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航事件看《华盛顿邮报》的政治倾向

从马航事件看《华盛顿邮报》的政治倾向

作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 张丁月 赵海琳  2014-06-18 17:42  新传播    【字号:  

       《华盛顿邮报》作为一家擅长专注于国内政治新闻报道的媒体,在面对马航失联这一突发事件时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敏感。从马来西亚政府的信息发布到亚洲乃至西方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华盛顿邮报》的侧重点始终很明确,即在基本最新信息得到及时报道的情况下,深度分析焦点这一事件背后所蕴藏的政治现象。

关键词马航失联《华盛顿邮报》 政治现象 人情味

 

 从38日马航失联到324日马来西亚总理宣布飞机“终结”于南印度洋,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MH370客机失联事件已经萦绕公众视野 17天。在这半个多月里,国际媒体每天都在密集追踪有关马航失联事件的最新消息,并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发布。本文通过对《华盛顿邮报》这一世界级主流媒体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进行简要介绍,反映其深度分析事件背后的政治现象。

 

一、           突发事件报道迅速,分析背后政治现象

 

 马来西亚航空公司 MH370航班 38日凌晨 0120由吉隆坡飞往北京的途中,在胡志明管制区同管制部门失去通讯联络,同时失去雷达信号。《华盛顿邮报》的速度快得令人吃惊。3 8日凌晨03:39,《华盛顿邮报》发出了一篇简短但却完整地包含了客机基本飞行信息、机上乘客数量及国籍、对身份不明的旅客的怀疑以及对事故发生原因的猜测这四个方面信息的报道。①

3 8日以后,《华盛顿邮报》每天都会提供相当详尽的有关马航失联客机的最新进展。马航及马来西亚当局的态度、搜救行动的进行情况、各种关于客机失踪原因的猜测、悲痛欲绝的家属们的情况……每天最新的事实都被印刷成散发着新鲜墨香的报纸,或是通过新闻网页出现在读者们的视线里。准确的事实是必不可少的,但很明显,《华盛顿邮报》对于新闻的定义不仅仅是纯粹报道一些新数据那么简单。

3 12日,《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客机失联事件:马来西亚当局自相矛盾的说法令人恼怒》(Contradictory statements from Malaysia over missing airliner perplex, infuriate) ②的报道,此报道总结了马来西亚方面在对许多重要信息上的不确定,甚至是频频改口的举动。在飞机失联的准确时间、持假身份上机的人数、未登机乘客的信息以及对持假身份上机嫌疑人的相貌描写这些信息上所犯的错误“只会让公众越来越困惑”。

3 14日,《华盛顿邮报》发表《马航 370客机:记者发出与马来西亚当局观点相矛盾的报道》(Malaysia Airlines Flight 370: Reporter notes conflictingreports from authorities) ③据该报道,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安迪·帕兹托报道“根据波音客机引擎上发送的信息,客机 370在失联后仍飞行数小时”。马来西亚官员一开始强烈否认此观点,但后来又承认了四分之三的报道是真实的。

3 17日,《在失联客机的搜救行动中产生的矛盾反映了各地区间的紧张态势》(Conflict over search for missing Malaysia Airlines plane reflects regional tensions) ④一文中报道了在失踪客机的搜寻行动中马来西亚政府所受到的来自越南、印度、中国等多方的质疑。

3 18日,《华盛顿邮报》转载美联社报道:《泰国在飞机失联 10天后给出相关雷达监测信息》(Thailand gives radar data 10 days after plane lost) ⑤同日下午 4 05分发布一篇由社会学家杰西卡所撰写的读者来稿:《在搜救失联客机行动中,我们能获得什么有关亚洲各国国家安全的启示?》(What the search for Flight MH370 tells us about national securityin Asia) ⑥其中提到“在搜救行动中,中国作为飞机上大多乘客所属的国家以及此次航班飞往的目的地,起了一定的带头作用。然而,美国主动派遣军舰从南海到印度洋扩大搜救,再一次证明了美国的海事统治地位……客机失踪事件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各国政府对自己国家领域的有限的控制能力。”这些话语一方面赞扬了美国在搜救中做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提及,其政治意味不言而喻。

