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大义

微言大义

作者:辜晓进  2015-07-24 15:16  新传播    【字号:  

    在新浪微博里,活跃着一批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的加V认证博主,他们反应敏捷,紧跟潮流,多为该领域的勤奋思考者和积极践行者。其微博信息含量丰富,每每披露最新动向,闪现智慧火花,从而成为很多同道的关注对象。
    “大V微言”专栏邀请深圳报业集团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辜晓进先生主持,筛选辑纳部分微博与大家分享。

@微博自媒体(2015年6月12日)

今天是微博自媒体一周年生日!这一年,微博自媒体共生产6500万篇长微博,其中签约自媒体贡献10万篇;这一年,微博自媒体通过打赏收获4500万收益,其中签约自媒体收益近900万;这一年,100位付费阅读作者坚持贡献优质内容,全年收益650万。感谢每一个微博自媒体的陪伴与贡献,让我们一起走下去。

 

@陈昌凤 (2015年6月7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参加高考曝光跨省团伙——卧底前后8个月,报道令人触目惊心!报道手法受到一些质疑。可不是非正常手段,又如何能挖出这样的新闻呢?

 

@人民网 (2015年6月7日)

【专家呼吁抵制“你妹、蛋疼”等粗鄙网络用语】很多网词是经过巧妙伪装的粗话、脏话。比如“你妹”这个词,朋友间用大多是开玩笑、无恶意,但攻击性依然存在。“蛋疼”等网词粗俗轻佻,破坏了汉语的严谨与含蓄。也有人认为新词不断诞生保持了语言的鲜活性。(中青报)

 

@密苏里孙志刚 (2015年6月7日,密苏里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如果说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是用视频/视觉的手段讲述数据里的故事的话,那么,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数据音频化data audioization的重要性和有用性:将声音作为主要媒介来讲述数据中的故事。比如,在讲述气候的变迁和变化时,用作曲家编制的音乐来告诉我们气候或气温(数据)里的变化。

 

@媒介守望者 (2015年6月5日)

【数据新闻的“坑”和“填坑”】数据可视化报道在互联网成为常态,纸媒也日益增多。数据可视化报道为何盛行?因为资讯的数字化使信息收集更容易,软件不断升级,制图手段丰富,不是昔日简单粗糙的图表形式;政务公开使深度的数据信息挖掘更加容易。数据新闻比传统文字报道更新颖、更稀缺,更吸引读者眼球。

 

@数据化管理 (2015年5月15日)

大数据都忽悠了这么多年了,很多人谈大数据还是那几个老掉牙的案例:啤酒与尿布湿,塔吉特预测少女怀孕,google成功预测流感,微软大数据成功预测奥斯卡21项大奖,大数据拍《纸牌屋》,大数据助力奥巴马连任。能换一换吗?

 

@宪阁微观 (2015年5月14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赵鼎新:美国媒体对于小的暴力事件一般不会报道,有新闻价值的大事件才会报道,而新闻语言一般也是就事论事,很少去挖掘其社会原因,而中国的新闻话语及公共舆论,一般都带有非常强烈的价值判断,一般都会深挖甚至是推测暴力事件的社会根源与制度原因。

 

@吴飞微议(2015年5月14日,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对新京报记者称,“新闻搭车”,即当公众把注意力集中到枪击案主体新闻事件时,与此地域相关的、以往难以被关注的问题集中爆发出现在公众视野,举报人会趁社会注意力和各方面力量聚集的时刻寻求解决自身问题。

 

@求是 (2015年5月13日)

【律师不该热衷舆论“死磕”】个别律师不精研如何在法庭上为权利申辩,却热衷在舆论场上搬弄是非,是当下中国不成熟的律师行业里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阴影。以舆论炒作的方式追求法治,无异于播下“跳蚤”却奢望“龙种”。法治走向成熟完善是大势所趋,律师的主场应当回到法庭中来。

 

@中传王四新 (2015年5月13日,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虽然记者都摆脱不了或轻或重的职业敲诈勒索者的形象归类,但长期与权力的密切关系,导致许多记者分不清自己的职业要求、功能定位和喉舌导向及权力寻租之间的关系,常常把后一种要求当作价值诉求。这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之一。

 

@范东升 (2015年5月11日,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代院长)

纽约时报为了加速数字优先战略,从上周一开始,大幅改变一般日报的编辑流程,不再强调“截稿时间”,不再实行下午编前会主要讨论第二天头版内容的做法,而是改在上午9:30和下午 4:30开两次编辑部会议,讨论网站和其他数字产品内容。此外在下午3:30另外单独开一次会,商定第二天头版内容。

 

