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业务理论建设的批判力刍议

新闻业务理论建设的批判力刍议

作者:深圳商报社总编辑室审读 戴十龄  2016-03-11 13:26  新传播    【字号:  

      新闻媒体转型、融合、创新发展的动力有哪些?如何提高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回答这些问题,新闻业务理论建设是关键举措之一。而从批判力这一点出发,可以尝试厘清一个侧面的一些具体问题。

 

【关键词】新闻业务 批判力 节点思维

 

当下,传统报业正处在向融媒体发展的转型过程之中,面对转型无经验、无模式的现状,为给报业的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倡导并形成新的工作作风与氛围,适应并逐步进入报业发展的新常态,提高传统新闻纸媒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亟需进行新闻业务理论的研究。在此过程中,重视与不断提升批判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新闻业务理论建设需要批判力、节点思维

 

批判力的强弱即批判性的强弱。学界认为批判性具有洞察、辨别、判断力与反思性。理论上以逻辑方法为基础,实践中用质疑的态度对待问题。同时,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有指导性、启发性。理论对新闻业务意义重大,是新闻业务理论建设必要性的依据,也是业界与学界紧密结合的纽带与桥梁。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中指出:从根本上看,新闻传播是新闻内容与传播方式的有机统一体。媒体融合的核心是提升媒体传播信息的效能与效率,实现传播效率的最大化,而不是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或者传统媒体变身新媒体。这份蓝皮书终结了在此之前大量的关于这方面的讨论。这个终结显示出的就是批判力的力量。它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明确了理论研究的方向。因为理论研究方向的正确与否与研究力量投入后所取得的效能紧密相关。

蓝皮书所说的融媒体是顶层设计,是决策而非具体的技术性、业务性问题。业界、学界应更多、更深入地讨论顶层设计之后如何有效实施的理论,而非不断重复论述顶层决策本身,因为这个决策已经是在理论基础之上做出的。蓝皮书的结论对学界业界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也体现出批判力在决策与理论作为中的效果。

事实上,对于知识产业来说互联网给予的是快捷、广泛、精准获取与传播信息的渠道而非优质内容本身。融媒体提供的是进一步运用综合能力的平台与转型的契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融媒体也不仅是传播效率问题,否则内容同质化不可避免。业界应更多考虑什么样的信息在什么样的介质上传播的效率问题;“内容为王”始终是信息产业核心的理念,应该成为共识。以往的“电视大学”同样是一种网络,由于内容与功能的作用十分清晰,自然就取得了显著结果,此应是“内容为王”的一例。网站、融媒体、全媒体等等不同称谓的介质与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将会由新媒体介质变成传统媒体介质,知行合一才是融媒体所追求的,而这种追求本身要借助批判力。

互联网时代要用节点的眼光做事,就更需要批判力。节点是互联网时代事物所凸显的比以往更具复杂性、新颖性、影响性的现象,是互联网时代所需把握的事物的一种隐性要点。正如深圳媒体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7日下午考察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时所说的一句话:“注意节点”。事物所呈现出来的往往最不紧要处而后却成为最紧要处的现象就是节点。注意节点就是注意科学性,毫无疑问,科学性包含批判性。互联网时代需要节点思维,它的内涵或可理解为:以问题、结果为导向,以批判力为核心的认识、把握并处理事物的方式。融媒体时代,许多新闻业务工作中的节点问题,无不需要理论建设来一一回答与解决。

 

二、批判力中对其建设性、创新性的再认识

 

批判,即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系统地分析,加以否定;分析判别,评论好坏。这是目前对于批判的一种解释,可以看出,批判并非一味否定,而是有轻重、分层次。同时,实践中批判还具建设性、创新性。批判力是理论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除了知识的量与质的金字塔,从能力的金字塔看,知识是基础,依次为领悟、应用、综合,塔尖是创新能力,而创新力中的批判力不可或缺,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并互为因果。

面临融媒体转型的当下,则尤其需要批判力中的建设性与创新性。同时,批判并非是洪水猛兽般一边倒的摧枯拉朽,更非攻讦与谩骂。值得注意的是,叙述性与论述性写作的要求和目的包括思维各不同,其破绽、隐患包括错误也各异;二者如果存在同样的百密一疏的差错,其结果也会不一样;可能后者应要求具有更强批判力中的建设与创新力。这些是新闻业务理论建设应该关注的问题,因为其是一个长期、系统、严谨的建设过程。

