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报道中的网络调侃及应对策略

严肃报道中的网络调侃及应对策略

作者: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学博士 胡沈明  2014-06-17 16:36  新传播    【字号:  

        对严肃新闻报道的网络调侃表面上是大众娱乐的一种表现,实际是公众突破社会显性权力的一种话语策略。对网络调侃进行应对,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便是运用新闻评论直截了当地阐明正确立场与价值,确立正常价值观的社会存在,从而避免主流价值观与民众的疏离。

关键词严肃报道 网络调侃 权力 关系

 

 

 201429日,中央电视台对东莞市部分酒店经营色情业的情况进行了报道。此举迅速引发多米诺效应。一方面当地政府急速整治,深度扫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京华时报、广州日报等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另一方面,有微博则发出 “东莞挺住”的口号,引发广大网友的跟风调侃、吐槽。这场严肃新闻报道,一时间被“极富娱乐精神”的网络段子解构,迅速演变为网络“调侃、吐槽”。

一、           严肃报道与网络调侃

 

 严肃性是新闻报道各项基本要求的集中体现。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通常包括:坚持真实性、思想性、时间性和用事实说话。①报道本身不以哗众取宠、感官刺激、低级趣味、花边炒作等为目的,对于严肃事件本身的报道以及对严肃事件的评论都属于严肃报道。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调侃” 指用言语戏弄,或嘲笑,也称戏谑。从调侃的对象来说,有自我调侃,有调侃他人,亦有调侃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更有对国家或社会权力的调侃。从调侃的影响来看,有造成负面情绪的调侃,有造成正面情绪的调侃,总的来说,负面居多。

 由于现代社会大部分信息均是由新闻报道传播开来,因此调侃新闻报道是近年来一种比较流行的网络调侃方式。它既可以是对新闻媒体的调侃,也可以是对新闻报道内容的调侃。比如对央视新闻联播“很黄很暴力”的调侃,还有对 QQ“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的调侃,后来有对王勇平“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调侃。调侃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一是不分场合地对原话进行重复使用;二是不分场合地将其他环境要素引入本次新闻传播过程中;三是行动调侃,即进行网络造句,从而形成群体的狂欢。如果说传统的调侃只是一个人在行动,那么现代的网络调侃,则运用造句与重复使用的方式,使得调侃这种方式大规模传播,尤其是当社交媒体普遍介入人们的生活之时,调侃在一定意义上演化成为一种社会交往形态。

 

二、网络调侃语句来源与实质

 

 分析调侃的语句来源,有利于我们认清网络调侃的本源,从而更加清晰地知道其运用的逻辑,进而明了调侃传播的动力所在。

 1.救灾型调侃。这种调侃实际上是将救灾话语直接运用到新闻之中,从而实现话语混用,进而产生嘲讽、搞笑的效果。如有微博在 2 9日晚上 11时左右发文:“东莞挺住…..”。该微博发布后不到一小时就有 940条评论和 3000多条转发。这类调侃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便是模仿救灾话语,其目的在于塑造价值共同体,避免使自己落入少数派之列,同时还将自己塑造为一种悲天悯人之人。

 2.活动倡议型调侃。此类灾难话语体现得更加明显,如“三级地震”,更有大V律师发出号召“组团去,拯救东莞! ”当然这种活动并不是真正的活动,它更多的是一种挑衅。这种挑衅所带来的快感既有权力快感,亦有摆脱道德之后的快感。

 3.媒体批判型调侃。不同于前面两种调侃方式,部分网民对媒体报道方式进行批判型调侃。有网民指出“央视对被逮小姐不打马赛克,对领班却打,对老板则无出镜。真是够势利”。如果前面两种只是站队的话,那么这种调侃则通过批判涉事一方来获得公众的支持,从而完成“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这样的转换。

