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策新闻奖的斯诺登因素
普利策新闻奖的斯诺登因素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新闻研究所《新传播》编辑部编辑 吴炎 2014-06-17 16:55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华盛顿邮报》和《卫报美国》因率先而广泛深入报道斯诺登事件而获得 2014年普利策新闻奖中的公共服务奖。两报获奖是对其秉持公正立场进行有关报道的肯定,也是对美国政府侵犯他人他国权益的批判,同时揭露了美国的双重标准,并揭示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关键词】斯诺登泄密 “棱镜”计划曝光 普利策新闻奖
一年一度的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于2014年 4月 14日在纽约揭晓。因报道斯诺登泄露美国国家安全局监控计划而名声大噪的《华盛顿邮报》和《卫报美国》摘取了普利策新闻奖中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
一、美国“棱镜”计划被媒体曝光
2013年 5月,美国国家安全局雇员斯诺登在香港向两名《卫报美国》记者和一位独立制片人提供了大量的机密文件,从而曝光了美国“棱镜”计划。根据《华盛顿邮报》和《卫报美国》的报道,“棱镜”计划的基本内容是美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直接接入 9家美国互联网公司中心服务器,挖掘数据以搜集情报。通过接入互联网公司的中心服务器,情报分析人员可直接接触所有用户的音频、视频、照片、电邮、文件和连接日志等信息,跟踪互联网使用者的一举一动以及他们的所有联系人。“棱镜”计划使美国安全机构不加区别地侵入美国乃至全世界无数人们的隐私领域,是对受害者基本人权的悍然侵犯。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在 2011-2012年期间,美国还非法监听来美国出差和旅游的外国人的电话 2776次,其中许多为 2012年农历春节期间访美的中国籍公民。而根据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规定,所有在美国领土上的人享有个人隐私和安全、不被政府无辜搜查和侵犯的权利,凡是在美国境内对任何人进行监听,需要向特赦法庭提出合理怀疑和监听许可。国安局对包括中国游客在内的旅美外国人通话的监听,涉嫌违反这一宪法条款。
普利策新闻奖官网的一个页面
根据英国《卫报》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曾监听 35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斯诺登提供的一份备忘录显示,一名美国政府官员向国安局提供了 200多个电话号码,包括 35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的电话,这些号码立即被国安局用于监听。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全球范围内的网络攻击行动难以计数,大到 G20峰会、俄罗斯总统,小到私人电话、公民个人,全世界几乎无不处于美国政府的监听监视之中。按照斯诺登提供的机密备忘录,国安局借助美国政府官员的配合,可以获得他国政治或军事领导人的多项联系方式,包括直线电话、传真、家庭电话和手机。这份备忘录显示,国安局监听其他国家领导人电话并非是单独“作案”,而是与美国政府多个部门协作,已成“常规活动”。
二、秉持公正的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是于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匈牙利裔美国人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的奖项,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并获得越来越高的国际知名度。
普利策奖分为两类,即新闻界奖和创作界奖。新闻界的获奖者可以是任何国籍,但是获奖条目必须是在美国的报刊上发表的。创作界获得者必须是美国公民,唯一例外的是历史奖。只要是关于美国历史的书都可获奖,作者不必是美国人。
普利策新闻奖共分 14个奖项,包括公共服务、突发事件报道、调查性报道、解读性报道、本地新闻报道、社论、特写写作、特写图片报道等。
根据普利策奖官网,《华盛顿邮报》获奖的原因是“它以权威、深度的报道揭露了国家安全局范围广泛的秘密监控行为,并使公众了解这种揭露如何适合更大的国家安全框架。”《卫报美国》因同样的揭露而获奖,但它更“以激进的报道引发在安全和隐私问题上政府与公众关系的辩论”。
普利策官网罗列了《华盛顿邮报》从2013年6月7日至同年12月24日的16篇文章的标题、四段网上视频及其执行总编致评委们的一封信,也罗列了《卫报美国》从2013年6月5日至同年12月18日的 12篇文章的标题、两段网上视频及其总编致评委们的一封信。正是这些文章和网上视频报道使两报获得了2014年普利策公共服务奖。
