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如何通过数据新闻摘取普利策新闻奖

《华盛顿邮报》如何通过数据新闻摘取普利策新闻奖

作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罗慧雯  2016-06-15 17:12  新传播    【字号:  

  2016 年普利策新闻奖将全国报道奖颁给了《华盛顿邮报》,让他们获奖的这一组报道是数据新闻。本文通过分析 2016 年普利策新闻奖全国报道奖获奖者《华盛顿邮报》员工的获奖数据作品,探讨这组数据报道之所以能获奖的原因以及数据新闻的真正内核及价值。

 

【关键词】普利策新闻奖 数据新闻 深度报道

 

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将全国报道奖(Prize for National Reporting)颁给了《华盛顿邮报》,引发关注。《华盛顿邮报》能获奖不是什么新闻,真正让他们的获奖备受关注的原因在于,让他们获奖的这一组报道是数据新闻。

图1普利策新闻奖官方网站《华盛顿邮报》员工获奖截图

获奖原因如此写道:《华盛顿邮报》创造性地建立并在这一系列报道中使用了一个全国的数据库,呈现了警察开枪杀人的频率、原因以及最可能的受害者(For its revelatory initiative in creating and using a national database to illustrate how often and why the police shoot to kill and who the victims are most likely to be)。究竟是什么样的数据新闻能让《华盛顿邮报》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一、聚焦因警察开枪引发的致命案件

 

2015年,《华盛顿邮报》先后发出9篇系列深度报道,主题涉及警察开枪致人死亡案件。这些报道均以《华盛顿邮报》自己创建的数据库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入手,通过数据和调查采访呈现此类案件在美国的整体情况、不同类型、发生的原因、相关背景以及被大众忽略的事实等。这9篇报道内容提到的数据不仅涉及由警察开枪引发的枪击致命案件的数量、发生地区及时间等,还包括更为细节的要素:死者年龄、性别、种族、所在州、精神病史、持枪与否、逃离现场与否等。这些要素都在《华盛顿邮报》的相关网页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数据也为从多个角度延展相关话题提供了依据,更深层次地探讨了此类枪击命案发生的具体背景、关联因素、影射的社会问题和矛盾。部分数据分析结果也让人大跌眼镜,打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

 

二、多少人丧命于警察枪下

 

创建记录警察开枪致平民死亡案件相关情况的数据库,并展开深层次的数据报道,《华盛顿邮报》为何要做这些?

枪击案一直是美国的“心头患”,而近年来因警察开枪致平民死亡的案件层出不穷,这也触及了美国社会各阶层的敏感神经,时刻可能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不过却很少人去道出当中玄机。然而,在《华盛顿邮报》建立数据库之前,此类案件数据情况从未被任何政府相关机构统计过,警察也并不需要向上级报告自己是否向平民开枪,所以在全国范围内的讨论中,这些“基本事实”是缺失的。①

警察对致命武器的使用情况如何?警察向平民开枪的频率有多高?谁是真正的受害者?警察会因此被判有罪吗?在此之前,这些问题没有人能给出较为完整而确切的答案。

2014年,《华盛顿邮报》员工韦斯利· 洛厄里(Wesley Lowery)等也就同类话题完成了几个备受瞩目的报道。他惊讶地发现,官方并不会提供有关警察开枪致平民死亡案件的数据,所以他建议,《华盛顿邮报》应该带头自己采集并分析相关信息以促进相关法律的执行。于是,《华盛顿邮报》便组建了一个包括编辑、记者、研究员、摄影师以及平面设计师的团队以着手这项工作。

 

三、哪些结果让人目瞪口呆

 

据《华盛顿邮报》统计,2015年,因警察开枪而死亡的平民人数是990人,相当于平均每天有2-3人因此死亡。990这一数字也显眼地出现在《华盛顿邮报》可视化数据库的页面上。

图2《华盛顿邮报》可视化数据库截图

获奖的9篇报道,每篇报道的标题都抓人眼球:

1.《据统计2015年警察致平民死亡案件数超FBI 常规统计两倍》;

2.《2015年涉案警察中55人有过“前科”,而国内对此类案件置若罔闻》;

3.《由于社会不愿证明杀人警察有错,平民法庭成了受害者家属的“救命稻草”,但不同案件赔偿悬殊大》;

4.《一名欲出手打人的持枪者(抢劫犯)被威斯康星州骑警制服》;

5.《涉嫌开枪致平民死亡的警察通常能够获取监控视频脚本》;

6.《Michael Brown 去世一年后,未持枪黑人因警察开枪的致死率达白人的7倍》;

