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大义

微言大义

作者:辜晓进  2015-10-27 11:24  新传播    【字号:  

在新浪微博里活跃着一批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里的加V认证博主,他们反应敏捷,紧跟潮流,多为该领域的勤奋思考者和积极践行者。其微博信息含量丰富,每每披露最新动向,闪现智慧火花,从而成为很多同道的关注对象。
“大V微言”专栏邀请深圳报业集团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辜晓进先生主持,筛选辑纳部分微博与大家分享。

@华尔街见闻APP (8月28日)

【Facebook再攀高峰:单日访问人次首达10亿】周四,Facebook CEO Zuckerberg宣布,单日访问Facebook的人数达到10亿,这创下历史纪录。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个人使用 Facebook。目前,Facebook的月活跃用户数有15亿。

 

@人民网研究院 (8月26日)

【《纽约时报》数字化负责人:数字化让新闻更有影响力】“当我们发展数字端时,我们的总受众数量增长迅速,这个结果令人兴奋。这意味着:我们的新闻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我们的新闻在全世界都更有影响力。”《纽约时报》副总裁金森·威尔森如是称。

 

@传媒大观察 (8月24日)

【美国女主播怀孕坚持播报被指“灌香肠”】据外媒报道,美国一位气象主播菲琳格怀孕35周仍坚守工作岗位,却被指身材走样,像“灌香肠”,并要求电视台换主播。她决定为自己和其他孕妇挺身而出。她在个人社交网络上写了篇《给仇视者的讯息》,自发文以来有3.1万人“点赞”。

 

@尹鸿 (8月15日)

最近参加某央媒的新闻评奖,不出意外的发现,基本只有主题新闻,策划新闻,命题新闻。与以往相比,无前提的新闻很少,深度新闻更罕见,即便是灾难直播,也几乎变成定点机位的无调查旁观。传统媒体之衰首先是新闻之衰。

 

@Mr__Jealousy(8月3日)

不光是新闻无学,从这两年所谓核刊发表的新式量化八股文越来越觉得传播无学正在变为现实——每年跟风其他学科陈旧的研究方法如淘宝山寨传播之速度,如中心性、矩阵方程、可视化图谱(最噱头也最没技术的)、甚至诸多微积分公式,一个连本学科像样的研究方法都没有,更能美其名曰交叉学科?

 

@朱学东 (8月7日,原《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

可能我矫情,我一看鼓吹媒体人转型成功之类的文字,打心眼里就烦。因为在他们眼中,成功不过是企业上市,或骗了风投来,或又挣了多少名利……我就想过自己的小日子,白天工作愉快,晚上睡得踏实。高兴时放声大笑,痛苦时嚎啕大哭,孤独时有家人兄弟相伴,不装不舔不卑不亢,我觉得这是我的成功。

 

@吴飞微议(8月6日,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小米公司副总裁陈彤先生给新闻系学生的一些建议:1.掌握新闻基本功与技能——知识、文字、图片与视频制作;2.如果你还想做媒体,最好第一份工作是去纸媒,去报纸或者杂志;3.要熟悉各种工具,比如说手机,无人机;4.积累一个或者几个领域专业知识,最好是在大学期间。

 

@深蓝财经记者社区 (8月5日)

【手机来电标记偷偷告诉陌生人你是干啥的,调查记者说很担心!】北京的媒体记者、成都广播电台女主播纷纷爆料,称自己的手机号在拨打陌生人手机时,被标注了职业和工作单位。刘记者说他之前曾揭露、曝光了不少事情,陌生手机来电显示居然能显示他职业,令他非常担心自己的安全。

 

@上海新闻记者杂志 (8月5日)

【澎湃新闻:转型的关键是人】脱胎于传统媒体的澎湃新闻,从新闻数量、广度、类别、呈现方式等方面全面升级,而《东方早报》原有的采编团队已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为适应新媒体转型探索,报社采取了推动原有采编转型、扩大外部招聘、广纳新媒体英才并辅以内部培训等一系列措施。

 

@新浪传媒(8月3日)

【新媒体时代来临 抢速度不是放弃新闻质量的理由】不少纸媒及其网站编辑都曾表示,“在新媒体的竞争压力下,白天要跟进实时消息,夜间便要为第二日的报纸撰写文章,深度、故事性远远强于白日内容,写作压力和工作强度可想而知。”这又是否有一个终极解决方案?

 

@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 (8月3日)

【刷屏朋友圈的最热文章有什么共性?】公众号数量已达千万个,并以每天1.5万的增速增长。1.标题和内容同样重要:回答一个具体问题,个性化更容易引起 关注。2.内容运营寸土必争,准确把握每个平台特点。3.大V并不能垄断话语权。真正打动人心的,是普通人的心血和历练写成的文字。

 

@暨南新媒体 (8月2日)

【干货,是否已经成为了新的“鸡汤”?】纸媒的衰落与互联网的勃兴之间确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干货文常以晒干书本为契机出现。它更直观快速,令人愉悦,但也常常散碎无逻辑,无根底。一个好的理论是经得起证伪的。它不会把你的脖子提起来,向里面灌注看似有营养的麦糠。

 