互联网时代事物的节点性要求在新闻业务理论建设过程中,对其释放及将要释放的正负能量的把握必须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预判;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结果导向,也离不开批判力。新闻报道如果要从思想性的深度、广度上来考量,减少一般资讯性,同样要从批判的角度出发。如此,应可增加纸媒在读者手中停留的时间。

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采访,在谈到对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时说:这种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可以认为,批判力中的批判性与创新性具有因果关系,这是全面理解我国上述观点与立场的一个方面,改革需要批判但并非全盘否定。同时,对事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也是一种批判的过程,或者这种过程必须由批判来完成。用批判的批判力与批判性来肯定原有的、既有的事物的历史作用与地位是节点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同时也是对其反面的批判与否定,显示出批判的另一种形式,具有明显的建设性、创新性。

反思、逆向思维是形式上的批判否定而内容、实质上具有建设性与创新性的思维方式。例如当下对网络阅读的看法,其网络阅读是“碎片化”的观点就值得反思。“碎片”应该也可理解为“腋”,当下学问知识“集腋成裘”的过程相对于非互联网时代所显示出的便捷性特性,是只有互联网时代才能做到的,因为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收集与释放更加迅速、精准与高效。问题的节点是网络使用者要达到何种目的,目的不同,产生的问题相异。上述观点如成立,应该可以说批判力是对事物本质认知的一种能力,是新闻业务理论重要的建设力、创新力。

 

三、批判力在新闻业务理论建设中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无论是新闻学界还是新闻业界,过往对新闻事业都做出了辉煌的贡献。但自从微软1995年入驻中国以来,理论学术前沿却少有能够指导、引领互联网时代新闻工作主动适应媒体变革所带来冲击的研究成果。

互联网时代,新闻学界业界在理论建设方面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内容苍白无力、方法第一的形式主义和脱离实际没有独立思考的现象,对媒体转型少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在理论知识的无效繁殖与实际工作迫切需要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应警惕形成新时期的“党八股”。“八股”不仅是文字的外在形式,而且是一种意识,意识不端正,理论文字自然不健康。当下,环境去污染、房产去泡沫、金融去杠杆、制造业去产能,无不是以内容为根本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的“八股”理应批判。

新闻理论如果方向把握不正确,哪怕是“汗牛充栋”,同样起不到正向轨迹的作用。19世纪俄国作家契诃夫所说:“宁肯让我的盘子空着,也不盛不相干的东西。”科学性在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道理一样。况且行为上的错误可以采取措施加以矫正,但思想上的混乱却难以匡正。

有学术文章论述:在“互联网+传媒业”的时代,传统媒体要将媒介融合理解为“内容生产+产品形态+渠道占有”为一个整体,而非单纯的“内容为王”“渠道为王”或者“技术为王”。该论述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现实中并不存在主观上只考虑生产不考虑渠道的媒体,而是媒体客观上存在各方能力强弱不平衡的问题。即便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做法,也可视为一种经营的理念与方式。

来源于新闻实践的理论才能联系实际具有普遍的指导、借鉴意义。就单个事物讲,其根本属性并非是层出不穷的,反映在理论研究论文写作中就应该尽力做到“意已尽”,而非文学作品般的“意犹未尽”;叙述与研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已知的、一个是未知的;理论研究需要的是对未知与要解决的问题的答案;答案可能不止一个,但如果多到无所适从的地步则失去了答案的意义;同时答案要尽可能“落地”,因为其是“业务理论”,也只有是真正“业务”的,才能最后成为真正“学术”的。虽然问题的讨论有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但对于理论,至少在某一点、某一个层面上应做到让所研究问题的结果尽量清晰而明白。如果说好新闻报道一定是巧经营,那么好新闻理论一定是功夫、沉淀与批判之作。这也是学术而不是“GDP”的一个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批判力中所衍生、包含的归类理解、澄清含义、审视评估、推论说明、探索求真等等力量,无不是新闻业务理论建设所必须的,它是对认知的认知即元认知的能力。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