7.《专家称警察通常缺乏对待精神状况不稳定者的专业培训》;

8.《分析发现(此类案件)死亡人数是FBI 统计数据的2倍》;

9.《在近千起警察开枪导致的枪击命案中,只有54名警察受到指控,在已解决的案件中,多数警察被无罪释放》。

在获奖提名的附信中,还提到:尽管未持枪黑人被警察枪击致死的概率是未持枪白人的7倍,但被警察枪击致死的案件中,多数死亡平民是持枪且先开枪或威胁他人的白人。尽管警察在公共辩论中被诋毁,但是很多警察的开枪之举属见义勇为。还有些报道强调改革的紧迫性:四分之一被杀者是自杀或有过精神病史,这一现象也警醒美国国内在这一方面对于警察培训是空白。检察官很少判开枪警察有罪,在过去10年间,不超过60名警察面临犯罪指控,被最终判决有罪的则更少。尽管数十起枪击案的过程被警局的监控录像捕获,但很多警局拒绝公布视频脚本。有50余名警察有过向平民开枪的“前科”,但很多警察局拒绝公布相关信息。

《华盛顿邮报》员工在这一系列的工作当中,最可贵的一点在于:填补了这一方面数据统计的空白,不仅将长期缺失而又备受关注的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公开,还利用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多方调查与采访梳理,呈现出数据背后美国社会存在的真实问题和矛盾,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因数据闭塞而产生的社会偏见。而数据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借数据统计分析,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点。

 

四、可视化数据库呈现了什么

 

图3《华盛顿邮报》可视化数据库截图

这个呈现出让人瞠目结舌的现实的数据库采纳了诸如Fatal Encounters 和Killed By Police 等独立数据库作为案件信息来源②,与此同时,当地新闻报道、社交媒体、执法和司法部门、法律专家、被害人家属以及政府公开案件记录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通过对于被警察枪杀者姓名、年龄、种族、所在州、被杀方式、精神病史、持枪与否等信息的搜集以及对于信息源的采访,这一数据库才得以成形。数据库的样本量越多、内容越丰富,可挖掘的新闻点也越多,此类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以及社会问题便被一层层剥开。

该数据库在其官网中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了相关数据,并设置了数据筛选器,受众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想了解的信息,如:选择“加州”、“未持枪”、“黑人”、“女性”这几个关键词,即可查看在加州被警察枪杀的未持枪黑人女性的相关数据,在下面的地图上也会随着关键词选择的变化呈现出不同地区该类案件的发生频率,交互性较强。这也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的主动选择,而非仅仅是《华盛顿邮报》想要呈现的内容。此外,该数据库还有一部分排列了密密麻麻的卡通人,每个卡通人按时间排序对应一个死者。点击不同的卡通人便会呈现不同死者个人资料及其所遇到的枪击案的背景情况。

图4《华盛顿邮报》可视化数据库截图

 

五、《华盛顿邮报》如何用数据讲故事

 

《新京报》记者范春旭曾提到:“中国国内许多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也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但只是作为文字报道的简单补充、说明,对通过数据讲故事的方式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对数据的处理也未起到让读者过目难忘的效果。”而《华盛顿邮报》之所以能凭借这组数据报道获普利策新闻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会用数据讲故事。即便数据再多再震撼,若不加以合适的解读,它也只能是一堆无生命力的数据,真正使一篇报道成为深度报道,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深入解读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真相和价值,赋予数据以生命力。

《华盛顿邮报》这几篇报道几乎都以一个故事开头,先以扣人心弦的案件描述吸引读者注意力,通过对于枪击现场及警察和受枪击身亡者的描写、对遇难者家属或当事人的采访、对应案件的社会或个人背景情况、同类现象的相关数据等,层层深入地从多个角度还原案件,挖掘案件背后的不同原因,揭示不同社会现象及潜在社会矛盾、不同类型案件在美国的实际发生率等,到报道的最后又回归到案件本身。文章的主心骨还是案件本身,而数据则是被解读诠释的核心价值信息,串起了整篇报道,并推动文章主题的深入,引出新的问题,也使得数据的价值得以凸显。

而每篇报道的切入点往往较小,针对各种各样的细节,如涉事人是否存在精神障碍或是否有过“前科”、种族问题在何种程度上与此类案件有关、警民双方是否持枪且交火以及谁先开枪等。报道也同时兼顾警察、受枪击者、社会层面等不同的视角以尽可能完整地还原案件本质。这个时候,相关案件的数据便成为引出核心问题的关键信息。

