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件党报如何“后发制人”

重大事件党报如何“后发制人”

——从《深圳特区报》“九三阅兵”报道谈起

作者:深圳特区报社总编辑室编辑 余晓泽、徐丽  2016-03-10 15:25  新传播    【字号:  

      党报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如何突破传统,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避短扬长,如何“后发制人”,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提升党报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深圳特区报》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报道中作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深圳特区报 九三阅兵 版面编排

 

纸媒,尤其是党报,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如何突破传统,克服纸媒在新闻时效性上的限制,避短扬长,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后发制人”,不断增强报道的可读性,提升纸媒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深圳特区报》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报道中作了积极探索。

 

一、提前策划,精心布局,在版面上体现报道力度

 

每次大阅兵,电视都是全程直播,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媒体也加入直播的行列,报纸出来时,多数读者已看过直播或录像。因此阅兵的报道,对传统纸媒来说,从时间上看,是个劣势。如何利用纸媒的特点达到后发制人、出奇制胜的效果?《深圳特区报》提前半个月就开始了谋划,翻阅大量资料和以往大事件的版面,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从实际操作上,主要包括版面的设计安排、人员的调配分工等诸多方面。

版面安排上,由于见报日(9月4日)当天是假期,报社领导经过反复磋商,将阅兵版面数定在10个左右。这样的安排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胜利日大阅兵是举世瞩目的大事,是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首次举办的重要活动,活动丰富,必须安排充裕版面,全力做好新闻报道。二是版面不能过多过滥,既要反映阅兵式的盛况,又要避免“撒胡椒面”的堆砌,淹没报道的主题。

在人员调配上,报社成立专题策划组,调集了所有编辑部门和美编部门的骨干力量参与版面制作。在人员分工上,按版面设计,我们准备了两个方案:一是按照大阅兵的先后顺序,分为老兵方队、徒步方队、导弹装备方队、其他地面装备方队、空中梯队等;二是按照新闻认知规律顺序,分为现场报道、图片专版、深度解读、幕后花絮等。经过反复权衡,最终选择了第一种方案,这样安排的优点在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分工明确,让编辑各展所长,同时能根据前方和新华社来稿来图的情况迅速分配、调整,把读者最关心的信息在版面上呈现出来。

见报前一日晚,集团和报社领导靠前指挥,各个编辑部门领导全员上阵,对版面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陈寅专门打电话到总编室,鼓励夜班值班领导、编辑在版面处理上要放开手脚、打破桎梏、勇于尝试,于是有了A8-A9跨版图片这一恢弘巨作。深圳特区报社总编辑胡恒芳更是坐镇指挥,一直到凌晨3时30分全部版面签押才下班,对每个版面,特别是头版的用图、标题亲自挑选、把关,对图片的采用反复对比挑选,直到完全满意;对标题也不断打磨,有时一个标题几个人在花功夫,反复修改直到出片前的一刻。各个编辑部门的主任分工到位,每人负责一个阅兵式板块,方便了版面编辑之间的沟通协调。遇到重大新闻事件,从领导到编辑,编辑部门上上下下“拧成一股绳”,是纸媒报道后发制人的重要保证。

 

二、内容为王,编排创新,在版面上体现编辑技巧

 

(一)两个跨版突破常规,气势恢弘

同题材的重要事件,如何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吸引眼球,我们也做了精心谋划,最后确定“大版面、大图片、大标题”的方案。与都市类报纸不同,党报头版有着一定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有“约定俗成”的稿件编排和组版规律,一般不轻易改变报头位置和版式。但在面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适当地进行版式创新,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在《深圳特区报》“九三阅兵”报道中,头版除了按惯例选用新华社稿件原文及原标题之外,编辑部大胆地使用了头版与封底跨版版式,A1-A16连版处理,前后打通,让版面更加大气,把新闻主图做大用好,突出阅兵的恢弘场景。(见下图)

当天的主打图片“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受阅部队”占用了版面七栏位置,比平时版面的通栏还要大,恢弘大气,突显了当天的主题——阅兵,非常吸引眼球。同时把习近平在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文安排在头版,这是当天纪念大会的重头戏,全文发在头版,彰显其重要性。纵观第二天各大媒体,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党报,这样的跨版处理都是非常少见的。

如果说《深圳特区报》头版七栏跨版大图吸引了读者的眼球,那么当天A8-A9的跨版通栏大图在业界也引起了很大反响。这是史上报纸上刊发的最大的图片,体现了党报的气势和胆识。

党报头版刊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检阅受阅部队的照片,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在A8-A9的跨版通栏大图的选取上,编辑部存在争议。归结起来有四种建议:一是,有编辑建议选取徒步方队,尤其是仪仗队的照片。将士们整齐划一的步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是最好的版面语言,能体现大国威严。二是,有编辑建议抓住阅兵式的最大亮点,即导弹装备方队,能够最大程度体现我军战略威慑力。还有编辑认为,正如习主席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提到的阅兵式最主要的目的不是炫耀武力,而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因此,建议选用抗战老兵乘车方队的照片,既是对老兵的致敬,又体现纸媒的担当。还有编辑从新闻传播的角度认为,经过大量版面的“轰炸式报道”,读者已经不需要从跨版图片上获取更多新闻要素了,这时不妨从常规思维中“跳出来”,刊发一些抽象化、意境化的花絮类照片,对于主题宣传来说也是一种升华。

