和解释。
时间最终证明了,陈洁在节目中所说的政策走向和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没错的。而当初质疑她、指责她的人,如今已经都成为了她的“铁粉”。很多时候老百姓是因为不了解、不明白,才产生这种对抗。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有定力、坚持住。
新闻工作者始终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一线全方位的记录者、亲历者和见证者。谈及对新闻工作的思考,陈洁说:“做新闻的最高理想就是做瞭望者,当你看到别人要往礁石上撞的时候,哪怕顶着骂名,你也要提醒他们。”而如何做到这一点,陈洁给出最朴实的回答: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新闻职业道德,做一个真正的新闻人。尤其在受到似是而非的观念冲击时,更要坚持价值底线。新闻人不是完人,但要有原则,让责任、使命、理想、执着,成就你的信念。
见证城市精神的生长
不知不觉,《民心桥》成为一种见证城市发展的力量。陈洁回忆,时任深圳市劳动保障局局长管林根第一次做客《民心桥》时,拖欠工资问题成为那档节目的投诉热点。当天1300多条投诉,大部分指向欠薪。
9月份做完节目,深圳市劳动保障局马上出台政策,在年底就开展“零欠薪”行动,此后这个政策延续了好多年。当管林根再次做客《民心桥》时,拖欠工资的投诉就只有零星的了。
在推动公共政策的完善方面,《民心桥》并未满足只解决具体问题,而是通过节目,让党委、政府了解民众最关心的问题,然后推出最新政策,或对现有政策进行不断完善。
陈洁坦诚地说,党委、政府的工作人员,也生活在这座城市,他们也是深圳人啊。他们的想法和市民的想法是一致的。《民心桥》一直在参与和推动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但不能贪人之功,更多是起到推动作用。
《民心桥》与深圳的先行内涵发生了怎样的链接?陈洁思考了一下认真回答:链接的是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这座桥搭起来有多方的支撑,它不是浮在空中的一座桥,它如此稳固而长久,来源于这座城市,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深圳人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创新、法治、务实、文明构成了深圳精神的关键词。城市精神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鲜明的旗帜导向作用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城市精神如一面旗帜,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
以前做节目的时候,陈洁收到的市民表达常常是:希望别人去改变,希望城市去改变,城市能给予我什么?
而现在,陈洁感受到市民对这座城市已有了建设者的自觉。在这座城市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都会出现,与这座城市融合共生。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其背后是城市精神所凝聚的强大力量。
担当新时代的新使命
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民心桥》一直在主动出击,不断创新节目形式,回应民生关切。
2020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复工复产双线作战的关键时期,《民心桥》节目策划了“防控疫情,深圳行动”局长系列访谈。2020年3月份恢复正常播出,截至8月,节目共推出12期特别节目。先后邀请了市交通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健委等主要负责人参加节目,围绕疫情期间市民高度关注的学校开学、疫情防控、公共交通、就业保障等民生热点问题,重点介绍各部门在疫情防控方面所推出的重要举措,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各界关切,纾解民意,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市民群众点赞。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