《卫报美国》执行总编基布森表示,从 2013年 5月开始,斯诺登开始匿名向该报记者及一名独立电影制作人提供高度机密的美国国安局文件。同年 6月,该报成为最先派记者到香港采访斯诺登的媒体。6月 5日,该报率先独家报道了美国国安局搜集了数百万美国公民的电话记录。第二天,它又曝光了美国国安局的“棱镜”计划,从而使公众得知,美国政府要求电信公司每天上交数百万用户的通话记录。另外,美国国家安全局和联邦调查局通过进入微软、谷歌、苹果、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视频及照片等秘密资料。世界舆论随之哗然。
基布森表示,《卫报美国》关于美国国安局档案的报道影响深远。它迫使美国政府、国会和法院对有关报道作出回应,并致使美国国会就有关问题多次召开听证会。华盛顿的一名法官首次裁决大范围搜集公众电话数据可能违宪。众多的人士表示这种行为非法,应予以取缔。今年元月17日,奥巴马总统提出有关改革计划,要求加强对美国国安局工作的监督及其工作的透明度。
《华盛顿邮报》的执行总编马丁 ·拜伦在其致普利策奖评委的信中说:“邮报的报道不仅引发了公众对美国国安局的注意,也引发了他们对美国整个情报系统的注意。自 2001年发生 911事件以来,美国的情报系统获得大量美国纳税人的钱和先进技术的帮助,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因此建立了一个虚拟的监控帝国。与此同时,它未作任何努力增加透明度,同时也几无被追究责任之虞。”
马丁·拜伦在信中还引述美国国会情报委员会主席的话说:“情报系统做的很多工作对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有深远的影响..他们不应被排除在这个过程之外。”
对于将普利策奖颁给《华盛顿邮报》和《卫报美国》,美国国内的人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媒体根本就不应该进行相关的报道,但更多的人则支持斯诺登的作为以及有关的报道。曾经担任普利策奖评委长达9年并一度担任其评委会主席的欧握霍斯尔女士认为,普利策评委会颁奖给《华盛顿邮报》和《卫报美国》,是对两报相关报道的“极其有力的肯定”。她同时认为,两报的报道“符合公众利益”。
图为普利策公共服务奖的金奖章。奖章正面是富兰克林头像,另一面是一名工作中的印刷工人。
三、也是一种舆论监督
应该说,《华盛顿邮报》和《卫报美国》的有关报道,客观上成为一种有效的舆论监督。广大的美国民众和美国的不少政治家都强烈批评美国国安局的作为。美国白宫网页上曾有人发起联署,要求当局特赦斯诺登。在美国纽约,有人曾冒雨示威声援斯诺登。据英国路透社报道,美国一项民意调查显示,31%的受访美国人认为揭露华府监控行为的斯诺登是爱国者,不应被起诉。
美国至少有两名众议员和两名参议员对斯诺登表示支持。参议员保罗将斯诺登比作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而众议员刘易斯将其与印度的圣雄甘地作比较。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表示,虽然斯诺登的行为涉嫌违反美国法律,但美国国安局肆意收集公众信息的行为则违背了美国宪法,并说斯诺登事件须等待历史的评价。而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则公开为斯诺登辩护。他认为,斯诺登事件应该给美国政府带来启示。美国情报部门在获得监控美国人的理由时“极端自由化”,实际是在“滥用”权力。卡特也称自己同样感到“不安全”,担心自己也是网络监控的对象。
四、揭露美国的双重标准
美国在对待和处理别国的政治问题时,惯于使用双重标准。斯诺登事件的爆发,则是对这种伎俩的一次完好揭露。
有识之士认为,“棱镜”计划损害了美国人所拥有的言论自由和由此引伸出的通讯自由,美国打着“网络信息自由流动”的旗号干着肮脏的勾当。自由、民主、人权这些美好的字眼被美国政府赋予了特定的内涵,这就是美式话语流动的自由、美国政界商界大腕的民主、美国政府的霸权。
美国曾一向自诩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对别国指指点点,而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受害者”形象。然而,斯诺登事件表明,自嘘为互联网安全守护神和反击黑客急先锋以及世界人权的尊重者、保护者、领导者的美国不过是个伪君子。有专家认为,美国的行为对全球网络空间的发展是巨大的威胁。因为全球网络空间的平稳发展不允许整个网络空间成为任何单一国家彻底掌控的外交政策工具。如果把互联网搞成政治工具,势必会加剧互联网军事化的行为,最终受伤的是从互联网获取便利的普通民众。
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沃尔特说:“如果斯诺登是中国人或伊朗人,泄露了他们国家的机密,而在美国寻求政治庇护,美国政府想必不仅会让他避难,还会将其视为英雄。”对此,有评论指出,斯诺登事件让人看清美国的“双重标准”,即对别国大喊大叫,自己却暗地里大干损害他人的非法勾当。
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