其中一篇名为《一名欲出手打人的持枪者被威斯康星州骑警制服》(A Wisconsin Trooper Faced Down a Gunman who Planned to go out Fighting)的报道,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呈现相关数据,揭示并非所有的警察开枪致平民死亡的案件的责任都在于警察。

图5报道截图

报道开头通过一名警察与银行抢劫者之间展开激烈交火后双双身亡的故事,引出多组数据,涉及2015年在美国发生的此类案件中:警民双方均持枪且平民被枪杀、双方均持枪且平民一方率先开枪等不同情况下的相关数据;并采访调查了涉事者种族、警察和抢劫者事发前的状态及个人背景等等,使得整个报道更为完整而立体,也让更多人打破了定式思维:警察并非总是占据强势的一方。

 

六、这组报道有何影响力

 

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报道的影响力自不必说。《华盛顿邮报》的这一系列报道震动了联邦调查局局长,也影响了参议院人士推动相关立法。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科米表示:“这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华盛顿邮报》和《卫报》正在成为警察和平民之间暴力冲突的主要信息源。”

去年12月,联邦调查局就呼吁完善对于此类案件的记录并加强对涉事警察问责,且把彻底改革并完善记录系统作为联邦调查局的首要任务。两名参议院的民主党员在提出强制各州向联邦调查局通报牵涉到警察开枪案件的法案时,也引用《华盛顿邮报》的报道。而在过去,正如刑事专家菲利普·斯廷森所说的:警察的话是不容挑战的。

 

七、数据新闻路在何方

 

学界和业界对于数据新闻尚未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德国之声广播电视台的米尔科·劳伦兹在2010年主持第一届国际数据新闻圆桌会议时提出:数据新闻是一种工作流程。这一工作流程包括抓取、筛选和重组,过滤掉无用信息,并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新闻故事。实际上,数据不仅包括数据,还包括文字、照片、视频等信息;数据新闻也不仅是数据可视化,也可能是纯文字类报道,可视化只是一种报道的形式。

这一过程是基于大量可获取的公开或可公开数据等而展开的。数据源可以是政府公开数据、公开新闻报道、来自相关机构的数据、已有数据库等;对于数据的筛选以及分析解读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分别对应了数据新闻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哪些数据是有效的?这些数据有何用?

对于数据新闻的特点, 在由欧洲新闻学中心(European Journalism Centre) 和开放知识基金会(Open Knowledge Foundation)共同编写的《数据新闻手册》(The Data Journalism Handbook)中是这样表述的:“记者和编辑利用充裕的数字信息,将传统的新闻敏感和引人入胜地讲述故事的能力相结合。”同时,书中亦指出:数据新闻与其他类新闻的区别或许在于,数据新闻能将传统的新闻敏感和利用数据讲好故事的能力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可能性。所获取的数据信息能够帮助记者使用数据图表讲述错综复杂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新闻本身也具有局限性,因为数据不会自我解释,数据的呈现只是开始,如何通过文字向读者讲好这个故事才是关键,因而文字叙述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③其次,数据本身也可能存在迷惑性和欺骗性,需要清洗,需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否则没有实际意义④。因而要做好数据新闻,既要读懂数据的意义和价值,也不要不合理地排除其他解读的可能性。总而言之,不能只依靠单一的数据源,不能偏信数据。

这也就道出了在数据新闻中,数据只是一种手段,其中一个信息源。数据记者坦维尔·阿里(Tanveer Ali)这样说道:“数据是讲故事的一种方式,而非故事本身。”数据并非万能,若错误利用反而弄巧成拙。不过它最大的魅力在于,一些数据有可能颠覆我们以往片面的认知,从中或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问题。究其本质仍是新闻,新闻价值仍是数据新闻中最重要的内核。

 

 

注释

 

Post series on police shootings wins Pulitzer Prize for national reporting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lifestyle/style/post-series-on-policeshootings- wins-pulitzer-prize-for-national-reporting/2016/04/18/ a9eeeda2-055d-11e6-b283-e79d81c63c1b_story.html

How The Washington Post is examining police shootings in the U.S.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al/how-the-washington-postis- examining-police-shootings-in-the-us/2015/06/29/f42c10b2-151b- 11e5-9518-f9e0a8959f32_story.html

Think you’re bad at math? A new Tow Center report explores the principles behind data journalism http://www.niemanlab.org/2016/03/think-youre-bad-at-math-a-newtow- center-report-explores-the-principles-behind-data-journalism/

数据新闻的四大误区 http://cn.gijn.org/2015/05/28/ 数据新闻的四大误区/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