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风格化生存之道

报纸的风格化生存之道

作者:深圳特区报社发展研究部主任编辑 何合民  2014-06-17 16:35  新传播    【字号:  

        面对愈演愈烈的新闻同质化现象,报纸的风格化生存才是“王道”。报纸的风格化除了外在形式,更多体现在它选择新闻的标准、介入新闻的角度、评价新闻的观点三个层面。

   【关键词新闻标准 介入角度 评价观点

 

 信息化时代迅猛发展,新媒体大潮无远弗届。传统的纸质媒体在努力寻找突围之路。美国北卡罗拉州立大学教授、著名新闻学者菲利浦·迈耶先生关于“报纸将在 2043年送走最后一位读者”的“报纸消亡论”言犹在耳。每一个新闻人似乎也在思考同一个问题:“红旗还能打多久?”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报纸进入“厚报时代”,现在一般常规出版的报纸平均每天在 20 30个版面左右。最奢侈的时候要增至 100多个版,报纸渐渐变成了一本书。同时,报纸也在细化,分割成为若干个专刊、特刊的“小众报纸”。

我们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在跟市场较劲,都在观察读者的脸色行事。编辑部每天思考的是如何增减报纸的页面,美化报纸的面孔。给记者下达硬性的采访指标,并明确交稿时限。我们为一张报纸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面子与里子的兼美而绞尽脑汁。

本文试就“厚报时代”报纸的风格化生存之道作点粗浅的探讨。

 

一、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新闻同质化现象,仅仅“在场”是不够的。“风格化生存”才是媒体“鹤立鸡群”的不二法门

 

 现代报纸产业的一系列运作,有如大型工厂的流水线作业:采(访)、编(辑)、拍(摄)、评(论)、印(刷)、发(行)一条龙。新闻人每天都在这条流水线上不间断地作业,报社通过官方发布、读者报料、记者采访、互联网等各种渠道从海量信息中择取新闻。于是,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新闻的同质化。

 当一所城市同时拥有两家以上的纸质媒体,同样的信息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新闻等)就会被各家媒体所重复使用。就广东省范围主要拥有的 4家报纸(《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和深圳报业集团拥有的4家主流媒体(《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晶报》)而言,越来越严重的新闻同质化现象迫使各媒体间展开前所未有的个性化、风格化大竞争。

 当某个新闻发生时,某家媒体不在现场,缺席或者失声,被视为业界的大忌。现在深圳特区报社每周一到周五上午的“采前会”制度,即是对当日遗漏新闻的一种监察机制。此时,新闻的“第一落点”显得异常重要。当一个新闻发生后,及时跟进、追踪、后续、深化报道亦成为另外重要的一环,业界称之为新闻的“第二落点”。无论是“ 第一落点”或者是“第二落点”,媒体所比拼的都是各自的风格化生存之道。

 报纸风格化的第一目标:追求人无我有的独家新闻。独家新闻就是人无我有、在同一地区同一时间中独一无二的新闻。这是所有媒体孜孜追求的境界,新闻人为此像猎犬一样关注着每一个目标。19849 26日上午 10时,中英两国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草签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法新社 10 01分即对外发布了新闻稿;1976 10 6日,“四人帮”被捕,10 9日,路透社驻京记者通过采访分析,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发布了这条消息。能够抢得“头啖汤”能给媒体和记者带来巨大的荣誉和影响力,但真正意义上的独家新闻并不常见。

 报纸风格化的至高境界:做人有我“独”的新闻。在当今日益公开、透明的信息化时代,伴随着丰富的信息传播渠道,独家新闻很难再独。更多的情况是,同一地区同一时间发生的新闻资源往往为各家媒体所共享,一个新闻发生了,当地甚至各地的媒体记者都可能蜂拥而至来到现场,即所谓的新闻同质化。于是,仅仅“在场”是不够的。在人有我有之后怎样做到人有我“独”?这是各媒体间在另一个战场上的大比拼。

 

二、从新闻学角度分析,对于同质化新闻,可以从独家信源、独家观察、独家观点三个方面做“独”

 

 1. 独家信源:选择新闻的标准

 寻找独家的信息来源,需要在同质化新闻中做出别出心裁的选择。现在记者所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官方发布(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读者报料(越来越为媒体所重视);记者采访(包括采访各自不同对象)。如果是重大的时政、财经、社会、文化新闻,媒体通常会采用权威机构举行的新闻发布会的信息,主流媒体尤其如此。如果是突发事件,媒体往往多根据现场目击者的报料前往采访;如果是静态新闻,媒体的报道往往根据记者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进行采访。