 4.其他主流话语改造型调侃。此种调侃通过引进权威话语、国家政策甚至是宣传口号,从而将坏事与好事搅在一起,起到五十步笑百步的效果。如某微博称: “[抗击艾滋病]《艾滋病相关用词使用指南》指出,‘暗娼’‘小姐’‘失足妇女’等叫法都带有歧视或者价值判断的含义。”此时,主流宣传话语“计划生育”“失足妇女”进入话语空间,只不过这种话语在调侃的话语秩序里面变成了支流,通过将主流话语纳入“它者”,将主流话语排除在话语秩序之外,完成话语权剥夺过程。

 从调侃的语句来源来看,主要有灾难式同情、弱者同情、强者批判三种来源,带有明显的民粹主义逻辑,其手段是通过批判权力与强者,进而获得作为普通大众的弱者的支持,完成权力转移。

 总而言之,网络调侃的实质是拉拢民众,疏离主流话语。

 

 三、网络调侃出现的原因分析

 

 网络调侃的出现当然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发展,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质还是受到民众心理的影响,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信息传播受阻

   早年间,网络谣言横行,自从 2013年“两高”出台司法解释,对谣言传播的刑罚做了量化界定之后,人们在传播事实性信息之时,已经十分注意。但是谣言传播的司法控制无法深入到观点与情绪传播之中,此时,与谣言相关的传播活动便有转换的可能性,从而以网络调侃的方式进行,完成从事实性信息向观点或情绪散播。

 2.大众快感驱动

    约翰·费斯克认为快感就是社会控制的消失。网络调侃通过冲击社会权力,从而实现摆脱社会控制,进而形成快感。大众快感首先是一种相关性快感,常常在日常实用的层面引发读者心理补偿与共鸣,从而最终获得读者的认同,而那些抵抗霸权式的大众式快感显得更为强烈。 ②调侃是一种隐性表达,与一般表达相比,由于针对对象本身的问题,调侃者往往无法直接表达意见、观点,此时便运用一种相对间接的方式表达。如“扫黄”报道中,“黄”和“央视”,一个代表社会道德,一个代表社会权力。这两者均无法直接在正统的话语中体现。这种地位悬殊表明话语表达者实际上无法拥有话语权,因此借助其他话语来源,如灾难话语、同情话语、行动话语来表达,从而建构自己的社会合法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网络调侃者是“无权无德”者以娱乐的方式占领话语权的行为,在此过程中,通过话语建构,完成自我社会圈子的形成、密切与互动。

  3.构建交往圈子

    与具有共同意识或共同价值观的圈子形成不同,快感所塑造的圈子主要是通过摆脱社会控制、制造集体快感来强化共同意识,完成圈子认同。这种圈子更多的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圈子,而非政治的圈子或社会权力的圈子。其实现路径主要是通过“传递批判式观点、传递负面事实或情绪、消解意义”③来构建圈子,其实质是娱乐,是意义和社会权力的消解,让民众获得快感,进而引发传播和围观,形成一种拟态的社会圈子。它不是一种真正的圈子,而只是临时聚集的圈子,但它表明了一种社会存在,对某种社会存在起到了强化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与信息传播所构成的准社会关系相似,实为对普通大众的争夺,但真正有多大作用,并不可知。

 

 四、网络调侃对严肃报道的影响

 

 对严肃新闻报道的网络调侃源自于权力和道德压抑,这种行为表面上是大众娱乐的一种表现,实际是公众突破社会显性权力的一种话语策略。从娱乐的角度来看,其行为基础在于意义的消失,此点并不影响社会价值观。但是由于娱乐信息具有加强或疏远社会关系的作用,对娱乐信息做必要的纠正实属必要。就央视“扫黄”报道而言,对网络调侃进行应对,较为有效的方式便是运用新闻评论直截了当地阐明正确立场与价值,确立正常价值观的社会存在,从而避免主流价值观与民众的疏离。

 1.造成观点混乱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社会中大多数人均是沉默的,当网络调侃出现之时,其内容特性决定了其传播范围较广,传播速度较快,从而在一定时段内改变了传播力量间的关系,改变了各类观点间的秩序。这就造成观点混乱。