@白净在汕大 (2015年5月9日,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收到学生发来的信息:“老师,地方媒体完全颠覆我的伦理观。我们邀请一些媒体参加活动,为记者准备了一点车马费。有些记者当场拆包数钱,一点不掩饰。有些没被邀请的媒体记者也过来了,还质问我们为什么不为他们准备红包,有一家著名杂志的记者没拿到红包就当场发飙,拍照扬言要……”

 

@新闻传播学研 (2015年5月6日)

【传统媒体新闻生产与青年群体新闻消费的结构性冲突】新旧两类媒体场域之间的界限越明显,各自媒体场域中的受众的思维方式差异性亦会越大,受众对新闻信息接受的认知、判断与习惯亦会不同,最终导致两类媒体场域的受众对彼此媒体场域生产的新闻信息不认同。

 

@传媒老王 (2015年5月6日)

【《纽约时报》数字订户将破百万大关,意义何在?】 《纽约时报》电子版目前随时有可能在这个夏天突破100万的付费订阅大关。从数字上看,这对于一份报纸的经营来说,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可事实真是如此么?

 

@联合国 (2015年5月3日,联合国官方微博)

【世界新闻自由日】一个自由的新闻媒体可以为人民提供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作出重大决定所需的信息。它对领导人实施问责、揭露腐败、促进决策的透明度。它加深人民对事实的了解,为不同声音,特别是得不到倾听的声音提供发声的渠道。

 

@密苏里孙志刚 (2015年5月1日,密苏里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在2015年第一季度,《纽约时报》公司的总收入下降了1.6%。纸媒广告收入下降了11%,数字广告收入上升了11%! 发行总收入上升了1%;广告总收入下降了5.8%。其他收入上升了6.5%。数字付费用户从第四季度末的910,000上升到957,000。数字广告收入和数字付费用户的增长继续是亮点。

 

@传媒大观察 (2015年4月30日)

【上海书记亲自主持深改会议审议《上海报业集团采编专业职务序列改革方案》】上报准备建立“首席、高级、资深”等采编业务序列,与之相对的是“总编辑、主任、副主任”等行政职务。与以往各家报社“自己玩”不同的是,这一次,上报改革的逼格是如此之高。

 

@传媒大观察 (2015年4月30日)

【洋葱新闻】凤凰网等媒体报道北京雪豹突击队一次演练时用了《北京特种部队深夜遇堵车改乘地铁反恐》这样的标题。不少网友看到这个标题都会联系到北京的堵车,不由产生滑稽感,引发阅读的欲望。其实你又被忽悠了,这个演练本身的议题就是安排在堵车情况下去反恐,而不是反恐途中遇到堵车……

 

@媒介评弹 (2015年4月24日)

【《纽约时报》编辑部一天开几次会?】 ① 上午11点文字与美编碰头会,沟通当日选题;②12点总编会,版面负责人、文字及美编主编等一干人,研讨次日报道重点,其次沟通视觉呈现,40分钟左右 ;③此外,每周一下午1-3点,策划下周重点选题,至少碰撞出“五个故事”……

 

@密苏里孙志刚 (2015年4月19日)

4月21日,《华尔街日报》将展现七年来的首次网页新设计,目的是为了减少“文字的感觉”,增加响应式设计的元素和更加符合移动/数字/数据新闻发展的趋势;4月24日,该报将推出苹果手表APP,让用户们在移动中和几秒钟内获得即时的新闻标题、市场和金融信息——均为加快数字优先的举措。

 

@密苏里孙志刚 (2015年4月19日)

《纽约时报》去年9月推出的内容聚合产品Watching现在看来有了意想不到的回报:用户们从起初的反感到喜欢上了经过《纽约时报》团队精心筛选和符合该报标准的来自其他来源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自己联结用户的能力。这将为他们创收更多的数字产品带来更多的机会。

 

@密苏里孙志刚 (2015年4月1日)

在4月24日,《纽约时报》将推出专为苹果手表设计的免费“一句话”新闻APP,配有图片和摘要,让用户“在几秒钟内”了解商业、政治、技术、科学和艺术方面的新闻。该产品允许用户通过手表的Handoff功能在iPhone和iPad上阅读详细报道。用户是否会乐意在手腕上接收这样的内容?值得关注。

 

@富敏荣 (2015年3月11日,律师)

@展江 未来《新闻法》是良法还是劣法?这考验着立法者,也考验着社会公众。我希望将《新闻法》的立法变成一个体现各方积极有效参与的公共治理样板。《新闻法》要与宪法对接;要与国际法协调。《新闻法》应由全国人大制订和通过;应充分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原则。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