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华尔街体”写新闻

如何用“华尔街体”写新闻

作者:深圳商报社总编室主任记者 刘良龙  2015-10-27 11:37  新传播    【字号:  

学习借鉴《华尔街日报》的新闻写作长处,要跳出三个误区,学会寻找故事,把握故事精髓。“讲故事,重细节”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可读性,是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拉近了读者与新闻事件的距离,为新闻写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关键词】深圳商报 新闻写作 “华尔街体”

 

《深圳商报》记者自2005年起掀起学习借鉴《华尔街日报》新闻写作长处的热潮,迄今已有10年时间,积极探索《深圳商报》新闻写作风格的记者越来越多。“讲故事,重细节”已逐步成为记者在新闻写作中运用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拉近了读者与新闻事件的距离,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就如何学习借鉴“华尔街体”,《深圳商报》记者做了一些探索。 

 

一、跳出三个误区

 

目前,在国内新闻界,学习借鉴《华尔街日报》体的好作品还不是很多,远远没有形成“气候”。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记者在对待“华尔街体”这一写作方法上存在三个误区。《深圳商报》之所以能出现一些学习借鉴“华尔街体”的好作品,主要是因为不少记者跳出了这三个误区。

误区一:“华尔街体”只适合非事件性新闻

有的记者认为,我们现在写的新闻绝大多数是事件性新闻(即以报道事件为主的新闻,时效性强、简洁明快、往往富有现场感),而“华尔街体”只适合非事件性新闻(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况性、经验性或典型性的报道),故此学习借鉴“华尔街体”没有多大必要。

这种观点站不住脚。因为,“华尔街体”目前有许多变种。无论写作事件性新闻还是非事件性新闻,都可用讲故事的方法制造一个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有的则把写景作为吸引读者的要素,渐渐就出现了多种开头并存的“华尔街日报式”新闻。

目前,给“华尔街体”最通常的定义是:“华尔街体”指的是《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独特具体的事例(比如人物故事、场景、细节等)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比如人物故事、场景、细节等),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

“华尔街体”能给事件性新闻添彩。《深圳商报》刊发的《6月1日起深圳市区道路将被新型电子监控系统全部覆盖/任何违章都逃不过电子眼》《41岁孕妇剖腹生下4男婴》,都是事件性新闻学习借鉴“华尔街体”手法较成功的例子。

误区二:“华尔街体”只适合经济新闻

有的记者认为,“华尔街体”只适合经济新闻,认为学习借鉴《华尔街日报》的新闻写作长处与自己无关。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华尔街体”只是最早在经济新闻中使用,随后也用于政务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文化新闻中。只要认真看看《〈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①一书,就可以看出“华尔街体”并不限于在经济新闻中使用,如该书附录的6篇样文中,《酒鬼公园》是一篇社会新闻,《替补投手》是一篇体育新闻;《南方周末》记者学习借鉴“华尔街体”手法的力作《四川:铁腕治警》是一篇政法新闻;《深圳商报》记者学习借鉴“华尔街体”手法较为成功的新闻作品中,《20万元捐款关爱内蒙孤儿》是社会新闻,《从历史中挖出一座“金矿”》是文化新闻。

误区三:“华尔街体”除写故事外别无可学

还有一些记者认为,“华尔街体”除写故事外别无可学。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

其实,除写故事外,“华尔街体”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也可供记者借鉴。“华尔街体”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善于将新闻视觉化、形象化,是化刻板枯燥为鲜明生动的有效手段。此外,“华尔街体”句法简单,多用动词,多用短段短句,少用副词、形容词,直接了当评述事件,清楚易懂,语言精练严谨,没有废话,段与段之间逻辑关系非常清楚。

“华尔街体”多方位、多视角描述、分析新闻的写作风格已使《深圳商报》记者受益匪浅。《深圳商报》刊发的整版报道《手机屏蔽引发各方争议》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该报道有“记者调查”“部门说法”“专家观点”“厂家辩解”“公众意见”,除注重写故事之外,还对“手机屏蔽”一事从多侧面进行分析,反映了多方面意见。

“华尔街体”报道要求数字用得越少越好,要用数字时,这个数字一定要用得很适当,很灿烂,让数字多一些形象,少一些抽象。这样,读者读来就不会觉得枯燥呆板,更不会有数字用得太多之感。

