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内容的“四维”
论新闻内容的“四维”
——以报业为例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陈 寅 2014-12-24 17:08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第十二届中国传播学大会于2014年10月27日在北京召开,会上公布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评选的“第二届(2013年度)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遴选结果,最有创见、最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10篇学术论文和5篇业务论文当选。深圳报业集团社长、时任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陈寅撰写的论文《论新闻内容的“四维”——以报业为例》从全国8600多篇参选论文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业务论文奖。
评委会认为:“该文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论点鲜明,举证有力,突破了业务论文单纯经验总结和材料堆砌的局限,透示出一个大报决策者对报业发展的深虑。” 这里予以转发,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新闻内容 维度把握
从社会大势的维度把握方向,解决的是“向何处走”的问题;从业态发展的维度把握优势,解决的是“靠什么走”的问题;从任务定位的维度把握特色,解决的是“走哪条路”的问题;从专业分工的维度把握流程,解决的是“如何走”的问题。
曾被默多克和乔布斯寄予厚望的电子报《The Daily》存活仅22个月,于2012年12月15日关闭。不少分析者认为,该报首要失误在内容策略,独创性不足、大杂烩、与免费内容无区别等问题突出。①
内容生产何以成了一个日益严峻的新问题?最明显的原因,就在于大量新媒体自己不生产内容,却赢得了受众,令报纸之类的内容生产者节节败退。中国尤其如此。于是,国内新闻界出现了一种倾向,认为做内容出力不讨好,没前途,不如把重点放在做房地产、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非内容产业上去。
面对转型之困,媒体需要重新认识新闻内容的价值与地位,寻找内容生产新策略。
一、内容始终是新闻媒体的核心
(一)“为王”论的不足
内容始终是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实现一切功能的根本。
“内容为王”、“渠道为王”,还有“技术为王”之论,均有唯一、唯我独尊的意思,过于绝对化,有贬低其他元素之价值的倾向,当然会引起争议。说哪一个“为王”,恐怕都不全面。 更全面准确的认识应该是,在新闻传播的全过程中,内容、渠道和技术各自有其重要价值,均不可或缺、不可忽视。其中,内容是第一位的,是传播的核心,渠道和技术是第二位的,是为内容服务的,是内容传播的必要条件,对内容价值的最大化具有决定意义。
(二)内容的稀缺性
的确,目前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但真正过剩乃至泛滥的,是那些平庸的大路货信息,而那些新颖独到、众所渴求的高附加值内容,非常稀缺,尤其在传媒业尚待改革转型的今天,受众对于后者长期处于饥渴状态。媒体归根结底要靠有实力的作品,要靠创造新闻蓝海中的精品力作,而不是靠海量的一般作品。不管何种媒体,如果有好内容,受众就不会拒绝,就会有巨大发展空间。
(三)数字化的暂时性 针对美国报业不惜成本掀起数字融合热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08年发布报告《改变中的新闻编辑部》,指出:“美国报纸得到的是数字时代网络观念和技能的更新,以及肤浅内容的多元化展示,失去的是精致内容的生产能力。”②中国报业目前是否也在重走美国同行的老路?内容日益同质化,正是生产能力下降的体现。
有人在分析电子商务与传统卖场的未来时说,电子商务正在消失,不是指电商将死亡,而是将成为企业必备功能,电子商务已经不是核心;竞争将回归本质,即品牌、质量、服务、供应链。③同样道理,对于传统新闻媒体,数字化只是为了搭建一个新的技术平台,将成为媒体必备功能,不久将不再是核心;当这一任务完成后,最终必然还要把精力和重心放到内容生产和传播力建设上去,内容的决定性价值将进一步得到显现。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内容呢?笔者认为,至少需从以下四个维度来进行思考与把握。
二、从社会大势的维度把握方向
从社会大势的维度把握方向,决定一份媒体的高度、视野和品位,最终决定一份媒体的命运。 美国的老字号媒体《新闻周刊》2012年底关闭印刷版,只发行电子版,改名《全球新闻周刊》(Newsweek Global)。该刊编辑方向出了问题,采用有争议的主题做封面,如有一期,女模特仰脸张着红艳欲滴的嘴唇迎向一根芦笋,“一份严肃的杂志靠求诸人类本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厌倦和反感,才真正加速了它的消亡。④
(一)着眼最广大老百姓的利益
大势,亦可谓大局。毛泽东提出的“政治家办报”,其要义之一就是要从大势、从大局出发办报。孙中山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所强调的正是一种大局意识,尤适用于办报。