@喻国明 (8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互联网创造的所有价值、机会,其实都是在对个人这个基本社会元素运用某种技术和社会模式激活之后产生的奇迹——蕴含于每个个体身上的种种资源、价值和能力在互联网的连接之下被检索、被发现、被激活、被利用和整合,这就是互联网。

 

@陈永东 (8月1日,上海戏剧学院新媒体副教授)

【你是移动应用成瘾者吗?】按Flurry最近统计:(1)2015年二季度,全球移动应用成瘾者(每天打开超过60次应用)已达2.8亿人,比2014年二季度增59%;(2)移动成瘾者最迷的应用依次为:短信/社会化媒体,实用程序,游戏,财务,新闻与杂志;(3)每天打开少于16次的有9.85亿人;(4)每天打开16~60次的有5.9亿。

 

@人民网研究院 (7月31日)

【光明日报:建设数据库平台是财经媒体发展正途】财新传媒涉足数据库平台,不仅是财新传媒的重大转型,也是对中国财经类媒体的适时引领。建设PMI等一系列数据库平台,是优化、整合和最大化发挥财经类媒体资源效用的一次科学实践。

 

@钛媒体 (7月31日)

【传统报业媒体要转型,借力新三板成为新出路】@靳小满:传统媒体转型的路径之一,是借助自己旗下的新媒体登陆资本市场。从去年至今,已经陆续有四五家报业新媒体集团在新三板挂牌,尽管有利于获得人才、资金等资源,但是,这并非报业新媒体实现转型发展的唯一良药。

 

@密苏里孙志刚 (7月29日,密苏里新闻学院高级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无论是老的还是新的,对媒体来说,“内容为王”的精髓是新闻的质量。在互联网之前的年代,美国纸媒的平均利润是20%;对手里既有内容又有渠道的媒体来 说,新闻的质量是媒体从业人员一厢情愿的事。今天,媒体欲想获胜就必须在乎和在新闻质量方面花更大的力气和下更大的功夫,因为现实会让这样做困难重重。

 

@广告导报 (7月27日)

【广告离被干掉只有3步之遥】广告与用户的关系空前紧张。互联网用户有无数工具去屏蔽广告,反广告插件的安装率非常高。广告是互联网经济的基石,是用户免费享用内容背后的买单者。但是用户越来越不能忍受广告对内容消费的干扰,如果让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这种模式将会受到威胁。

 

@谭天论道 (7月27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新闻传播学研究不仅要走进传播学,还要走出传播学,还要寻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以及信息科学的支援。新兴媒体其实不是“媒体”,而是基于互联网的媒介平台,它是一个提供意义服务的中间性组织。媒介平台的三大功能:聚合资源、响应需求和创造价值。因此,我们要关注关系传播和关系转换。

 

@辜晓进 (7月20日)

【美国报业人数企稳】在连跌10年后,美国报业员工数终于站稳。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最新数据,2013和2014年报业人数分别为230900和 228900,未再出现明显下滑。2000年,美国报业人数为459400,2003年前后开始减少。特别是2005-2010年,人数由395800骤降至266700,降幅达33%。来源:MediaDailyNews

 

@新浪财经 (7月18日)

【秦朔谈报业:生产和市场脱节】秦朔称,产能过剩已经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在报业领域也存在相同问题,其举例称,去年上海报业总利润2.41亿,而除了上证报和第一财经日报后,剩余的报纸利润只有1500万。其认为,“报业收入永远也回不去了,我们今天面临这么多的困难,要怪自己”。

 

@williamontheway (7月12日,《星岛日报》记者劳显亮)

资深记者吴晓东昨日启动发起成立通讯社FactWire(事实传真通讯社)的计划,倘若成功,这将会是香港第一个通讯社。该社将主打调查报道,并在网上进行众筹集资,期望筹得300 万港元营运一年,长远目标是成为世界第四大新闻通讯社。吴晓东接受《星岛》专访,讲述他发起FactWire的原因和目标。

 

@胡泳 (7月8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什么样的新闻摄影能获得中国新闻奖初评评委青睐?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确定了27件参加第25届中国新闻奖的新闻摄影。中国日报单幅作品《违法“占中”不得人心》抓拍反占中人士高举宣传画抗议违法“占中”的瞬间,以影像客观呈现新闻事实,形象再现了支持香港特区政府依法治港的主流民意,获得了评委的认同。

 

@新媒沈阳(7月6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无人机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1.拍摄突发事件,获取低空视角的第一手资料;2.突围物理屏障,快速切入事件原点,扩展记者的内容获得力;3.公众自行投放 的无人机使得公众第一次具有相对远距离参与拍摄能力;4.无人机在物流等其他领域的应用可能产生“无人机+”效应;5.隐私、安全、低空管理等问题将凸显。

 

@新媒沈阳(7月5日)

【传统媒体的几条出路】1.做两微一端,两微要大幅度盈利暂时较难,一端基本是赔本。2.做内容聚合平台,靠广告,很难。3.培训,较易。4.做行业大数据,极难。5.社群,可能会成功。6.创投平台,可能有戏,但机制不一定够灵活。7.做互联网公司的代理,可能有戏。8.舆情,小幅盈利……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