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专栏的演进路径及启示

《晶报》专栏的演进路径及启示

作者: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庄向阳  2015-07-24 15:56  新传播    【字号:  

    “晶报公号联盟”,是《晶报》记者微信公众号的联合体,与记者个人身份注册发布的微信不同,这是《晶报》作为大众媒体推出的多位记者的微信公众号,是以大众媒体为主体进行的传播活动。“晶报公号联盟”由该报全媒体事业部统一运营,原则上每个微信公众号每周更新一篇文章。该报会为每篇文章向记者付酬,标准低于见报稿件,但是,微信若获得广告投放,记者可获得广告收入的40%的奖励。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 媒介融合 报纸专栏

 

裹挟在新媒体潮流中的传统媒体,无可避免地要自发或被动地进行一场包括制度安排、组织结构、操作流程、内容生产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变革,以寻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种变化的最终体现是传媒产品。本文以《晶报》内容生产的一个侧面——专栏的演进,来分析新媒体潮流中的媒体变迁。

 

一、对报纸专栏的简要回顾

 

“专栏”,由“栏目”一词衍生而来。所谓栏目,指的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依照内容性质划分出来的版面或节目形式。所谓专栏,就是指专门的或专属的栏目。就报纸专栏而言,通常是由固定作者供稿,以比较固定的周期、在相对固定的版面推出,一个专栏往往集中于某类题材或具有某种特别风格,被烙上作者独特的印记。

在中国报业史上,当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出现以后不久,早期的专栏就出现了。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是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的第一份大型日报,该报几乎每天都在标为“中外新闻”的专栏上刊发一篇“论说”,约1000字篇幅,有署名或不署名两种情形,但这些文章多数被认为是出自该报主编王韬的手笔。《申报》是中国报业史上又一张有影响的报纸,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设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流通图书馆,该图书馆设立“读书指导部”,不仅通过信件和接待来访的形式指导读者阅读,还在《申报》上辟设了“读书问答”专栏。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界曾有“北林放,南微音”的说法,概括了上海和广州的两大知名专栏。林放长期担任上海《新民晚报》总编辑,他在该报开设的“未晚谈”小言论专栏,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中间有停顿,到80 年代末才收笔。微音本名许实,1980年《羊城晚报》复刊,时任副总编辑的许实率先开辟个人署名评论专栏“街谈巷议”,署名“微音”。“街谈巷议”在当年风行一时,影响甚巨,可谓是其音不微,也见证了专栏在信息短缺时代的光芒。

在西方报业史上,报纸竞争激烈的时期,报纸专栏因可以提升市场竞争力而备受重视。19世纪90年代,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与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展开了白热化的竞争。《纽约世界报》辟设了连环画专栏“霍根小巷”,主角是一个身穿黄色衣服、咧嘴傻笑的“黄孩子”,由于这个专栏颇受读者追捧,赫斯特设法挖走了《纽约世界报》连环画的原班人马,转到《纽约新闻报》上刊出“黄孩子”漫画,普利策只得另外请人,继续刊出“霍根小巷”专栏。这段典故正是“黄色新闻”的由来,而连环画专栏则是其竞争的焦点。由此可见,报纸专栏对于提升报纸的竞争力具有特殊的功能和意义。

 

二、《晶报》专栏探索的三个阶段

 

(一)副刊专栏阶段

深圳《晶报》与长沙《潇湘晨报》、北京《京华时报》是三张创办于2001年的都市报,相比于上世纪90年代创刊的《大河报》《华西都市报》《华商报》等报纸,可以称之为“二代都市报”。这些报纸创刊之初面临的困境是:经过前期的竞争,已没有多少市场空白。但是,都市报经过了5至8年的发展后,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模式,比如对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的重视,在精干的领军人物的指挥下,这三张报纸都迅速打开了当地市场的突破口。

