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十年磨剑终成锋

——深圳创业板“开板”报道出台始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欣  2021-01-08 15:16  新传播    【字号:  

QQ截图20210107093446.png

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启动仪式在深圳五洲宾馆举行。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上首次出现“开板仪式”。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的沪深主板市场,还是在那之前5年启动的深市中小板市场,谁都没有“开板仪式”这一说。

也许,十年磨一剑,创业板市场的诞生一波三折,太需要一个更具仪式感的时刻,来纪念宝剑出锋的刹那。作为一个全程跟踪报道创业板十年磨砺经过的财经记者,细细回想,这其中的确有太多令人感慨的幕后故事。

一篇没能发出的报道

创业板市场最早起自国家科委的一项提议。

在创业板大事记上,最开始的几条是这样的:

1998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鹏主持召开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议决定由国家科委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机制总体方案,进行试点。

1998年3月,民建中央向九届政协会议提出《关于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被列为“一号提案”。

1998年12月,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向国务院提出“尽早研究设立创业板块股票市场问题”,国务院要求中国证监会提出研究意见。

很明显,在整个第一年,这事还都没有证券部门的参与。直到1999年1月,深交所向中国证监会正式呈送《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进行成长板市场的方案研究的立项报告》,并附送实施方案。3月,中国证监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可以考虑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内设立科技企业板块”,直到这个时候,证券部门才第一次正式参与到创业板这件事里面。

作为一个地方媒体,深圳特区报也正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真正关注起这件事来。

在那个“全民炒股”、老百姓眼里只有股市没有楼市的年代,这类新闻的热度升温之快,比当今的楼市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家媒体记者都削尖脑袋地想从不同角度挖到一些蛛丝马迹,搞到一点最新进展。而且,在这种新闻上,财经媒体更有优势。时不时地,就会有财经媒体从某家证券机构那儿爆出“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备选企业”之类的内幕消息,市场上也迅速引发一轮炒作……

我当时是深圳特区报负责金融财税线报道的记者,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那会儿,深圳特区报没有专门的证券记者。我负责线上有银行、保险、财政、税务部门,跟这些部门和机构一比,证券是最不出新闻的小线。

但是,随着创业板一事的快速升温,报社领导多次要求我们主动跟进此事,第一时间抓到重要线索。

以当时的情况看来,我基本上是以一人之力面对其他财经媒体整家报社的记者力量,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跟在别人后面去追新闻,深感苦无对策。

机会来得毫无征兆。每年4月,都是全国税务系统的“税收宣传月”。2000年4月,在税务部门的某次活动上,我见到了当时深圳市的分管领导。除了税务部门,这位领导同时还分管金融部门。在照常的寒暄“点卯”之后,我咬了咬牙,鼓足勇气提出:“领导,我想找个时间采访您。”

这位领导原本出身证券领域,创业板这事,他肯定掌握内幕。可我根本不敢直接说采访创业板,这事实在太敏感,他肯定不会同意。于是,就在开口的同时,我也做好了碰钉子的准备。没想到,这位领导深深地看了我一眼,竟然说:“行啊。”

我大喜过望,活动结束后,屁颠屁颠地跟着领导来到了办公室。坐下之后,那位领导不动声色地从桌面上拿起一份A4纸打印的文件,走过来递给我。也许,都不应该叫文件,更像是一份草稿,因为上面还有各种钢笔划出来的标记。

领导说:“你可以看看,但是,不能拿走,不能抄,更不能报道。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酝酿的一个东西。”

20年后的今天,我当然知道我当时看到的是什么。可就在那一时刻,那个对资本市场几无所知、还自以为是圈中人的自己,对手中那几页纸的分量,真的完全一无所知!

那位领导后来还谈了些什么内容,我回来之后的专访又写了些什么,现在都已记不太清楚。反正,稿子送审的时候,秘书只简单地转达了领导的意见:不要发了。

在党报一线报道岗位工作20多年,这样采访了、写了,又不能发的稿子,也不在少数,但这一次,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

而且,从之后创业板事态的发展来看,领导的判断非常准确:那篇报道还真不能发。事后揣度,这次采访之所以能意外成行,很可能是因为当时市场上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管理层考虑过通过主流媒体渠道发出正确的信息,达到引导舆论、正本清源的目的。之所以选择我们,自然是看中了党媒严谨认真的特质。

只是,从这件事情当中我也深深感受到,当历史行进在某些重要时刻,被裹挟于其中的人们,彼时彼刻,很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正在经历着什么。而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经历这种时刻的机会,又比常人要多得多。所谓的新闻敏感性,更应该包括把握大局、既有全局感又有纵深感的认识能力。

“偷渡”进去的摄影记者

创业板启动仪式在深圳五洲宾馆大宴会厅举行,因为万众瞩目,记者证把控得非常严格,深交所只同意给我们报社一张采访证。除了跑线记者外,政闻部记者滑翔因为能够跟着省市领导进入,“无证行驶”了。摄影部副主任岑志利马上找了过来:“怎么也得帮我们摄影记者搞张证呀,这么大的新闻,没有自己的图片怎么能行?”

