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高论
微言高论
作者:柳 慧 2016-03-11 14:04 新传播 【字号:大 中 小】
在日益活跃的微信平台上,涌现出一批值得关注的新闻账号,出现了许多颇有见地的作品,这些作品思维活跃,触觉敏锐,行文自由,文中独到的见解时时闪耀出迷人的智慧和思想的光芒。“微信微观”专栏旨在将媒体人的真知灼见摘录出来,与大家一起品味、分享。
[美]塞缪尔·弗里德曼:
让故事本身说话 杜绝形容词
1.不要认为新闻正在远离我们。传送媒介从纸张变成电脑,记者被重新命名为内容提供者。受欢迎的出版物会流行,真人秀会兴旺,但是好奇心、充满活力的研究、敏锐的分析和雅致的文风是绝不会过时的。如果说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它们越稀有,这些特性越弥足珍惜。
2.在数字时代,技术本身是利弊参半的东西。我清楚地知道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的用处,我自己也常常使用。一些最好的调查性报道就是依靠复杂的电脑数据进行分析。但是,你必须懂得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它本身没有价值,它只是一把“双刃剑”而已。如果技术被不加选择地使用,那它只能是另一个陷阱,另一个对懒惰的诱惑。
3.让故事本身说话。如果你发现一个形容词,就杀掉它。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塞缪尔·弗里德曼《媒体的真相:致年轻记者》。
来源:2015-11-01 财经记者圈
学者王天定:
在与公众对话中重建专业尊严
随着网络的兴起,新闻传播业进入大规模业余化时代,新闻传播成为一个职业的前提条件已经改变,专业壁垒已然被打破,在这种情形下,专业媒体人需要在与公众的对话中塑造公信力,重建专业尊严。
它意味着一方面要以积极的姿态邀请公众参与新闻生产,一个真正的、具有开放心态的新闻工作者,对于一个在网络时代寻求机会的媒体,大规模参与到新闻传播中的公众,不是竞争对手,而是盟友和机会。另一方面需要聆听公众最严苛的批评。新闻传播开启对话模式,作品的发表不再是一次传播行为的结束,而是开始。
而在价值层面,我们看到一条新闻,公众往往会有非常多元的解读。这一切都在提醒专业新闻从业者,在网络新闻业时代,任何机构和个人都已无法垄断对信息的发布,也无法垄断对某一个新闻报道意义的赋予。
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传播生态中,要塑造传播公信力,唯一的途径是专业新闻从业者在更高的传播技巧、专业水准之外,表现出更多的坦诚。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天定《大规模业余化时代,专业新闻何为?》。
来源:2015-11-05 新闻记者
中青报曹林:
重要的新闻要核实三个信息源
涉及名人去世的这种新闻最好不要抢发。抢对了,抢快一秒在这个全媒体时代没有任何意义,瞬间刷遍全网;抢错了,既会造成伤害,也会成为独家耻辱。新闻需要核实,涉及生死的新闻尤其需要核实核实再核实。比“重要的事要说三遍”更重要的是,重要的新闻得核实三个信息源。
别人没有去世,却急着抢发去世的新闻,这种“好像等着别人去世”的乌龙不仅伤害媒体公信力,还会在尴尬中受到极大谴责,且有很大法律风险。从金庸到李光耀,再到很多很多,有些人就是不长记性,过分迷恋“快”。
来源:2015-10-28 刺猬公社
新华社周杰:
机器人写稿速度快效果好
2015年11月7日,新华社在84岁生日来临之际,将正式推出机器人写稿项目。新华社机器人新“员工”——“快笔小新”目前供职于新华社体育部、经济信息部和中国证券报,可以写体育赛事中英文稿件和财经信息稿件。
“前段时间,‘快笔小新’在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报道的写稿测试中表现出色,能够生成中、英文数据消息,包括每轮比赛的成绩公报和积分排名。机器人写稿速度快效果好,得到编辑、发稿人的认可。”新华社体育部发稿中心主任周杰说,“记者写一条这样的消息至少10分钟,有些数字没有表格的话还容易看错行。‘快笔小新’分分钟可以生成很多条,还不容易出错。这就把记者从基础、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采写原创、深度稿件。”
来源:2015-11-06 新华视点
《华盛顿邮报》Micah Gelman:
放弃电视报道 主打资讯短视频
《华盛顿邮报》视频主管Micah Gelman近日宣布:放弃电视新闻风格,主打视频报道。《华盛顿邮报》此次战略调整,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给视频系统“改名”:Post TV变身Post Video。
Post TV在2013年发布之初,也曾被寄予厚望,然而,它最终没能蓬勃发展下去,作用仅限于在线新闻内容和录像库。
新战略发布后,Post Video改变的不仅仅是名字,从内容、形式,到平台搭建,3大变化显示出《华盛顿邮报》最新视频系统定位:
1.内容:放弃长篇叙事,主打短小精悍。
2.形式:定时收看已经过时,随时随地迎合用户需求。
3.平台:原创+整合,凸显平台属性。
来源:2015-09-15 全媒派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