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强化科学传播的时代使命

媒体强化科学传播的时代使命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高级编辑、英文《深圳日报》原总编辑 辜晓进  2015-10-27 15:27  新传播    【字号:  

当前信息传播呈现泛滥,过剩,多元,互动的特征,以自媒体为主导的熊媒体信息传播无时不在,读者难则荤素,真假混淆。传统媒体必须强化引领功能,主导议程设置,积极,迅速地将正确的,重要的科技信息予以优先传播,广泛抵达。及时解释疑惑和澄清谬误,是传统主流媒体必须负担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深圳媒体 科学传播 创新型城市

 

“科学传播”的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末由英国社会学家和科学学奠基人贝尔纳(John Desmond Bernal)提出的。60年代,英美等西方国家兴起“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并于80年代开始的新技术革命达到高潮。1986年,英国皇家学会组建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并发表《英国:公众理解科学》长篇报告,强调“公众对科学技术更好地了解是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①广义的“科学传播”包含了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信息传播,如学术交流。本文向“公众理解科学”方向靠拢,取其狭义的界定,即“将科学讯息透过传媒传播给一般大众”,②而国际公认的值得传播的“科学”,则是广义概念,包含了“技术”。在上述界定和概念的范畴下,科学传播的呈现形式,便是通常所说的各类科技新闻和科普作品。

 

一、专业化科学传播有望东山再起

 

就在笔者撰写此稿时,《南方周末》一篇科普文章因遭剽窃而进入公众视野。剽窃者居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其面对作者批评的恶劣态度备受斥责。而这篇发表在7月2日的题为《换头术,最大的难点在哪里?》约4000字的文章,本身是一篇非常优秀的科普作品。此类科技题材的深度报道或文章,近年频频出现在该报文化板块的“科学”专栏里,成为该报一大特色。如去年7月25日该报刊发的《手术也可以这样做——让人目瞪口呆的医学奇迹》,同样引人入胜。该专栏与《南方日报》2011年创办的深度科技报道专版《科学能见度》以及《南方都市报》近年开设的《科学》专版,合力为“南方系”营造出科学理性的舆论锋芒。而展望全国,此类科技专版或专栏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地综合性主流日报中,大有重拾20世纪80年代科学传播辉煌的迹象。

中国的科学传播,大致经历过三次高潮。第一是清末民初的“五四”运动之后,在对“赛先生”的全民推崇下,媒体对传播西方科技成就充满热情。当时的“四大副刊”(即《晨报》的《晨报副镌》、《京报》的《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不仅刊载郭沫若、茅盾、鲁迅、沈从文等大批文豪的佳作,也争相发表马寅初、梁思成、张竞生等科学专家的科普作品。原《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主任罗荣兴曾做过统计,仅1919年,除《京报副刊》之外的上述三大副刊,就刊登了有关自然科学的报道和文章176篇。③当时还涌现一大批专业科技报刊,如《科学》《地学杂志》《农学报》《医学报》等。茅以升、竺可桢、李四光、严济慈、吴有训、陈省身等科学家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过文章。④

第二次高潮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50年代中后期。当时是社会主义建设大干快上,全国学习苏联(苏联专家带来了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报刊上科技报道大幅增加,包括“中华”系列及《科学大众》在内的一大批专业科技和科普杂志也都是在那个时候创办的。改革开放初期迎来“科学的春天”,随着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新技术革命西风东渐、大批科技人员得以“解放”、尊重知识成为全民共识,中国出现了第三次科学传播高潮。这次高潮的力度和波及面前所未有,综合报纸创办科技、科普专版成为时尚,大量科技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发行量超百万份者不下10种),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纷纷开辟科技新闻教育专业。这次高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吊诡的是,20世纪末中国媒体产业化和市场规模双双达到巅峰、报业进入黄金时代时,其科学传播的专业化竟然逐渐式微。大量科技报刊急剧衰退甚至停刊,报纸上的科技专版明显减少,很多专业的科技记者改行成为“万金油”。这固然与媒体内容丰富、科技信息渗透到日常报道有关,但抛弃专业化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缺乏专业意识的记者编辑,将任何科技事件与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同对待。每逢重大涉科技事件,民众需要的科学解读常常缺位。一些引起国际关注的与科技相关的新闻如东南亚海啸、汶川大地震、日本福岛核泄漏、马航失联、韩国沉船等,中国媒体报道大体沿用一种模式,即灾难、抢救、悲惨、影响、家属反应、政府角色等,也讲一点知识,但是非常有限,与发达国家媒体的报道水平有很大差距。特别是进入新媒体时代,在人人都有喇叭筒的多元化信息传播环境中,涉及科技的夸张叙述和虚假表达满天飞,传统媒体在信息的澄清和净化等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几乎丧失,甚至人云亦云地跟随唱和。媒体既然不再需求专业化的科技记者,清华等高校科技新闻专业的培养也先后取消。