何谓大局?穆青曾说:“大局就是当时那个时代最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必须知道老百姓的利益在什么地方,他们最渴望的点儿在什么地方,他们的呼声在什么地方。只有这样,你的文章才会像拳头一样敲在时代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上,才能够震撼人心,产生强大的影响力。”⑤
中国30多年来,是怎样一个大势?是改革开放。为中国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是深圳的根本使命,也是深圳特区报的根本使命。深圳特区报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报”和“改革开放的窗口”,不仅是因为1992年率先刊发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冒着风险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报道邓小平南方谈话,更是因为它自创刊30多年来,始终从改革开放这一大势出发,从报道“打破铁交椅”到“公推直选”,从批驳“特区租界论”到“特区特权论”,从“猴年新春八评”到“龙年新春八评”,始终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二)认清当前社会大势
中国当前的社会大势是什么呢?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会不会出现新变化?大家正热切地期盼着、观察着、呼吁着。
改革开放的大方向不会变,但有没有可能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出现新变化呢?十八大闭幕后的一个月之内,舆论热点不断,其中不少被解读为十八大后的新气象。
1.人民地位是否更重了?
2012年11月15日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19次提到“人民”,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2.工作作风是否更实了?
央视2012年11月29日在《新闻1+1》节目中,用四个“平”字来概括新常委会15天的工作,即平常的声调、平实的语言、平实的作风、不同平常。依据包括习近平就职讲话平实,不用政治术语;李克强、王岐山开会打断念稿,鼓励自由发言,打破砂锅问到底,积极互动,会风为之一新。
3.改革步伐是否加快了?
李克强2012年11月21日强调,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不改革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要更加注重权利、机会、规则公平,调整利益格局。这一讲话释放出深化改革的强烈信号。5天之后,广东率先出台行政审批改革先行先试全面落实时间表。
4.反腐力度是否加大了?
关于反腐,习近平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物必先腐,而后虫生”。1个月之内,官员腐败案密集曝光,接连被查。重庆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在5年前的不雅视频被曝光后,仅60多个小时就被免职调查;贵州毕节5童闷死垃圾箱,8名官员被处理;广东省在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6天之内,公布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吕英明等4名副厅级高官落马。
5.是否更讲依法行事了?
2012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发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若干思考》,提出“民主”、“自由”、“平等”等理念从来就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而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被称为“中国法制试金石”的李庄案,最近出现新转机。2012年11月15日,李庄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控告重庆市公安局李庄案、龚刚模案专案组所有警员涉嫌徇私枉法,11月2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就此约见李庄等。
6.舆论监督尺度是否更宽了?
央视2012年11月24日连续报道重庆大学生村官任建宇被劳教、广西农妇跪访总理被拘留、河南强制平坟等3件敏感事件;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官方媒体打破往日惯例,不忌讳官员桃色丑闻,多天刊发评论,大谈重庆雷政富的不雅视频事件。缘于网络曝光的官员腐败案大量增加,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空前彰显。
以上现象,发生在一个月之内,时间很短,但端倪已现,很可能发展为大势,我们拭目以待。新闻媒体必须对这些苗头保持高度敏感性,并对趋势有所预判,从而使自己的内容与大势相符。
(三)以人民为报道中心