创刊初期,《晶报》就已显示出对专栏的重视,比如邀请当代知名诗人、作家韩东在《晶报》开设专栏。这时期对专栏的理解首先是副刊专栏及文体专栏,尚且无暇顾及新闻专栏或言论专栏,这是《晶报》专栏的第一个阶段。

《晶报》创刊第二年就在国内报纸中创造性地设立了年度新闻奖,奖项包括最佳报道策划、最佳新闻写作、最佳现场新闻、最佳公共服务报道、最佳新闻评论、最佳编译报道、最佳体育报道,以及最佳专栏作家等。《晶报》第二届年度新闻奖把“年度最佳专栏作家”的桂冠颁给了当代知名作家韩东,随后获得这一奖项的还有作家于坚、杨健及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等。从2005年起,白岩松在《晶报》体育版开始了独家体育专栏的写作。

(二)专栏成为采编重心阶段

2012年6月是《晶报》专栏发展中的又一个节点。从该月起,《晶报》相继推出“编委茶座”和“晶报独唱团”两大系列专栏。“编委茶座”是报社编委会成员的共同专栏,名下包括冯景的“风景”、林航的“杭之集”、郭洪义的“大题小作”、管姚的“一管之见”等个人专栏,周期为每两周见报一次。该专栏的作者皆为《晶报》的编委会成员,都在新闻界摸爬滚打多年,丰富的专业历练使得他们各具视野,加之老练的语言驾驭能力,使得他们可就不同的新闻或时事话题各抒己见,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与“编委茶座”同时亮相的还有“晶报独唱团”。“晶报独唱团”的写作阵容有两大构成,一是《晶报》名编名记,二是从报社外部特聘专栏作家,要求专稿专供,报社则提供可观的稿费。具体专栏包括“鸿文开腔”“习风数钱”“吴欣说案”“图谋真相”“南寻深圳”等,后来加入的专栏有杨志敏的“敏感小区”、陈旭的“陈旭话题”、刘刚的“刘行娱乐”等,每周亮相一次,每次一个版。“晶报独唱团”虽然是借用的名字,但是细想之下,却也十分恰当。每位专栏作者的专栏文章或报道好比是独唱,合而观之,则是一支可观的报道团队。

这组专栏中,“南寻深圳”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这是第一次在报刊上全面记录深圳本土自然生态的读本。作者南兆旭是个热爱深圳、迷恋深圳的山山水水、关注深圳的鸟兽鱼虫、一草一木的人。报社认为,深圳的报纸缺少关注深圳自然环境的报道,于是邀请南兆旭以“签约作者”身份在《晶报》开设了这个文图兼备的专栏。该专栏每期两个版,周一刊登,安排在当天《晶报》的中心页,便于读者将这一页报纸抽出保存。该专栏从2012年11月5日正式推出,到2014年11月10日,恰好刊满百期收尾。由该专栏结集而成的《南寻深圳:南兆旭自然读本百期合集》一书出版后,不仅受到深圳受众的追捧,也很好地传播了《晶报》的品牌。

除“编委茶座”“晶报独唱团”外,晶报还鼓励编辑、记者开设专栏,包括时评专栏、体育专栏、娱乐专栏等。这些专栏题材多样,涵盖了时事、经济、文化、娱乐、体育等各个方面,题材多样,写法灵活,使得专栏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就整张报纸的内容而言,这些专栏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参与撰写专栏的人数已经达30人以上,占到编辑、记者总数的1/5。专栏,越来越成为报纸内容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报纸采编的重心,这是这一时期《晶报》专栏的突出特点。

(三)纸媒与新媒体的融通阶段

2014年10月15日,“晶报公号联盟”正式上线。“晶报公号联盟”,是《晶报》记者微信公众号的联合体,与记者以个人身份注册发布的微信不同,这是《晶报》作为大众媒体推出的多位记者的微信公众号,是以大众媒体为主体进行的传播活动。“晶报公号联盟”由该报全媒体事业部统一运营,入选记者只需要提交文字,而配图、推送等都由该部门的专职新媒体编辑来负责。原则上每个微信公众号每周更新一篇文章。晶报社会为每篇文章向记者付酬,标准低于见报稿件,但是,微信若获得广告投放,记者可获得广告收入的40%的奖励。

