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加减法

摄影加减法

作者:深圳特区报社摄影部副主任 李伟文  2014-12-25 14:50  新传播    【字号:  

        摄影是道算术题。一个是数字,一个是影像,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样东西,通过逻辑思维串在一起,却有很多内涵可以挖掘。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媒体融合

 

一 、 摄影的“减法”

 

绘画与摄影是对兄弟,干的都是影像的活,同样是干活方式方法却不同。绘画是在白纸上加,加什么?加画家脑海里的影像,加画家脑海里的思想。白纸上加满了,一幅绘画作品宣告完成,加得美加得妙加得新,就是一幅好绘画。摄影则是在底片(或CCD)上减,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摄影创作只取其一隅,摄其一面,影其一像,快门定格的一瞬,大千世界里万千影像大都被舍弃,只剩下方寸间摄影师感兴趣的画面。相机聚焦于感兴趣的影像,舍去无关的景物,这便是摄影的“减法”,减的过程就是摄影师思维的过程,减得多减得美减得妙,就是一幅好摄影。懂得减不重要,重要的是懂得减什么和怎样减。人的一双眼睛是全景镜头,视场接近180°,标准镜头的视场45°-55°,运用镜头拍摄时,镜头视场就舍去了三分之二的景物,舍去什么保留什么体现了摄影师的功力。

 

二、“减”的思维方法

 

道家强调从事物的对应面思考,减少的对应面是保留,摄影师只要思考应该保留什么影像,通过快门把想要的影像保留,摄影的减法就完成了。因此减的问题其实就是保留的问题,把打动自己的影像保留下来,其余的统统减去。减去不想留的影像,减去干扰主体的影像,减去画蛇添足的影像。减得越多留得越少,主体越突出,主题越鲜明,作品越感人,效果越强烈。汶川大地震时,笔者发现一名罹难学生手中紧紧握着笔,拍了一系列照片,从图一到图三,画面上呈现的元素越来越少,可是图片传达的信息越来越清晰,图片产生的效果越来越强烈。当时看到这个场景的有10多名摄影记者,但最后把画面简化成只剩一只手和一支笔的,只有笔者和中国青年报的一名记者。由此引出下一个问题,怎样减得好减得妙?从万千影像中提炼出最感人、内涵最丰富的主题元素,把其他无关的影像元素减去,影像元素越少则传递的信息就越集中,艺术感染力就越强,这是摄影的美学法则。同样的场景,不同的摄影师提炼出不同的影像元素,孰优孰劣取决于摄影者的敏锐度。摄影的慧眼既来自平时的积累,更来自创作时的灵感。平时观察影像、观察别人的作品,在脑海中积累影像触觉,形成影像感与镜头感。但创作的时候,却要反其道而行,要把思想清空,不去设想画面,不去设想情景,脑子空空剩下一双眼,用心灵去感受,用心灵去捕捉,在清空的状态下灵感才能跳跃,灵光一闪的创新才会迸发。一个事例可以对此佐证,教育界现在争论最多的是该不该教中小学生很多课本知识,德国的做法是中小学阶段禁止教很多知识,让脑子留点空,则灵感泉涌,因此德国人获诺贝尔奖的人口比例最高。用心感受打动自己的景物,通过镜头把感受浓缩成画面语言,摄影的减法就完成了。

 

三、“减”的技巧

 

一些摄影技巧可以在减法中加以利用。一是景深控制。运用大光圈与近距离拍摄,可以使景深缩小,有效地把背景虚化,使主体元素更为突出。《一网之隔》就是一幅巧妙利用景深实现减法的佳作。这幅作品反映人类残杀野生动物,画面里只有3个元素,一张人类制造的绳网、一张蜘蛛网和一只死去的鸟,其他景物通过景深控制全部虚化隐去。深刻反映了主题:绳网杀死了小鸟,蜘蛛在死去的小鸟与绳网间结网捕食,如果行为失范,人与动物的距离只有一网之隔。二是快门控制。通过慢快门使主体与背景分离,背景虚化主体清晰,可以剔除多余的影像元素。追随拍摄和后帘闪光都可以达到上述效果。三是镜头控制。有效地运用镜头也可以轻松地突出主体并舍去无关的影像元素。使用长镜头是有效而简单的办法,长镜头相当于望远镜,拍摄的就是局部的影像,长镜头的景深小,也利于虚化背景。短镜头运用的难度相对要大,短镜头景深大,视场宽,进入镜头的影像元素很多。怎么办?可以靠近拍摄,靠得越近,空间透视效果越强,主体越大越突出,背景则由于透视原理变得越小越不显著。

 

四、摄影的“加法”

 

摄影的减法是由景物生成思维镜像的过程,摄影的加法则是把思维镜像附加到图片影像的过程。前者把眼中所见的景物提炼出思想,是情景作文,后者把摄影师的思想物化为图片作品,是命题作文。在摄影术出现以前的阶段,绘画侧重于写真、侧重于形似。在这个阶段,画得越逼真,水平越高。摄影术出现后,再高明的画家也比不上摄影师逼真,画家们转向内心,把内心的思想、把内心的景象画在画布上。从对外部的描摹转向对内在的表达,画家完成了由记录者向创想者的跨越。景物是画家画笔下的“文字”,用于“书写”故事,用于“表达”思想。景物是画家“写作”的工具,当然也是摄影家“写作”的工具,不同的是画家用画笔“写作”,摄影家用相机“写作”。前文说绘画是加法,从“写作”的语境层面而言,摄影也是加法。加什么呢?加影像,加思想。相同的影像重复叠加,可以营造震撼的视觉效果。深圳特区报社原摄影部主任江式高老师拍摄的《死不瞑目》是加法的典型运用。充满画面的全是被斩首的猴子,排列整齐的猴头形成强烈的影像叠加效果,撼人心魄,试想如果画面只有一二只猴头,震撼力将大打折扣。对于一些抽象的主题,摄影如何用影像语言加以表达?创作的时候需要把富有寓意的视觉元素添加进画面。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作品展上,记者看到一个装置艺术《生命》,倒下的塑料模特身上长了青草,和幻化成花蕾的人像,寓意生命的顽强与重生。拍摄时,笔者把作者喊来,让他站在作品前,绑着的裤腿、2支拐杖和1条腿增加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作品隽永耐人寻味。郑东升的《牵手》也是加法的典型,深圳女多男少,女青年的婚恋是个社会问题,在一组反映深圳人情感生活的作品中,《牵手》是点睛之作,无以牵手唯有雕塑的手,一只雕塑的铜手加了一只有血有肉的人手,这一“加”,加出了韵味加出了内涵。

 

编辑:刘婷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