最后刊发出来的这幅图片,是值班主任和编辑从新华社当天播发的2200多幅阅兵图片中反复筛选比较,从重要性、场景、可视性和图片的像素尺寸等方面综合考量而选出来的。笔者认为,最后敲定的这幅核导弹第二方队受阅的照片,在新闻性、导向性、构图、色彩、仪式感等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充分。从其构图、清晰度等方面看,可称得上是一幅“年画”。(见下图)

大事件需要大容量,大题材需要大手笔。资料显示,在《深圳特区报》的历史上,大事件采用跨版版式来做的有三次,前两次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2010年9月7日)和世界大运会在深圳开幕(2011年8月13日)。但一个大事件采用两个跨版的版式,却只有这一次。三次跨版处理及所产生的影响,彰显《深圳特区报》于大事面前的媒体责任、开阔视野和大报风范。它的广受好评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纸媒在新媒体风起云涌的时代是有存在价值的。

(二)把握好细节,还原阅兵场景

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版面对各个方面的来稿进行精选精编,对编辑来说着实是一大考验。笔者认为,囿于纸媒的容量,编辑无法面面俱到地展现新闻事件的每个细节,如何把读者真正关注的新闻点在版面上呈现出来,体现一个编辑的新闻眼光、政治敏感和版面素养。

以导弹装备方队版面为例,将导弹方队分为防空反导、战略打击、海上攻击三个模块进行介绍,并辟出“国之利器”小栏目,描述了阅兵式上展出的四种最高端最先进的导弹。通过这一组合报道,使读者迅速掌握重点,如拨开云雾,一窥我国新一代导弹武器系统的过人之处。电视的直播一扫而过,纸媒的这些细节能加深读者对这些新型武器的认识。

版面的用图也有不少亮点。比如,在浓墨重彩报道阅兵式的同时,不少党报忽略了3日晚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深圳特区报》在4日A3版对此进行了充分报道,配发三栏晚会全景大图,辉煌壮阔,体现了编辑部对新闻事件重要性的权衡。另外,A5版介绍抗战老兵方队时,版面主图“不按牌理出牌”,采用了抗战老兵史保东和亲属在天安门城楼上举手远眺空中梯队的照片,别有一番深意。(见下图)

(三)做好“落地”报道,突出 “深圳元素”

常规报道精挑细选,“落地”新闻亮点纷呈。除了用好新华社前方的报道,我们在“落地”报道上也有自己的特色,深圳有很多享誉全国乃至国际的知名企业和企业家。哪些人出席,阅兵式上有哪些深圳元素,这是深圳人关心的一个重要新闻点。记者在阅兵前几天就关注到这一点,并提前做了采访。

其中,摩托车护卫队所用对讲机由深企提供,拥有有线和无线双向音频接入,保证语言数据不丢失;深圳曲面电视登上阅兵指挥车,画质足够清晰、声音高度还原,代表中国彩电业高端技术水准;新能源清扫车实现零污染、零排放,具有低噪音、低热辐射特点;运动摄像机采用最新4k超高清显示技术;深圳光启理工研究院、海能达等单位、企业的代表观摩了阅兵式,以及当天深圳人通过电视观看阅兵式的盛况等等,对这些“深圳造”新技术新设备的介绍,以及深圳人观摩阅兵式的采访报道,无疑满足了本地读者的胃口,也体现了记者的新闻敏感。

(四)标题提炼注重修辞,“六字”风格一贯到底

在标题的提炼和制作上体现文字之美,是纸媒与其他网络媒体相比的一大优势,也彰显了编辑的文字素养。在这方面,报社领导要求编辑反复推敲,力求完美运用修辞学,实现对仗工整。基本要达到每个版的标题风格一致。

“礼赞伟大胜利 点亮和平之光”“勋章珍藏岁月 皱痕凝结辉煌”“大国长剑在手 奠就安全基石”……每个版的主标题都由“6+6”对仗工整的两句话组成,既注重修辞,又不失新闻性,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从报道的五个着力点入手,后发制人

 

在纸媒“消亡论”不断发酵的今天,如何在版面编排上下足功夫,做好重大新闻题材的报道,体现“内容为王”,吸引读者关注,是编辑部面临的新课题。在有限版面内,对不同来源的大量稿件,如何进行有效编辑;对不同角度的海量图片,如何挑选与美化重组,是考验编辑水平的两个核心要素。

《深圳特区报》“九三”阅兵报道从策划到实施,体现了纸媒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后发制人,具有一定启发意义。具体来说,就是要从报道的五个着力点入手,即内容提炼、版面编排、图片选择、语言创新、体裁变化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壮大与媒介的更新换代,纸媒对于报道的形式和内容都要不断创新,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媒体环境,力求在逆流中不退反进,这就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编辑要从把握好新闻导向性着手,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读者,满足读者的求知欲;不要拘泥于版面有限的形式表达,对图片的运用要突破常规,善于用对仗等修辞方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要以独到的版面呈现,提升党报的影响力、传播力。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