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的光荣与梦想
摄影记者的光荣与梦想
——读江式高《我的“另一只手”》
作者: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委员、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报业集团工会办调研员 周思明 2015-10-27 16:23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江式高《我的“另一只手”》从别样的角度,生动诠释了一名资深新闻工作者的心路历程,书写了一部虽为个体,但又折射着国家民族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不可复制的鲜活文本。作为《深圳特区报》的资深摄影记者,他的镜头里既有邓小平南方视察的宏大场面,也有普通深圳人的音容笑貌。江式高的摄影作品与他的文字报道、随笔文章,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从不同侧面,彰显了一名摄影记者的光荣与梦想。
【关键词】《我的“另一只手”》 摄影记者 深圳特区报
读江式高文集《我的“另一只手”》(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让我感慨良多。江式高是《深圳特区报》资深摄影记者。在外人看来,摄影记者也许就是一个“照相匠”,或美其名曰“摄影师”。其实不然,摄影记者是以影像语言进行新闻报道的专业新闻工作者,简单说,图片即新闻,摄影记者是用独特的图片语言来传递攸关公众利益的新闻的社会良心。
一、一图胜千言
常言道:一图胜千言。新闻图片在视觉上有着文字不可替代的优势。摄影记者的责任就是通过照片引起读者视觉上的强烈冲击,把读者带到新闻现场,让读者感受到新闻发生过程的精彩瞬间,感受到新闻事件的运动节奏,使读者身临其境。一张(组)新闻图片能否达到这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本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文化修养,新闻图片的背后蕴涵着作者的理论知识储备,体现着作者的政治文化理论修养。因此,摄影记者不仅要有较高的摄影技术水平,而且还要掌握了解多门类学科知识,如哲学、逻辑、文学、绘画、心理学等,各类学科相互渗透。

江式高文集《我的“另一只手”》封面
二、用“另一只手”拿笔杆子
江式高让我想起了一位伟大的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13.10.22-1954.5.25,匈牙利裔美籍摄影记者,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罗伯特·卡帕像白求恩等国际主义战士一样,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与不可磨灭的贡献。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中国的侵略,第二年卡帕与《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一同约定赴延安采访,但是到了西安,受到国民党的阻挠,卡帕未能成行,当时他是抗日战争中唯一能在中国战区采访的盟军战地记者。他在上海等地,拍摄了许多揭露日本侵略军罪行的新闻照片,并公之于世。他的一句名言广为摄影人所知:“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
某种意义上,江式高在长达几十年的摄影记者生涯里,所表现出的责任担当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承载着以罗伯特·卡帕为代表的摄影记者的敬业精神和从业态度。江式高的成功新闻实践与出色工作成就证明,摄影记者的功夫不全在于摄影本身,而往往在摄影之外。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高度的政治觉悟,摄影记者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激情,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才能运用储备知识迅速做出判断,并能采取相应措施取得成功。
作为一名出色的摄影记者,江式高的业务素质主要表现在他具有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敏锐的事物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纯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与他能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建立普遍的社会联系,准确及时地抓住领导和群众都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三勤”,脑勤、腿勤、耳勤不无关系。读这本文集可知,江式高作为摄影记者的内在素质,始终体现在其新闻摄影创作的立意、构思、画面构图和内容主题的提炼及表现形式等各方面。其过往的工作实践昭告我们,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思想和视野自然会开阔,报道手段自然会增多。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新闻摄影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他认为,只会拍照的照相师、摄影匠,成不了真正的摄影记者。
因此,江式高从业几十年来,一直在“用两只手照相”——作为一名摄影记者,他在拿照相机拍照的同时,也拿起笔来写文章。此书侧重作者拿起笔杆子的“另一只手”,囊括作者曾写的新闻、新闻评论、新闻摄影评论、杂文、回忆录等等,语言平实真切。我清楚地记得,《用两只手照相——江式高新闻摄影作品集》共有8万多字,84幅(组)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作者结合自己丰富的摄影实践,论述摄影与文字的关系、摄影记者的功底等,也以图文结合的摄影评论,引出图文并茂的摄影作品。三个部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读来不无裨益。
三、新闻事业的又一贡献
