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高论

微言高论

作者:刘绩辉  2014-06-17 16:24  新传播    【字号:  

        2014马年的微信平台上,涌现出一批值得关注的新闻微信公号,出现了一些颇有见地的作品,这些作品思想活跃,触觉敏锐,行文自由,文中独到的见解时时闪耀出迷人的智慧和思想的光芒。

 

   主持: 刘绩辉

 

    2014马年的微信平台上,涌现出一批值得关注的新闻微信公号,出现了一些颇有见地的作品,这些作品思想活跃,触觉敏锐,行文自由,文中独到的见解时时闪耀出迷人的智慧和思想的光芒。

“媒人微观”专栏旨在将微信中媒体人的真知灼见摘录出来,与大家一起品味、分享。

 

   高韵斐:风向已变,纸媒需要涅槃

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半年还不到,我们做了一些探索,主要是在新媒体上面,我们出手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今年元旦由报业集团下属的解放日报做了一个微信的公共账号,叫做“上海观察”,试图用互联网的方式来生产,我们传统党报的人用互联网的方式来生产适合互联网传播特性的这样一些新闻。

第二件事情,我们《东方早报》力图实现报业的转型,正在筹备“paper”(英)项目,中文名叫做“彭湃”。试图用我们专业的记者,调查式的这种专业的能力去生产在互联网时代不是那么零碎的、适合我们专业记者生产的这种新闻内容。

第三件事情,由上海报业集团联合国内一些证券公司和基金,来投资做一个基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平台的财经的内容生产平台。大家在互联网上面肯定也看到过,我们称之为“界面”。希望受众能够接受在互联网时代的阅读习惯、生产专业的财经信息内容。财经信息的内容主要是跟资本市场能够紧密结合起来,跟人们的投资行为能够更好的紧密结合起来,让我们信息共赢,不是作为受众一般的信息消费,而是作为他在投资过程中的投资成本一部分,这样我们试图用这种办法来实现我们专业信息的价值。

相信随着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我们传统媒体将迎来一个新的凤凰涅槃。

   (来源:2014-04-26 记者站;高韵斐:上海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内容为王:纸媒改革的三个抓手

进入 2014年,纸媒亟待统一的改革共识是“内容为王”,急需树立的市场意识是将自己定位为内容供应商。而改革实操的头号抓手,是将人、财、物快速集中于编辑部,即刻组建、扩建、调整、优化、强化原创内容团队,而不是相反;第二抓手是版权保护,即重启《南京宣言》的未竟事业,在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全行业实施合纵连横、与共进退,誓死捍卫原创内容价值及其地位;第三抓手则是直接切入移动互联网公共内容发布渠道,在最先进的传播渠道上探索内容品牌建设及其周边产品开发。

这一切在短期内或难见速效,它需要纸媒决策者付出决心并具有耐性。而我作为一个纸媒前朝的遗人,给出的判断是,即便 2014年纸媒改革的整体观感仍然不好,本年度亦将出现一到两位传媒强人,这位强人会在主义上选择“内容为王”,并不出意外主要依托上述三方面改革抓手,去开创、引领新一轮纸媒变革风向。至此,纸媒改革方算驶入正常轨道。

   (来源:2014-04-25 北京出版人沙龙 出版圈)

 

   我们要有勇气守“株”待兔

有人讲,传统媒体人面对新技术浪潮有一条巨大的鸿沟,有人也鼓励东方早报的年轻一代应该有勇气跨越这道屏障,但是我还得说,我们绝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是源代码,这个,真的很难。

我想,现实的看法应该是,让我们在新闻的采编领域,在我们最擅长的领域,筑起我们的堡垒,抬高它的门槛,在专业、冷静和理性中寻找生存之道。

或者我愿意更直接表达我的观点,关于传统媒体转型的话题,今天的传播方式已经产生巨变,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远离互联网技术,结果是此路不通。但是,如果藉此偏离新闻操作的本源,离开我们本应深耕的领域,那就不是转型,是毁灭一切。

  (来源:2014-04-22 饭局阅读;作者邱兵:东方早报社长)

 

  纸媒不死,死的是观念和体制

  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平面广告依然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如今平面广告的价格依然大大贵于线上广告,主要原因是,大张的平面纸媒广告为广告创意提供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其视觉效果和冲击力是线上广告的有限篇幅和精细度所远不能企及的。还有,纸媒阅读的那种舒适惬意的高端感受,只有纸媒才有。因此,纸媒根本没死也不会死,是我们传统媒体人乃至知识人的观念和体制死了。

(来源:腾讯大家;作者:童大焕)

 

编辑:刘婷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