此外,报纸上有些报道涉及的人物不具体,记者采用的是张大妈、李先生、王小姐之类容易引起读者怀疑的称呼,有时采用的是“有关人士”“有关专家”之类的称谓,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有些新闻不注意交代时间,有的通篇没有具体的时间或者只有“近日”“日前”“最近”之类的模糊时间。这些问题,通过学习借鉴“华尔街体”,也会逐渐得到解决。

 

二、学会寻找故事

 

“华尔街体”的精髓是“讲故事”,即以新闻已经影响到的人物开篇,用故事来组织报道。而“讲故事”首先要会“找故事”。那么,如何找故事呢?《深圳商报》记者在学习借鉴“华尔街体”时形成了三点共识。

(一)“阅读”有关书籍或材料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提到,“广泛阅读”是找故事的一种重要方法。②“阅读”什么呢?

1.阅读如何找故事的图书,学习借鉴找故事的方法

如何找故事的图书中,除了《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之外,能给人启迪的还有《找故事的艺术——在长征路上体验清华新闻学》一书。此外,《南方周末》是比较注重“讲故事,重细节”的国内报纸,多看该报的报道,也能对提高自己找故事的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阅读相关材料,从中挖掘故事

材料也是获取故事的来源。《深圳商报》刊发的消息《英国创意产业瞄准“深圳制造”》提到了“英航成为第一个提供平躺服务的航空公司”的故事,在材料中只有“英国航空公司请人设计了一款可以平躺的飞行座椅,这种仅占客舱位置14%的平躺式座椅每年为英航带来75%的利润”两句话。记者看材料时觉得很有趣,就和英国创意顾问详细了解了这个案例,然后详细写到了文章之中。

3.阅读有关报道乃至媒体广告,从中捕捉故事线索

要在某一新闻报道中写故事,最好看一看媒体此前的相关报道,也可以看一看媒体近期的有关广告,从中捕捉故事线索。《深圳商报》刊发的《深圳世界杯经济火爆登场》中写到的“旅行社组团看球”的故事,便是记者从报纸广告中找到的线索。记者在采写这组稿件前,猜想应该有旅行社组团去看球,于是就翻了近期《深圳商报》刊发的旅游广告,终于找到了一家组团去看球的旅行社,之后以此为故事线索做了详细采访。

(二)采访有关人士并注意“闲聊”

这里的有关人士是指与新闻事件密切相关的最佳采访对象。当记者初次对某一新闻事件有所注意的时候,“故事”往往还只是一个粗粗的毛坯。这个毛坯能否发展为故事,还得靠记者进行挖掘。这个挖掘工作成败的关键,是记者能否不厌其烦地顺藤摸瓜,穷追不舍地一问到底。寻找故事主要是寻找冲突。要成功地采写到故事,记者首先要对采访对象的职业感兴趣,与采访对象拉近距离,最好找那些信息灵通又乐意合作的采访对象。在采访时,记者最好让采访对象谈他觉得最好玩的、最难忘的、最稀奇的、最气愤的事情等等。

有些采访对象接受采访时往往会很紧张,说起事情来容易官话、套话、废话一大堆。这时,记者不妨与他“闲聊”,先问一些与采访无关的事情,待他谈兴起来的时候,再慢慢地将其引入正题,开始让他讲故事,其间即使他讲得很笼统,也不要打断他,待他讲完后,再将不清楚的地方一一向他询问,让故事变得完整、丰满。《深圳商报》刊发的《深圳世界杯经济火爆登场》中,“球迷为看球更换大彩电”这个小故事,就是记者与一位朋友闲聊时听到的。

(三) 注意观察采访对象的行为举止

有时,采访对象的行为举止中蕴含着故事线索,记者采访时特别要注意留心观察。

在“六一”前夕采访儿童节成人消费市场时,《深圳商报》记者和售货员杨上英对话时,杨正好接到一个短信,看完后“扑哧”笑了一下,记者观察到了这一点就问是什么短信这么好笑,杨就给记者念,念完后告诉记者“这个不是最好笑的,上班的路上接到了一个更搞笑的,我转发给了很多人”,记者就让杨给她看。于是就有了《“儿童商品”大人买来用/宝宝擦屁股 成人擦脸蛋》的开头:

“昨日一大早,赶往吉之岛上班的促销员杨上英被一条短信逗得哈哈大笑:‘希望每天的你都快乐得像炉子上的茶壶一样,虽然小屁屁被烧得滚烫滚烫,但依然吹着开心的口哨,冒着幸福的泡泡,乐得屁颠屁颠!祝你儿童节快乐!’”