 例如,马航失联事件初期报道基本大同小异,随着事件的进展,在后续和深度报道中各家媒体的选稿就各具慧眼了。就在许多媒体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报道时,4 10日《广州日报》刊发了一篇该报记者综合各种资料采写的深度思考性报道《马航悲剧呼唤飞机自动实时数据》。记者事先了解到了国际民航组织(ICAO)将在 5 12日召开特别大会,从这个切入口进入,详细介绍了此次会议的核心内容:将审议讨论如何利用卫星追踪全球客机(此次马航事件凸显了卫星定位系统的短板)。同时从 2018年开始推广一套水下定位信标新准则。预计到 2020年,所有重量超过 27吨、颁发适航证的飞机,都必须有能力传输或自动传输每隔6海里的位置信息。这是一条跳出失联事件本身从未来着眼的新闻,它所传递出的信息的意义之大就非单纯报道马航搜寻消息的新闻所能相比了。

 马航失联事件到了中期,有媒体就开始选择对事件进行反思性的报道。4月6日的《南方都市报》刊发了一篇国外分析事故原因、反思空中乱象的深度报道《消失于天际》。文章尖锐指出:快速发展的航空科技使空中旅行越来越快捷方便,但技术也更容易被人摧毁。与人类线性思维进化不相匹配的跳跃式前进的技术,让我们身处一个紧密联系、脆弱同时极度缺乏弹性的系统里,此时某些个人和某个组织就能袭击系统里最脆弱的一环而导致悲剧的发生。文章批评现有的科技漏洞,比如只要飞行员经过训练就能轻而易举关闭飞机上的所有通讯设备。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漏洞?因为飞行员的恶意破坏极其罕见,既然罕见就没必要去改变。文章引用空难调查专家的话针砭航空界存在着一种可怕的“墓碑心态”:只有流血和死亡才能带来变革。这样的分析和观点的确能够使沉思于马航事件中的人们醍醐灌顶。

 2.独家观察:介入新闻的角度

 当一个新闻发生之后,我们首先需要判断的是它的新闻价值,这个新闻值不值得报?其次我们需要考虑的就应该是选择一个介入新闻的角度。对同一新闻从不同角度的介入,往往会使新闻折射出不同的新闻价值,使受众获得不同的感受和思考,从而收到不同的传播效果。

 马航事件之后,韩国又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沉船事件。与马航空难至今谜团无解不同,这次事件是可触的,媒体可以直接介入跟踪不间断采访播报事件的进展。在及时报道救援工作的进展消息之外,有没有更新更独到的角度可以介入?

 新华社在 4 22日发了一组报道《多数学生为何不跳船?韩国反思“服从”文化》,记者介入新闻的角度就十分新颖:当失事渡轮开始倾覆尚未达到 45度角时,准备救援的船只最近只有 50米距离,学生只要跳海就可获救,但没有人出来。为什么?因为船长命令学生待在船舱别动。这个船长明明知道附近已有救援船只抵达,但他就是不下达跳船指令,面对这个致命的错误,学生没一个表示反抗。记者分析,在长幼尊卑观念根深蒂固的韩国社会,来自上级的权威指令往往会得到无条件服从。而正是这种“服从”文化造成了许多年轻生命的消失。事件发生后引起韩国全民的反思。媒体从这一角度切入就使灾难报道提升到对于国民性的思考。

 今年清明节,《深圳晚报》在常规例行祭祀活动报道的同时,选取了常人很少关注的一个角度:《深圳每年大约700具遗体没人认领》。从无人认领遗体的原因到最后遗体的处理以及政府为此承担的巨额付出,一一加以解读,为读者展现了现实社会的另一面。

3.独家观点:评价新闻的观点

 选择了一条有价值的新闻,又能以新的角度介入,如果还能在臧否中亮出自家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那就更可以彰显出媒体的公信力。

岁尾年初,华裔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去世。夏著《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一部皇皇大作,他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别开生面,他对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的评价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评价体系,他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当然是有目共睹的。当时,各大小媒体连篇累牍地刊发纪念专版、专刊,几乎是一边倒地赞美歌颂之声。

 夏志清的研究真的是完美无缺吗?《深圳特区报》在报道这条新闻的同时,刊发了资深编辑的评论文章,在肯定他“点石成金”的成就之后,也大胆地指出:“夏志清也有‘失败’的时候,他认为张天翼的文采不知比鲁迅高多少倍。但是,迄今为止,张天翼仍然无人问津。”文章还在其他方面提出了独立思考的看法。

 这是笔者当时所看到的几乎是唯一敢对夏大师提出异见的文字。它没有拾人牙慧,而是亮出了自己的独家观点。比之一味地歌功颂德,更显示出主流媒体的报格与品位,也体现出一张报纸风格化生存的价值。

 

 

编辑:刘婷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