如何看待“晶报公号联盟”?笔者认为,尽管记者文章的发布阵地从报纸转移到微信上,但是仍然可以将其视为报社的传媒产品,并且可以理解为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新型专栏形式。

首先,每个专栏由专人撰写;其次,每个微信公众号都有自己的主题,例如管姚的“管见天下”、李宏文的“留学挺美”、彭健的“拓拔驴”、马骥远的“史上”、程瑛的“影影绰绰”等;其三,周期相对固定,通常要求每周更新一篇。最重要的是位置相对固定,除了固定地发布在微信公众号“晶报公号联盟”之外,而且报纸会有固定的位置予以推介。通常的推介位置是头版报眼位置。只要当日该版位没有广告,且文章达到一定的质量,报眼位就强力推介该微信公众号和文章篇名。以2014年12月17日为例,当天《晶报》报眼的“晶报公号联盟”推介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栏目名“晶报公号联盟·留学挺美”;二是记者头像;三是当天推介文章名“咋‘混’美国校园社团”;四是公号联盟的二维码,当然少不了一句说明“扫一扫关注微信,阅读记者李宏文原文”。由于具备了以上要素,完全可以将“晶报公号联盟”定义为专栏的一种新形式。

《晶报》这一时期专栏的特点是,体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通的特点,由“晶报公号联盟”推送的文章立足于网络传播,同时也力图吸引原有的报纸读者,从而希望实现受众的最大化。从最初的一些文章来看,文字生动有趣,同时也显现出专业新闻工作者善于把握焦点话题的优势。

 

三、“晶报公号联盟”的意涵解读

 

在《晶报》的发展历程中,显露出不断走向专栏化的趋势,专栏的重要度不断提高,在采编的比重中不断加大。虽然专栏的比重目前远远不足全部版面的1/2甚至1/3,但是与以往相比,专栏在整体内容生产中的比例是大幅地提升了,参与专栏写作的报社编辑、记者增加了,而“晶报公号联盟”作为《晶报》走向专栏化过程中的最新产品,自然有着相当重要的象征意涵,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显示了传统媒体对现有优势的理解

即使人们不同意“技术决定论”的简单论调,但是也无法否认技术的强大力量。网络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的确使得传统媒体的受众迅速流失。关注传统媒体命运的人都在思索,传统媒体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实现凤凰涅槃式的新生。要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无疑要先认清传统媒体的自身优势,至少就目前而言,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是传统媒体的核心优势。当然,新媒体冲击下的迷惘、广告收入减少带来的薪酬下降等因素,也许使得传统媒体对自身的能力失去了自信,而“晶报公号联盟”则意味着一种较为清晰的思路: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是传统媒体的生存根本,要寻找新的出路首先要立足于此。

(二)提供了有效的媒介融合和过渡形式

报纸会消亡吗?这是人们对报纸命运最大的担心。即使在一段时间里报纸依然存在,但是小众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传统媒体以何种方式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最近十年来传统媒体都在孜孜地探索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地提供新的融合方式与可能。“晶报公号联盟”利用中国目前最为流行的微信手段进行了些许探索,当然还不是最终的形式,但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三)探索了未来媒体形式组织形态的一种可能

在人类的新闻传播史上,多数人都是免费、积极的新闻传播者。当今时代,新媒体更是为每一个人随时发布新闻提供了技术的支撑。这无疑是对媒体组织的一个威胁。各种传统媒体都会面临组织形态的变革。在这个意义上,公号联盟就为松散型的媒体合作组织提供了一种参考。每一个专栏作者都是独立的写作者,不需要相互协作,不需要组织行为,但是效率却是低下的,如何提升效率,甚至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公号联盟即是现成的案例。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