具体到对新闻工作的要求,十八大之后,在大势上有无新变化?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2012年11月27日在出席中国曲艺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说唱。放在新闻工作上是一样的,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读者为本的报道原则。这与2008年6月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是一脉相承的,即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为中心也是党的十八大的精神之一,是习近平在就职讲话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报纸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读者为本。这意味着:
要真正从读者需求出发,报道读者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和观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读者的根本利益。
要坚持读者主体地位。尊重读者的参与精神,积极与读者交流互动,在交流互动中发现线索,解决问题,赢得人心。
要始终以人为报道的核心。报道中既要见物更要见人,既要让事实说话、典型说话、数字说话,更要“让人说话”;要少说不说“官话”,多说“人话”。
要坚持“三贴近”,深入“走转改”。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
要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为保证读者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服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深圳特区报提出要“服务兴报”。
要增强人文关怀。一份报纸有没有持久的吸引力、感染力,归根结底,取决于它的人文内涵,文化品位,取决于它是否有昂扬的人文精神。
三、从业态发展的维度把握优势
媒体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媒体颠覆了传统的传播形态,建构起全新的产业格局。在内容生产上,传统媒体必须更加精准地认识自我,抓住优势,集中精力,充分强化;舍弃劣势,放下包袱,果断转型。
(一)报业环境与形势
我们以报纸为例,先来看看传统的媒体生存环境发生了怎样的根本性变化。
首先是技术环境,新媒体分流了越来越多的报纸读者和广告客户。其次是经济环境,我国经济当前正处于转型期,结构调整期,全球经济持续衰退,复苏前景黯淡。第三是社会环境,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方面矛盾多发,另一方面“80后”乃至“90后”取代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群,成为社会主体,传统的大众营销、大众传播对他们影响甚微。在此环境之下,报业形势不容乐观。国际报业方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报业危机,现在是否见底,尚难判断。中国报业方面,报纸成为所有传统媒体中唯一广告收入下降的媒体。
(二)发挥报业内容优势
报纸之要,在于让优秀的内容增加优势、强化力量、彰显风华,在于挽臂芸芸众生于信息之洋、网络之海,让匆匆行者把最宝贵的时间用在最有价值的内容上。
发挥报纸的内容优势,须在三方面多下功夫:
1.观点
在所有媒体中,报纸一直是重要观点最主要的提供者。历史上,《人民日报》等报刊的一些评论,曾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前的网络时代,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观点生产既空前繁荣,又空前芜杂,大众对清脆嘹亮、拨云见日的理智之音空前渴望。而此正是报纸的传统优势。
报纸首先要运用好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员文章、重要署名评论和文章、理论专栏专版等传统的观点生产手段。其次,要办好评论版。党报办评论版不能只满足于评说党委政府的政务活动,而应同时关切与回应各类重大社会热点。党报评论版既要传播各界的高端声音,成为本地最权威的意见平台,也要与大众形成互动,吸纳各方不同观点,成为最具包容性、开放性的言说场所;既要有黄钟大吕,也要有温言婉语。再次,要做好观点新闻报道。主要是做好对会场新观点的捕捉,对专家学者的专访,对社会新思潮的报道等。
2.核实
与观点生产相似,网上报道也空前繁荣与芜杂,虚假新闻连绵不绝。正如有人所言,自媒体的敌人就是它自己:它在完全否定信息控制的意义的同时,也就必然导致流言传播成为交流时的信息常态,而它却没有能力有组织地核实信息,及时地进行自我净化。⑥让受众自己在海量信息中准确判断真伪,或让受众自己去调查核实,几无可能。
在包括网络和传统媒体等各种媒介在内的整个信息传播体系中,到目前为止,只有作为专业主义者的传统新闻媒体,能够作为真相的捍卫者而存在。尽管有网民自发组织的“辟谣联盟”等一类自我净化微博,也有网民自己个人开展核实工作,还有当事方或公权部门在网上自主澄清,但这些均不能代替传统媒体的核实功能,因为传统媒体具有专业组织和规模成本优势,最为重要的是传统媒体处于中立的第三方位置上,具有必然的、长期积累的、受到法规和大众监督的公信力、权威性和社会责任,它的核实可信度不是个人或个别部门所能比拟的。所以,去伪存真、避虚就实应成为权威媒体的强大武器和责任所在。