 

三、把握故事精髓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在新闻中讲故事,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然而,倘若不能把握故事的精髓,记者即使找到了故事,也未必就能讲好故事。

(一)故事要有意义

“华尔街体”的最大特点是小故事大主题,透过普通人这个点以深化新闻主题的面,在赋予报道人情味的同时突出贴近性。

在新闻中“讲故事”,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的见闻实录,它包含作者周密思虑的见地,渗透着出于正义而迸发出的激情。记者写新闻不仅要问“故事在哪里”,还要问“故事的意义在哪里”,通过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关系的叙述与描写,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故事是一个载体,它要载着意义,要有一定的品位和内涵。写故事,要让读者思考蕴含在故事中的深刻意义。记者只有弄清故事所包含的意义,才能有效地安排文章结构,做引人入胜的叙述。

在新闻中“讲故事”,故事不能喧宾夺主,要为新闻主题服务。

(二)故事要有细节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曼切尔说:“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一件事都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有的故事枯燥干巴的病因就在于记者没有进行现场采访,或采访不深入,缺少细致的现场观察,没有找到典型场景和细节,只能告诉读者大致的轮廓和一般化的概念。

“华尔街体”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调视觉新闻,要求新闻故事有细节、形象化、立体化,能够再现人物、现场和事件的精彩片断,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渲染气氛。它要求用形象的事实说话,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蕴含的戏剧性或含有幽默感的情节和细节,使读者读起来犹如身临其境,有强烈的现场感。

要采写这样的视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要深入现场进行采访,细致观察。细节不能由记者口里“讲”出而应让读者“看”到。

在新闻中“讲故事”,要十分注意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的思索中。尽量采用那些能引发读者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的细节,让读者在阅读中有一种感官的刺激和经历。

(三)故事要有好的叙事视角

在新闻中“讲故事”,故事叙事的视角应当是多维的、立体的,但常用视角主要有以下三种:

1.第一人称视角。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的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感受讲故事,这种视角会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使读者在情感上有亲近感,对报道产生认同感。

2.公众代言人视角。记者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自己的个性深藏不露。这种角度会让读者对事件有深刻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

3.第三者视角。即借第三者的叙述将时间凝固在某一时刻,通过第三人的眼睛复原现场,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获得具体印象。

(四)故事中要多用人物直接引语

在新闻中“讲故事”,要尽量引用人物的原话即直接引语,尽量写明人物的真实姓名,不要出现“大家一致认为”“他们都表示”之类似是而非的新闻八股。

文章要写得具体生动,不仅表现在用趣闻和丰富多彩的描绘来叙述有关事物,而且在于引用的事例具体确凿。直接引用具体人物的鲜活语言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因为,直接引语用引号直接引述消息来源的话语,话语本身是一个完整的语句。读者阅读新闻时,这一话语形象能够打破时空的界限,在引号的作用下,使人物的话语即时地呈现类似电视新闻的“同期声”的音响效果。

(五)故事必须真实,不能虚构

真实永远是新闻的生命。“华尔街体”新闻运用的故事不同于小说中的故事,它必须是真实的具有新闻性的故事,这是故事存在的前提。记者应避免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或不加采访编造人物故事的做法,那样既会使人物故事与新闻主题形成两层皮,又影响新闻的真实、准确,还会使读者有上当的感觉。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最终失去读者。

 

 

注释

①《<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美]布隆代尔著,徐扬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作者布隆代尔系《华尔街日报》的资深头版撰稿人,曾获得迈克·博格新闻奖、莱伊霍华德公共服务奖以及美国报纸编辑协会颁发的无期限特稿作品杰出写作奖。

②[美]布隆代尔著,徐扬译.《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华夏出版社,2006:3.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