25日上午825分,一篇发表在社论版,题为《马来西亚对于大型客机的回复暴露了执政问题》(Malaysias airliner response exposes a ruling malaise ⑦)的报道,同样体现了《华盛顿邮报》对政治报道的热衷。文章开头这样写道“如果你被周一有关马航终结在印度洋的公告弄糊涂了,别大惊小怪..两则通告都是含糊的,没有一则告知了人们坠毁的原因以及细节。”接下来又写道,“像这样前所未有的奇怪灾难,对于任何政府来说都是不好处理的,存在一些疑惑和不确定信息是在人们的预料范围之内的。但是由于马来西亚政府经过了半个世纪没有受到任何挑战以及不透明化的执政,使其在此事上面的处理能力暴露出了很大的弊端。马总理宣布声明的时候,其发言人告诉记者不可以有任何提问..”在一段关于马方各个党派斗争的描写后,文章这样结尾:“现在过早地提飞机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十分不成熟的,但是对于马方的领导人来说,从这几周以来他们摇摆不定的表现中吸取教训,从而使国家言论变得更加公开透明已迫在眉睫。”

从以上报道中,不难看出《华盛顿邮报》作为一家常专注于国内政治新闻报道的媒体,在面对突发性国际事件时的政治敏感度。从马来西亚发布的混乱情况分析到亚洲甚至是世界性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华盛顿邮报》的侧重点始终很明确,即在基本的最新信息得到及时报道的情况下,再深度分析这一系列事件背后所隐藏的政治问题与现象,从而体现其自身的倾向性。

 

二、           现在时还是过去时?细节凸显严谨

 

除去一系列政治意味浓厚的报道以外,《华盛顿邮报》在 3 18日发布的一篇名为《各个媒体如何运用动词时态来描述马航 370失联客机乘客》(What verb tense for the passengers of Malaysia Airlines Flight 370? ⑧)的报道与众不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报道中提到《华盛顿邮报》运用了一般现在时,用“is”“are”等动词:“在 239名机上乘客加机组人员中,大约三分之二是中国人”;相比之下其提到 BBC描述机上乘客时则运用了一般过去时,如“was”“were”等词:“在 227名乘客中,曾有 153名中国人”。还提到了CNN运用的也是一般现在时;而美联社则使用一般过去时。文中提到媒体们在追求关于此事的特大新闻时,显然没有对时态进行太多考虑。“我们现在仍希望运用现在时态来提及乘客和机组人员们,因为还没有足够证据表明他们已经消逝了。”同时在一篇更新稿里也另外补充说,“新闻编辑部跨平台编辑主任杰西路易斯提醒大家,即使无幸存者的可能性较大,我们也要在没有明确详尽的图片表明到底发生了什么之前尽量避免用过去时态。”

当然,不排除大多媒体都想寻找出值得报道的、与这个热门话题有关的任何信息来博取观众眼球,但无论如何,《华盛顿邮报》通过这篇文章,向读者传达出其作为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准确性以及社会责任感的追求,对机上人员生还的美好期冀。

 

三、飞机“终结”背后的人情味

 

3 24日,失踪客机被确定在印度洋“终结”,萦绕在人们心中 17天的谜团有望解开。

3 25日,我们来看看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马航在南印度洋“终结”后的第二天《华盛顿邮报》的表现。一篇发表时间为3 25日,上午 715分,题目为《一位爱人乘坐 370航班的美国老师——16天满怀希望的等待演变成悲伤的结局》(For American teacher whose partner was on Flight 370, 16 days of hope come to sad end⑨)的报道中写到,在得知飞机失联后,一位美国女老师,也是一名不幸的美国乘客的家属在脸谱网和推特上面寻找自己爱人的经过。报道写得十分详细,提到了他们相遇的经过以及家属几天来在网上的留言。看后让读者心中充满悲悯与哀悼,不得不说,当得知这个令所有人都感到惋惜的结果后,《华盛顿邮报》通过这篇报道充分体现了客观报道中的“人情味”在这一新闻报道中的价值所在。

 

 

注释

Malaysia Airlines flight vanishes. By Richard Johnson. Published on March 8, 2014, 3:39 a.m.

Contradictory statements from Malaysia over missing airliner perplex, infuriate. BY SIMONDENYERMarch 12 at 3:03 am

Malaysia Airlines Flight 370: Reporter notes conflicting reports from authorities. BY ERIKWEMPLEMarch 14 at 5:39 pm

Conflict over search for missing Malaysia Airlines plane reflects regional tensions. By William Wan and Simon Denyer, Published: March 17

Thailand gives radar data 10 days after plane lost. By Associated Press, Published: March 18

What the search for Flight MH370 tells us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in Asia. BY JESSICA TRISKODARDENMarch 18 at 4:05 pm

Malaysias airliner response exposes a ruling malaise. By Editorial Board, Tuesday, March 25, 8:25 AM

What verb tense for the passengers of Malaysia Airlines Flight 370?BY ERIK WEMPLE March 18 at 3:33 pm

  For American teacher whose partner was on Flight 370, 16 days of hope come to sad end. By William Wan, Tuesday, March 25, 7:15 AM

 

编辑:刘婷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