可以说,自媒体的兴盛,让报纸的核实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当人们对网络上的信息有所怀疑时,最希望看到、最先想到的,就是去看报纸上有没有核实,有没有对真相的权威披露。目前不少报纸开辟了核实类专栏或专版,如《中国青年报》开设《今日求证》栏目,《人民日报》推出《求证》专栏,广受好评。《深圳特区报》开辟了《究竟》栏目,刊发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网上、微博披露的热议话题及人物等的深度调查,以正视听。
3.深度
普遍的看法是,深度报道是平面媒体的独特优势。网络所提供的、所适合的主要是浅阅读,是信息快餐的消费,要及时满足人们的深阅读需求,提供高质量的、获取最便捷的信息大餐,非报纸莫属。《深圳特区报》2012年3月19日起开辟专门的深度报道版,命名为“铁版”,名字响亮,也是对该版必须求得“铁的事实”的一种自我要求和自觉期许。
(三)增强宣传自觉和报道自信
正因为报纸有以上内容优势,而且,不仅限于此,报纸还因为“白纸黑字”,长期以来形成了更加严肃严谨的传播形象,因为“按日出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检验与锤炼,形成了更加权威深刻的传播形象,报纸应该树立高度的宣传自觉和报道自信。
这种自觉和自信应具体体现在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引导舆论、报道客观公正、敢于揭露问题等方面,也包括对新媒体的积极介入和大胆运用。
报纸要实现宣传自觉和报道自信,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加大投入。这已成为业界共识。2012年12月1日,《广州日报》创刊60周年,投资17.6亿元的广州日报报业文化中心奠基,震动业界。参加该报创刊60周年研讨会的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俞文明副社长说,无论是办企业还是报业,没有好的投入,就没有更大的发展。⑦
西方媒体已发展了300多年,中国媒体真正从民国起步,不过10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中间又因波折连绵,直至改革开放后才真正走上发展正轨,仅30多年。因而我们的新闻媒体产业整体上仍是小打小闹,在国际问题上,中国媒体非常弱势,所以各级党委政府均应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的扶持和投入。
四、从任务定位的维度把握特色
“失去特色是最糟糕的。”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申请破产后,新闻业界有此评论。
特色源于特殊的任务。媒体的成功,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滕森所言,“不是因为瞄准了某个产品和某个细分人群,而是围绕着解决人们的一项任务来开展业务”。⑧概言之,每一家新闻媒体,都以传播新闻为主要任务,都围绕着解决人们消费信息这一任务来开展业务,这是共性。但具体来看,不同人群消费信息的目的不同,因而,各家新闻媒体传播新闻的对象、重点、内容、形式等也就可能不同,这是个性,是每一家新闻媒体任务的特殊性使其产生了特色。
特色是创新的产物。没有了创新,只剩下重复、模仿已有的东西,特色自然就消失了。当然,若此种重复,与被重复对象不发生竞争,且同样的重复未达到市场饱和的程度,对于受众仍是新鲜的,那么,重复也是一种特色。但是,在网络化、全球化,竞争总是白热化的条件下,靠重复来创造并保持一种特色,已越来越艰难并不可持续。
新闻内容的特色,根本上要从三个层次,由大范畴到小范畴、大定位到小定位来具体创造。
(一)在新的媒体格局中,根本任务是什么?
报纸等传统媒体不是“自媒体”,而是机构媒体,是媒体组织,二者的任务是截然不同的。“自媒体”的任务既可以是自娱自乐,也可以是服务小众,乃至服务大众,但报纸的任务只能是服务大众,而不能是其他。
就内容生产而言,服务大众包括了三个主要内涵:为最广泛的大众服务;为大众最普遍、最具共性的信息需求服务;为大众最根本的利益服务。概而言之,服务大众的媒体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承担起高度的社会信息责任。这是大众媒体产生的源头和存在的理由,也是其区别于“自媒体”的本质。
服务大众是所有大众媒体共同的任务,明确了这一任务,大众媒体才可能在新的媒体格局中真正廓清自己的价值,不把自己混同于“自媒体”而整天盯着小众、长尾等本不属于自己的领域,从而更加自觉地、更加专注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大众媒体,相对于“自媒体”,特色在于服务大众,但是,不同的大众媒体之间,又如何区分特色呢?这就要缩小分析视野。
(二)在特定区域内,处于什么地位?
每一家新闻媒体,都处于一定的传播区域之内,从全球、一国、一市、一县到一社区等各有不同,相对于其他区域、或同一区域内的其他媒体,地位不同,内容特色相异。这种地位,一方面,指媒体所在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地位,这规定了媒体内容生产的外在环境特征;另一方面,指媒体自身在媒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单元中的地位,这规定了媒体内容的内在属性特征。可以说,地位是一种广义上的“地利”。提升内容特色,首先要充分利用地位优势,借力增力,事半功倍。
(三)在特定市场内,最擅长做什么?