 2.疏远社会关系

 解释水平理论认为,当一个观念或事实离自己较近之时,人们倾向于正面评价,且会详细思考;但是当其离人们较远之时,人们倾向于负面评价,作一般抽象思考。“东莞扫黄”负面评价的出现表明社会结构中某部分人的关系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是一个事实,然而当负面评价持续之时,它又会强化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造成社会疏离感。

3.主流话语权威消解

 对严肃新闻报道的网络调侃源自于权力和道德压抑,这种行为表面上是大众娱乐的一种表现,实际是公众突破社会显性权力的一种话语策略,其行为基础在于意义的消失,此点并不影响社会价值观。

    网络调侃的直接针对对象就是社会权威,其对社会权威的消解不可忽视。权威源于秩序感,而网络调侃方式正是针对秩序而来。它一般运用类比方式,采用主题置换、词语挪用、角色混用、场合变换等各种方式使得传播内容与现实场景之间出现分离,从而使得附加于现实场景中的权威消解。

 

 五、应对策略

 

 网络调侃使政府的权威性、政策的刚性、意义的价值等消失,但它是一种社会存在,反映了一种独特社会关系的形成。把握这种社会关系形成的实质,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进行相应的传播,将能引导社会关系朝和谐美好的一面发展。

    1.传统媒体:评论在场

 网络调侃是挪用、混用以及对正常社会秩序的消解。它是一种娱乐,作为人类的一种本能追求,娱乐更多作用于人们的态度或情感,而不一定会进入认知和行为层面。就此而言,应对策略可以直接放在“在场”上,即出现某种现象问题之时,评论一定要出现。评论“在场”并不一定需要批判,只需要将客观实际的问题和矛盾以及正确的东西展示出来即可。按照仪式传播观来说,有“评论”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一种表达,评论的内容倒处其次。当然,如果评论的内容论证有力,吸引读者,这种效果会更好。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专栏做出的四评“东莞扫黄风波”就起到了评论在场和让人认识自我的作用。这四篇评论分别是《是非界限岂能模糊》《文明底线不容亵渎》《媒体责任岂能丢弃》以及《治理责任不可含混》,分别从个体的是非判断、群体的文明底线、媒体的社会责任以及政府的治理责任等四个角度阐述,让各种角色认清自我。

 2.新媒体:改变社会认同

 网络调侃具有加强和疏离社会关系的作用。对于政府而言,它所要做的就是进入网络调侃的那种社会关系,并使其与民众间的关系得到加强。当然这种强化与网络调侃并不一致,网络调侃是通过塑造对立与混乱并对其加以传播来加强关系,而政府则是通过进入传播载体、承认话语形式进行赋权以及改变话语主体与他者关系来进行。

 新媒体传播渠道是开放的,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一视同仁。也就是说,进入新媒体渠道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让民众接受。在社交媒体时代,是否接受主要与传受者间的关系有关,具体包括话语逻辑是否一致,话语形式是否相似。这两点即是官方新媒体渠道是否与民众站在同一立场之上。立场是社会认同的通俗表达,社会认同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与他者形成界限。在网络上,网民或民众的认同感主要有话语形式层面的认同,话语内容上的认同。

 社会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排斥与圈子构建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对于政府而言,及时识别这种排斥过程,总结规律,寻找合适的他者,避免自己成为他者,引导社会积极向上,是其重要的社会责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基于社会主义思想舆论壮大的新闻评论表达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CXW001

 

 

注释

①杨保军 .试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内在要求 [J].今传媒,2008,(9):19-21.

 

②约翰· 菲斯克. 理解大众文化[M ]. 王晓钰、宋伟杰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53

 

③胡沈明 ,赵振宇. 微博表达 :意见与关系的重构[J]. 国际新闻界 ,2012,12:19-24.

 

编辑:刘婷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