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制作中常用的15种技巧——以第1至2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标题为例本文以第1至26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标题为例,阐述新闻标题制作中常用的15种技巧:一是标出“个性”来;二是标出“情感”来;三是标出“悬念”来;四是标出“事实”来;五是标出“惊异”来;六是标出“韵味”来;七是标出“首例”来;八是标出“动感”来;九是标出“形象”来;十是标出“不足”来;十一是标出“反差”来;十二是标出“辣味”来;十三是标出“趣味”来;十四是标出“卖点”来;十五是标出“文采”来。[查看详细] |
传播逾1.2亿次现象级视频是如何炼成的——读特6分钟视频《20年前这位中国军人在香港一句话震撼世界》评析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前期策划,11次拍摄,16次修改,视频《20年前这位中国军人在香港一句话震撼世界》于2017年6月29日上午9时经读特客户端首发,在全网平台推出后,迅速产生裂变连锁反应,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截至7月3日10时,全网传播量超1.2亿次。这是深圳特区报社首次打造现象级“爆款”视频作品,该作品成为媒体融合的经典案例。[查看详细] |
全媒体语境下的校勘变局与对策中国主流媒体进入融合阶段后,校勘面临两大变局:一是全媒体文字、图片、图表、漫画、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新闻运载形态,不仅加大了校勘种类和范围,而且新闻报道出现差错的可能性也升级了;二是全媒体报道流程的变局,无纸化校勘时代来了!校勘从单一的报纸版样“校正误”,进入新媒体的直接“校是非”,从而催促校勘演变为监审。提速、升级,是全媒体语境下对校勘的两个新要求。具体说,一是小心防范常见文字差错,这是校勘的一个老任务;二是防备打字法造成的差错,这是校勘的一个新难题;三是避免放弃流程出现差错,这是校勘的一个高压线;四是善用网络快捷核实疑点,这是校勘的一个新帮手。[查看详细] |
浅谈新媒体语境下领导人形象与大众传媒的互动关系领导人的公共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高端表征,其传播是基于巩固执政合法性的需要,进而实现强化政治认同、引导和动员民众、凝聚和鼓舞民心的社会功能。目前,传统媒体仍是领导人公共形象建构与传播最主要的手段和渠道,但新媒体语境下,领导人的形象建构路径、阐释方式、传播渠道、形象监控等层面都面临着多种可能性的选择,大众传媒与领导人公共形象呈现出新的互动态势。[查看详细] |
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作为党的宣传舆论媒体,如何推进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和“合而为一”,是主流媒体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全国主流媒体融合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并从战略、制度、架构和人才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对主流媒体深化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查看详细] |
寻找适合报纸的“场景”未来的终端将呈多元化的趋势,多元的媒介终端满足各种不同场景下用户的需求。对于报纸而言,所力争的应该是在这种多元场景中占得一元。报纸所能做的,可以有其他媒介不能进入的场景、利用家庭客厅阅报场景、营造社交情感展示场景、利用各种新媒体手段形成“虚拟社群”构成独特的社群场景。[查看详细] |
融媒体变革时代的媒介人才诉求融媒体变革时代,媒体紧缺五种人才:一是原创精品内容的生产者,也就是既能挥笔而成党报评论员文章、深度报道,又能随时随地被创意突袭、经常创作出10万+甚至100万+爆款产品的得力干将;二是可以玩转新媒体的技术人才,也就是既熟悉新闻传播规律,又能编程、设计小游戏程序,能熟练制作视音频产品的复合型人才;三是适应在融媒体语境下带队征战的管理人才;四是既懂技术又熟悉传播规律的舆情分析人才;五是具有奇思妙想且能将之变现的运营和经营人才。[查看详细] |
深化媒体融合要有智能思维在人工智能条件下,实现媒体深度融合,首先要以科技创新为第一驱动力,依靠科技创新超越现有新兴媒体,开辟融合新道路,打破媒体旧格局;创新的核心在于新闻生产传播全链条各环节的智能化,而智能化必须始终以用户为中心;在展开微观层面媒体自身内部深度融合的同时,还要有宏观层面媒体行业的全局性融合,着力为深度融合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我们将打造出智能化新型媒体,从而抵达媒体融合发展的彼岸。[查看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