媒体的特色建基于媒体的特长之上,而特长则取决于资源、偏好和品牌。
资源可分为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两方面,对于媒体这种以信息加工与传播为任务的机构,当然主要以社会要素为资源,而社会要素又可分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前者如人才、关系、文化等,后者如资本、设备、技术等。
偏好主要指内容生产者的兴趣、爱好。有可能表现为个人的偏好,如一家媒体的气质,往往是其总编辑气质的体现;一家媒体的名编辑、名记者有怎样的个性,这家媒体的报道就有怎样的个性。也有可能表现为集体的偏好,如一家媒体有怎样的企业文化,这家媒体就相应地体现出怎样的文化特点。
五、从专业分工的维度把握流程
媒体内容的生产,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加速发展,一个是公众化,一个是分众化。这导致旧有的新闻内容生产分工发生大幅调整,为与之相适应,生产流程必须再造。
公众化,就是通过网络,人人既是内容接受者,又是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社交媒体、微博等成了规模最大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平台。
分众化,则指通过细分内容服务对象,细分内容生产类别,为各个对象分别提供个性化乃至“量身定做”的内容,从而减少内容传播成本,提高内容传播效益。这是社会生产分工日益细化的必然结果,是劳动分工规律在网络时代的具体体现。
公众化与分众化,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体两面。公众化是内容生产宏观层面的特征,分众化则是微观层面的特征;公众化是一种整体生产状态,分众化是一种具体生产方式;公众化是分众化的总体结果,分众化是公众化的内在构成。
那些公众能够生产的大众性内容,不再需要报纸等媒体机构生产了,而那些分众化传播的小众内容,已非大众媒体的职责所在,也不需要报纸等生产了。报纸等需要生产具有更高新闻专业水准、公众无法自己生产的大众新闻内容。
(一)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是内容生产流程运作的基本原则。新闻专业主义除强调前文所述的以服务大众为中心目标外,在具体操作上要坚持两个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性,二是独立性。 运用专业的采访技术,选择专业的采访对象,报道的内容既让普通大众看得懂、喜欢看,又让相关专业人士觉得达到了较高专业水准,读了同样获益匪浅。这也应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培养新型媒体人及其能力
人才是再造内容生产流程的根本支撑。
1.全媒体型媒体人。有人认为全能记者超越了记者的体能、技能极限,即使样样通也不可能样样精。但“一专多能”还是可以实现的,实践证明,“一专多能”有利于在全方位的新闻竞争中取胜。
2.思考型媒体人。前面已讲过,报纸的内容优势在于观点、核实和深度,此类报道均需要进行大量的反复思考,才可能从庞杂的材料中提炼出独家观点,才可能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发现相关信息之不实,才可能不为表象所迷惑,抽丝剥茧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思考型媒体人对于报纸不可或缺,对于电视、广播等媒体同样重要,央视、凤凰卫视、深圳卫视等在新闻节目中大量运用评论员,产生了不少名牌栏目和评论员,成为其吸引眼球的重要砝码。
3.调查型媒体人。调查性报道一直以来是媒体尤其是报纸的重头戏,是衡量一份报纸专业水准高低和是否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标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专设有调查报道奖,曾涌现了“水门事件”报道等杰作。尽管在报业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国的调查性报道有所衰弱,在中国,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央视的《焦点访谈》、《南方周末》等名牌调查性报道栏目或媒体也不如当初了,但这都是暂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需要做调查性报道的问题比以前更多更复杂,中国媒体所承担的责任会越来越重,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媒体环境的发展,调查性报道将大有用武之地,调查型媒体人将成为各大媒体最重要的人才。
4.专业型媒体人。尽管大众媒体的服务对象是普罗大众,而非专业人士,但这并不能降低它在所涉领域所应达到的专业水准。它报道国际新闻,就要达到国际问题专家的水准,报道体育新闻,就要达到体育问题专家的水准,与专业载体不同的,只是大众媒体呈现内容的方式通俗易懂,能够为大众所接受,但在专业程度上则不能有区别。因此每个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应努力成为自己所负责领域的专家。深圳特区报有一位跑电影新闻的记者,出版了多部电影方面的著作,在国内电影界享有很高知名度,常能独家采访到名演员、名导演。
