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半场”的媒体机会值得期待

作者: 黄浩  2021-01-08 15:16  新传播    【字号:  

在媒体面临深融挑战、互联网已进入“下半场”的当下,传统主流媒体将何去何从?在10月12-16日中山大学举行的深圳报业集团媒体融合经营培训班上,专家学者们隐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判断和态度。

一种是年轻的研究人员与互联网创业者,他们认为传统主流媒体的信息与价值传播近于死亡,传统媒体(平台)的经营是一种“既烧脑又烧钱”不讨好的营生;另一种则是资深媒体人、知名学者和投融资专家,他们认为主流传统媒体的发展正在形成一种全新逻辑,属于其未来的市场机会已经开启。

我认为对后一种意见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是一种基于战略思维的建设性判断。原南方报业的掌舵人范以锦首先揭示了机会的窗口。他结合中办国办新近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传统媒体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但主流媒体在深融过程中始终没有放弃对新的运营模式的探索,其中至少产生了以华西都市报、东方早报、新京报、京华时报以及南方日报等为代表的报业运营新模式的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方向已越来越清晰。

教育部长江学者、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则提到,随着“渠道中断”和“渠道失灵”,媒体传统发展的逻辑已在终结,目前80%以上的信息传播已为社交媒体所拥有。以TiKToK(抖音)为例,今年年初的用户还只有2亿,半年时间过去已突破10亿。理论上说,这个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似乎是成立的,但一个根本的事实不应被忽视,即内容生产供给侧的传播主体,正在经历着从专业化到精英化的转变,网上95%的有效内容,将仍然要由3%-5%的人来生产。

喻国明对未来传播全新逻辑与操作关键的进一步分析是,传统媒体的价值支撑点被完全解构,但在互联网的“下半场”,必然是垂直、专门领域的对相关要素的连接、激活、协同、整合与管理,而这不是只能提供连接功能的互联网公司所能完成的。在这个场景之下,所谓流量(用户)在BAT平台上将成为富余的资源,传统媒体可能通过自身的独立端口,同样获得属于自己的“私域流量”,重中之重是实现对用户的精准管理。他认为,传统媒体目前有两大机会,一是“在地资源”,可以以此构建在专业领域的资源再造;二是“社会地位授予功能”,可以以此实现对资源的激活与动员。在一个碎片化、“微粒化”到来的时代,媒体或将使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与自由联合体”社会真正实现。

喻国明对一直以来媒界热衷的“中央厨房”模式并不看好,认为这不符合互联网环境中“以我为出发点”的信息需求特征,只能作为一种对敏感信息的舆论调控手段,与老百姓对服务的体验与需求是偏离的。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所教授蓝裕平,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传媒业未来给予乐观的期待。他说,对经济学现象有三种解读的方法,一是历史的,二是统计的,三是理论推理的,他认为历史的方法最具价值。对二战以来主要国家产业结构历史变化的趋势比较可以发现,中国未来第三产业将迎来大的发展,特别是轻资产高回报的传媒产业,可以媲美当前的金融业。“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摩根重组了新大陆”,传媒产业的并购重组,将伴随着中国经济崛起的全过程,必将成为产业的明星。

关于互联网“下半场”的媒体机会,谁的回答最具启示意义?我的体会是,只有在传媒业发展道路上真正经历痛感的人,才会对上述花式技术和流量恐慌早以免疫的观察,报以赞同的掌声。本文编辑李诚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