江式高从不满足于自身娴熟出色的摄影技能,而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认为,如文字记者有必要学会使用照相机一样,摄影记者也有必要拿起笔来,使自己成为“全能”记者。从新闻专业的角度讲,这个问题可以从狭意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认识。从狭义来说,提高与加强摄影记者的文字意识,是提高摄影记者综合素质、把握新闻瞬间细节能力的重要手段。从广义来讲,在提高整体摄影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其语言文字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已然成为新时期我国新闻摄影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以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修养,是摆在每一名摄影记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现在新闻摄影界有一种认识:“摄影语言高于一切”。此者何也?意在面对一幅照片,你一看就被吸引住,被感动,这就是成功的作品。当然这是对的。但是,也有些瞬间所表达的或者说所蕴含的内容并不能“一目了然”,而需要借助于文字来“画龙点睛”,使表意更加丰满。然而遗憾的是,有些摄影记者只能照不能写,还有的只愿照不愿写。显然,这种局限性不利于挖掘记者的潜力,也不利于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有鉴于此,江式高一直在从事摄影工作的同时,用他的“另一只手”从事文章写作,其新版文集《我的“另一只手”》是江式高在年近八旬之际,对其钟爱的新闻事业的又一贡献。
这本《我的“另一只手”》洋洋300多页16万字,通讯、评论、杂文、论文、回忆录等等,应有尽有,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江式高作为深圳的“摄影名记”,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死不瞑目》《斑竹泪》《金华“人”腿》《买股票的女人》《“比基尼”进入中国》等新闻作品名闻天下。尤其在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发表南方谈话时,他受命跟随采访,将88岁高龄邓小平的伟人风采,通过一张张或目光睿智、手势坚定,或幽默风趣、表情轻松的照片,呈现在世人面前。该照片荣获“1979~1999中国新闻摄影精品赛”最佳奖并入选《中国新闻百年经典·摄影卷》。
有评论者认为,本书的开篇《橡皮船上》是作者的成名之作。我也以为然。文章记述解放军抢险部队一位排长率领12个战士摇着橡皮船奋战十几个小时给灾民运送干粮的故事。文章朴实无华,描写细腻,现场感很强。子弟兵为灾民忍饥挨饿、出生入死的形象跃然纸上。《广深路上不夜天》和《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这两篇,通过描写上世纪90年代初期广深线上摇曳多姿的夜色景观,折射珠三角地区的巨大变化和创业热情。《招工普遍实行合同制 “铁饭碗”正在被打破》,是报纸正面报道特区重要改革举措中的第一篇。它语言平实、不动声色地向世人宣告,在特区,企业可以炒员工的鱿鱼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旧规通过一纸用工合同被打破了。这颇有点石破天惊的味道。其他如写于1993年6月的《雨中偶入教师门》,反响也非常强烈。
四、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有句名言说得好: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说起江式高不凡的摄影记者历史,不能不提小平同志1984年和1992年曾经两次视察深圳。与第二次相比,小平首次在深圳全程有不讲话、不题字、不报道等要求。时任《深圳特区报》摄影部主任的江老两次都有幸全程陪同采访。他坦陈,虽然1984年视察深圳全程没有发表讲话,但他能感受到,老人家在深圳的三天,看到深圳发生的巨大变化,情绪越来越高兴,还为“海上世界”题字。通过镜头,江式高看到小平脸上的表情,感受到他情绪的变化。1984年1月24日下午,小平抵达深圳后,在迎宾馆会议室听取深圳市领导的工作汇报,江式高赶紧从不同角度拍照,当时担任小平警卫的中央警卫局孙勇(后任副局长)在他身后说:“你好了,都照11张了。”但江式高心有不甘,也不怯场,他发现正对小平沙发后面是不错的位置,索性就跑到那里,稳稳托起相机抓拍。通过镜头,他将小平右手夹着香烟,从容淡定,随着深圳市领导向他汇报深圳的发展情况,眼神中带有赞许,偶尔还点点头的图像成功摄入镜头,使之成为新闻记录的永恒瞬间。
是年1月26日,小平一行来蛇口工业区视察,听取工作汇报。汇报期间,袁庚提到蛇口的一个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听到这里,小平很赞许地连点几次头。江式高回忆,当天中午,一行人到海上世界在明华轮休息午餐。期间,海上世界的女经理赵艳华趁着小平情绪高兴,鼓起勇气请小平为海上世界题词,没想到小平乐呵呵地答应了,走到事先备好的桌子前问:“题什么?”大家都没有心理准备,海上世界首任总经理王潮梁就大声说:“海上世界”。小平欣然同意,一挥而就,大家都热烈鼓掌。这一历史瞬间,也被江式高用相机和文字载入史册。
如今,两台老式徕卡相机,静静地躺在江式高家中的干燥箱内。这两台相机,见证了邓小平1992年视察深圳。作为深圳新闻界的“摄影名记”,江式高是幸运的,1984年、1992年小平两次视察深圳,他都全程随同采访,并且拍下了大量珍贵的新闻照片。
五、摄影记者的光荣与梦想
综上所述,江式高的这本《我的“另一只手”》,从别样的角度,生动地诠释了一名非同凡响的资深新闻工作者的心路历程,书写了一部虽为个体,但又折射着国家民族发展历程的不可复制的鲜活文本。读着江老这本新书,让我想到他的一名同行的话来:“照片除了可以展现美之外,还应当有其他作用。应当让摄影更有担当,让照片更有力量”。作为《深圳特区报》的资深摄影记者,江式高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身质朴的装束,带着一种风尘仆仆的感觉。他用照片细述着自己几十年的新闻摄影心得,也用文章表述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观点。
在江老的摄影作品和多部文集里,既有邓小平南方视察的宏大场面,也有普通深圳人的音容笑貌。在江老看来,历史的宏大叙事固然重要,但无数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有可能成为历史的索引。多少年以后回过头来,就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因为,今天是新闻,明天就会成为历史。可以这么认为,江式高的摄影名作与他的文字报道、随笔文章,乃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从不同侧面,彰显了江老作为一名摄影记者的光荣与梦想。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