我赶紧去找深交所交涉。

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也很为难:“申请采访的新闻机构太多了,现在每家都只给了一张证,如果多给你们一张,大家肯定都会要求增加,记者数量就得增加一倍。这次活动很多省部级领导出席,上面有要求,在新闻媒体的邀请上,我们说了也不算。你们是地方媒体里最重要的,能够给你们争取到一个名额,已经很不容易了。”

眼看到手的这一张也悬乎了,我不敢再强求,只好跟岑志利商量对策:“不管了,那天咱们人先去,我进去再想办法,怎么也得把摄影记者‘偷渡’进去。”

到了开板仪式那天,岑志利亲自出马,大包小包地跟我一起到了现场。

我把那张宝贵的记者证挂上脖子,艰难地挤过重重人群,又被门口的安检人员反复查验对照,终于进了宴会厅的大门。

一看这架式,我们原来打算的,进去之后偷偷把记者证摘下来,让人带给岑志利的想法,显然已不可行。

我只好再次找到深交所的工作人员,希望能够现场争取到一张记者证。我跟这位工作人员平时接触很多,大家关系非常熟。看得出来,他也很想帮我,只是职责所限,他有心无力。但是,他还是做了一件非常仗义的事情:把我带到他们领导面前,讲了我们的要求。

这位领导我也很熟,平时打过不少交道,只是他一贯比较严肃,话也不多。这会儿,他听了我的要求,想了想,问:“你们的图片可以提供给我们作资料图片吗?”

我也不清楚报社的新闻图片是否能够提供给报道单位作资料图片,但到了这个时候,来不及咨询摄影部的同事,先大包大揽道:“没问题啊!我们摄影部主任亲自出马,专业水平杠杠的,图片质量绝对可以信任!”

领导点点头,没再说什么,摘下他自己脖子上的证件牌,迅速塞进我手里:“那就这样吧。”说完他转身就离开了。

待我反应过来,看了看手里的证件,简直大喜过望:哇噻,这可是工作人员证件,比我的记者证权限还大,还是一种通用证件,不用对号入座!

于是,我们的摄影记者就这么挂着工作人员证件,大模大样地被“偷渡”进了开板仪式现场。

从1到100的资本神话

2009年10月30日,也就是创业板开板仪式一周后,首批28家上市公司在同一个地点举行了盛大的挂牌仪式。相比起开板仪式的简单、庄重,这个挂牌敲钟仪式要喜庆热闹得多。

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在规模颇大的会场里,即将上台敲钟的28家企业老总,全部集中在会场一隅,西装革履、举止拘谨,坐成一个很小的方阵。然而,这个方阵又实在太引人注目,记者们一边远远打望,恨不能冲上去尽情采访,一边又纷纷打趣:这可是整个大厅里最重要的一个角落,亿万富翁的方阵。实际上,作为高科技重镇,深圳也是亲眼见证了这种资本神话最多的城市。

在第一批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只有一家深圳企业:从事第三方检测业务的华测检测。这在当时还是一项很新型的业态,华测检测也是国内资本市场上第一家从事这项业务的上市公司。

到了今年7月底,深圳已有9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其中,有92家都是民营企业,有95家是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占比高达98%。从2009年开板至今,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达1020.75亿元。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研发强度(研发费用/营业收入)高达7.44%,数倍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中资产超百亿元的有4家,市值超千亿元的2家。其中,深圳医疗器械领域的领军企业迈瑞医疗,成为了创业板市场上市值第二大公司。截至目前的最新数据显示,深圳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已逾百家。

仅用这一组简单的数据,就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创业板市场给深圳这座城市带来的种种奇迹。

从1到100,这是创业板市场为深圳带来的资本神话。而我,很幸运地见证了这个神话故事的发展,甚至,更幸运地,用自己手中的笔参与书写这些故事。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