好在近年科学传播的意识有所复苏,甚至又开始反弹。反弹的理由很多,包括全球化视野下中外差别的暴露、科技影响无处不在、媒体专业意识觉醒以及信息过剩时代民众对科学解读的需求等。总之,变化是明显的。

 

二、深圳强化科学传播的五大理由

 

作为新兴城市,深圳的科学基础远远比不上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上广,甚至也难以与南京、西安、武汉、成都、兰州等部属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林立的省会城市相提并论。但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深圳这座国家在基础科学方面极少投资的大城市,却形成了堪与上述城市一较高低的科技优势,使得新闻传媒在传播科学方面有了更加充分的理由以及更加沉重的责任。经梳理,至少有以下五大理由,让深圳的媒体非但不能忽略科学,反而应当下更大的力气去传播科学。

(一)创新型城市靠科技驱动

如果说改革开放第一个10年的深圳,主要是靠以“三来一补”为主要形式的加工型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到了第二个10年即90年代中期开始,深圳则是依靠科技起飞的。一系列大力度的扶持政策和宽松的创新环境,令深圳的企业充满创新活力,现在很多全国闻名乃至世界知名的企业,如华为、中兴通讯、比亚迪、腾讯、朗科、华大基因及已经迁到内地的希捷科技等,都是那时发展起来的。前些年,广东省委提出“腾笼换鸟”战略,深圳早在90年代就已经实施了,即将低端的三来一补企业转移至东莞、惠州及内地,腾出资源和空间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这一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战略为深圳的发展带来强大后劲。到了21实世纪,迈瑞、赛百诺、大族激光以及最近红遍全国的大疆、光启、微芯等更多的科技企业崭露头角。上述企业每家都有一部生动的创新史,为科学传播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报道题材。

(二)科技成果转化全国领先

有几个数据可以说明深圳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一是早在深圳以科技为主导实施“二次创业”时期的1997年,深圳当年自主研发并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就有90%以上实现产业化。⑤ 二是据一项针对深圳全市科技中介机构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题调研结果,深圳市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⑥三是直至2012年的统计,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25%,而发达国家为80%。⑦上述数据分别来自深圳本地媒体、新华网、《光明日报》。《光明日报》的这篇报道还特别指出,“科技创新驱动在深圳已形成气候”,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曾带领相关专家和国务院若干部门领导赴深圳调研,“探索如何破解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难题”。《羊城晚报》前不久也刊发报道《广州为何拼不过深圳?差距在于广州科技成果转化率低》。⑧熟悉科技情况的人都知道,科研成果与生产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在我国由来已久,近年虽有较大好转,但仍有大量成果躺在实验室,成为院、所的陈列品。深圳之所以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领先城市,就在于长期尝到科技甜头的深圳企业对科技成果“求贤若渴”,加上政策、金融、服务等的积极配套和良好的市场环境,使深圳产生了对国内外科技成果的虹吸效应。1999年创办的高交会,更为深圳的企业,特别是大量不具备研发实力的中小企业带来机会。如世界上第一个U盘存储技术,就是在首届高交会上被朗科公司购买而实现产业化的,其已带来存储技术革命性的变化。如此大面积而令人振奋的科技成果转化,理应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选题。

(三) 尖端科技开始发力

深圳过去都是应用科学,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深圳仍要靠它们吃饭。但近年深圳意识到基础科学对应用科学的支撑作用,一些较为前卫的企业开始加大基础科学和尖端技术的投入,政府更是通过与国家级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以弥补自己的短板。现在,华大基因的基因测序技术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光启在“源头创新”的临近空间技术也已跻身世界前列;微芯埋头苦干了十几年,终于研发出中国第一个原创抗癌新药并被国家批准为一类新药,领先全国。曙光超级计算机是世界领先的超算机型。2012年底,国内首台、世界第三台实测性能超千万亿次的“曙光6000”在位于深圳大学城的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启用。现在的精准天气预报、智能交通、芯片生产及各类云计算、云存储、云下载等,都离不开此类超级计算机。去年,许勤市长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其意义相当于80年代中科院和深圳合建全国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基础科学和尖端科技上的突破,从来都是令人兴奋不已的新闻,值得大力传播。

(四)现代化城市导致科技无处不在

根据广东省社科院发布的《2014广东省现代化进程》测评结果,深圳的现代化指标高达87.37,不仅位居全省第一,也超过北京的84.19分和上海的80.29分,而领先全国。⑨一个新兴的现代化城市,科技必然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身边必然充满很多需要解释的科学。举个例子,我们报道了很多关于“宜停车”的新闻,连篇累牍,但迄今并未看到对这一崭新技术的科技解读。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只要留心,比比皆是,都是科普题材。