5.现场型媒体人。抢突发新闻,是当前媒体竞争的重中之重,日益白热化。现场型媒体人,就是要善于发现突发现场、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现场机遇、善于捕捉现场的蛛丝马迹、善于突破现场采访障碍、善于抢占现场有利位置等,他们要不惧风险,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机智灵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在现场发出新闻报道。
6.复合型媒体人。这主要指那些既能搞好新闻采编工作,又能搞好经营、发行工作的多能型人才。中国的媒体界,尤缺复合型人才。中国媒体未来要发展壮大,必须培养一大批采编与经营都很精通的复合型人才。
与新型媒体人才相对应,新闻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培养六种能力:
1.思辨力:包括质疑能力、对比鉴别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2.行动力:指要勤跑、能跑、会跑,我们常说“脚板底下出新闻”、“新闻是跑出来的”,强调的就是行动力。
3.表达力:主要包括书面表达能力,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夫;口头表达能力,要有良好的口才;还要有外语能力,在全球化的时代,很多场合需要采访外宾,没有外语能力,就会失去很多采访机会。
4.沟通力:一方面指信息沟通,与通讯员、采访对象、线人能够进行准确融洽的信息交流,搭建一个触角灵敏的信息沟通网络;另一方面指关系沟通,要多交朋友,建立广泛的人脉,成为社会活动家。
5.策划力:这不仅包括重大新闻报道内容的策划,即报道主题、结构、要素、形式、人员、节奏等的安排与落实,而且包括重大活动的策划,即有时记者不仅是旁观者,而且是事件的参与者,通过报道,推动事件发生发展。
6.学习力:持续学习,终生学习,是现代社会每个人所必备的能力。从事新闻工作,每日都要面对各种新现象、新问题、新知识,没有突出的学习力就无法及时做出反应,也就不可能做好报道。
(三)再造内容生产流程
全媒体采编中心,是一种合的思路,也有人主张走分的道路,新媒体部分另起炉灶,虽与传统媒体共享资源,但独立运作。无论合与分,贯彻其中的核心理念是一致,只是具体实现形式不同。核心理念主要有三:
1.融合传播。这主要是指在载体上,利用多媒体或全媒体进行传播,除报纸这一纸质载体外,同时在各种电子渠道和载体中传播;在形式上,采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多元传播。
2.整合传播。新环境要求报纸变单向线性传播为多维整合传播,即对信息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系统化的传播。它是比融合传播涵盖更广泛的一个理念。它力求更全面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立体面貌。它脱离了单一、线性、平面的传播模式,把事物不同节点、层次、特性的信息有机地融为一体。
3.多次传播。利用新技术手段,报社也可以实现新闻资源的滚动持续开发,做到一种资源多次传播,多次销售。比如在新闻一发生,首先以最简洁的短讯形式,抢在第一时间,在多个官方数字平台如网站、微博、手机报、电子屏、电台等发布即时滚动报道;随后,依据所获信息的增加和新闻的进展,持续补充新内容,延伸受众注意力的停留时间;其间,再视情况进行阶段总结报道,乃至加入分析与反响,并与读者形成互动;到了晚上,全面梳理一下当天的新闻内容,为第二天的报纸撰写更全面深入的报道与分析,并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和图片、表格等辅助信息。
结 语
上述“四维”,相辅相成,融于一体。从社会大势的维度把握方向,解决的是“向何处走”的问题;从业态发展的维度把握优势,解决的是“靠什么走”的问题;从任务定位的维度把握特色,解决的是“走哪条路”的问题;从专业分工的维度把握流程,解决的是“如何走”的问题。这四个维度,构成了新闻内容生产完整、闭合的框架,这四个要点,构成了新闻内容生产立体、稳定的系统。
(该论文首发于2013年3月《青年记者》(上),《深圳大学学报》(季刊)2013年第二期全文刊发, 2013年第15期《新华文摘》收入《论点摘编》)
注释:
①丁小希:《默多克旗下首份iPad电子报倒闭》,《人民日报》,2012年12月7日22版
②余婷 林娜:《美国报业全媒体的现实困境》,《中国记者》,2012年第2期
③丁辰灵:《电商PK传统卖场分析》,新浪微博,2012年12月14日
④周乃蓤:《NEWSWEEK自我毁灭》,财新网博客,2012年12月14日,http://zhounailing.blog.caixin.com
⑤丁柏铨:《论新闻大家穆青的胆与识》,《新闻记者》,2011年第7期
⑥柴菊 周丽锦:《新闻的“重新定位”》,《博览群书》,2012年第5期
⑦《新机遇新思路——2012中国报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昨在广州举行》,《广州日报》,2012年12月2日A4版
⑧黄锫坚:《传统媒体如何突破商业窘境》,《华尔街日报(中文版)》,2012年12月12日,http://cn.wsj.com/gb/20121212/HPJ081528.asp
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