(五)民众科学素养亟待提高

记得《深圳特区报》科技科普周刊开篇的“编者按”发刊词提到了“科学素养”。《晶报》最近有一篇社论也讲了“科学素养”,这确实触及了要害。别看我们这个城市这么牛,我们包括几百万外来务工者在内的大量人口,文化水平都很低。再加上还有很多原来的本地居民,很多人没有获得很好的教育。深圳的民众有很多人缺乏科学素养,这与一个现代化的创新城市形成很大矛盾,也拖了城市全面发展的后腿。科学素养缺乏又导致伪科学盛行。这都需要通过科学传播,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强化科学意识,形成科学精神。

 

三、数字时代的科学传播

 

我们正处于数字环境下的新媒体时代,这给科学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媒体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完成科学传播的重任。

(一)主导科学传播中的议程设置

当前的信息传播,呈现泛滥、过剩、多元、互动的特征。以自媒体为主导的新媒体信息传播,无时不在,铺天盖地,难择荤素,真假混淆。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接收到的海量信息,普遍超出使用者得以阅听的极限。如此环境下,对科技信息的识别、分拣、梳理、呈现,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传统媒体必须强化引领功能,主导议程设置,积极、迅速地将正确的、重要的科技信息予以优先传播,广泛抵达。传统在科学传播中的缺位,必然导致重要的科技信息淹没在每秒钟产生的垃圾信息中。

(二)强化对科技新闻的分析解读

网络上碎片化和短平快的信息传播,有时并不适合于一些科学信息的传播。作为两大类高级新闻传播品种,财经新闻和科技新闻有个共同特点,即单独发一个动态的信息有时会显得毫无疑义。例如股市某日达到5000点,单单这个信息是没有意义的。你必须知道它昨天和历史上是多少点,还必须知道它为什么会达到5000点,有多少因素让它达到5000点,下一步维持在5000点以上的概率是大还是小等等。同样,你说大疆公司的无人机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一半,还不够。你还要告诉读者,此类无人机与过去的军用无人机有何不同,这个市场过去的主要占有者是谁,为何中国的无人机迅速崛起,主要采用了哪些先进技术等。科技成果往往较为抽象,离开深入的解读和分析,必然影响传播效果。相对于网络上大量碎片化的即时信息,传统媒体必须充分认识到解读与分析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三)积极释疑解惑澄清谬误

如今大量伪科学乃至反科学的信息,利用人们的求知欲、猎奇欲、养生欲以及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借助新媒体肆无忌惮地被制造和传播,很多还是亲朋好友善意转发的,更容易让人上当受骗。及时释疑解惑和澄清谬误,是传统主流媒体必须担负的重要职责。例如前两年传播甚广的“微波炉致癌”论,危言耸听地讲了一大堆危害,还信誓旦旦地说德国家庭已经不用微波炉了,弄得很多家庭主妇不敢用微波炉,却不见传统媒体调查澄清。后来还是果壳网、科学松鼠会等网站引用专家观点予以辟谣。

《生命时报》去年5月27日刊出一整版专题,题为《那些年我们信过的谣言》,列举了12个广为传播而最终被证明为谣言的“新闻”,几乎全部属于科技范畴。笔者有一次坐出租车,问司机为什么不开电动车?司机反问我,你想想看能不能坐?那么大一个电池,就在你身后,不停地运动,它产生的电磁辐射你受得了吗?其实,关于电动汽车的电磁辐射,早已被证明远远低于 ICNRP(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的标准,与燃油车无异。此类误解可以说随处可见,媒体怎能坐视不管?

(四)多种数字平台进行融合传播

传统纸媒的最大弱点之一是时效太慢,所以必须转型。在数字时代,传统媒体要善于利用各类数字平台,例如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APP、网站等,抢占报道先机,实现融合传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填补空窗期信息,更好地主导议程设置,快速澄清谬误,让正确的信息广泛抵达用户。随着转型的深化,数字媒体必将成为科学传播的主战场。

 

 

注释

① 刘雯堂.贝尔纳与西方公众理解科学运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5).

②(台)李松涛,丁怡坊.科技新闻的批判阅读[J].海峡科学,2012(3).

③辜晓进.现代科技新闻概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2.

④同上。

⑤飞飞.深圳市科技成果转化率:九成[J].深圳特区科技,1998(2).

⑥林若飞.深圳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80%[OL].新华网广东频道,2004-6-11.

⑦倪迅.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5%创新驱动难在哪[N].光明日报,2013-6-21.

⑧张林.广州为何拼不过深圳?差距在于广州科技成果转化率低[N].羊城晚报,2015-5-18.

⑨广东现代化水平“大比武”:广州竟然样样都输人[OL].金羊网,2015-5-5.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