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澎湃社论特点分析

媒介融合背景下澎湃社论特点分析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潘俊文  2016-06-17 16:00  新传播    【字号:  

  进入“互联网 +”时代,媒介融合又注入了新的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思维探索媒介融合之路的新闻客户端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澎湃新闻”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家。本文以“澎湃新闻”社论为研究对象,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

 

【关键词】新闻社论 澎湃新闻 媒介融合

 

一、“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产品

 

“互联网+”时代,新旧媒体的融合是一场全方位的突围,多层次的革新。媒介融合是传媒行业、电信行业、IT 行业从内容生产到网络渠道再到终端服务的融合。传统媒体通过互联网的力量推进现有传播媒介的深化改革,塑造新型传媒态势。喻国明教授说:“新时期媒体融合转型最重要的是要应用‘互联网思维’”。 2014 年 8 月 19 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指导意见》。 “媒体融合”首次以国家战略高度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澎湃新闻”正是在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大潮中应运而生的。2014 年 7 月 22 日 ,“澎湃新闻”(ThePaper)作为上海报业集团一个重要新媒体产品正式上线,作为线上媒体,在立足文字、图片报道的基础上,增加视频、音频、动画、互动媒体技术等报道手段,实现新闻报道的技术手段融合。

“澎湃新闻”致力于打造互联网新闻与思想的最大原创平台,下设“时事”“财经”“生活”“思想”四个栏目,并分设47 个子专栏。其中,“思想”栏目下设的“社论”专栏,专栏简介为“19:30,告诉你我们最想说的话”。从2014 年8 月10 日的《五论新常态:开放也需新思路》开始,以平均每天发布一篇的频率延续至今。

“澎湃新闻”社论(以下简称澎湃社论)作为“澎湃新闻” 的立场,是澎湃编辑部就社会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社论是传统媒体最为看重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代表整个媒体发声,代表整个社会发声,甚至代表整个政党国家发声。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认为:“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政党、社会政治集团或社会群众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澎湃新闻”作为媒介融合最为重要、最为成功的例子,澎湃社论也代表整个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社论作为媒介的灵魂,社会责任担当,研究的意义自然十分重大。

 

二、澎湃社论数据分析

 

“澎湃新闻”社论代表澎湃立场,“19:30 告诉你们我最想说的话”,自2014 年8 月10 日社论栏目上线以来,一直是“澎湃新闻” 的重要栏目,有很大的影响力。“澎湃新闻”脱胎于《东方早报》,有着优秀的社论写作队伍。社论会在网页、客户端、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同步更新与传播,全媒体联动的传播策略让社论最大限度地抵达受众。特别是在“澎湃新闻”客户端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群之后,这种高质量的符合移动阅读模式的社论将会更受用户欢迎。

(一)社论样本界定

“彭拜新闻”从2014 年8 月10 日开设社论专栏,到2015 年 6 月1 日社论平均每天发布一篇,稳定而不间断。本文选取2015 年6 月1 日至2015 年12 月31 日“澎湃新闻”所刊登的208 篇社论作为样本分析,从时间和样本信息量考虑,7 个月208 个样本应该可以比较好地覆盖社论的特点。

(二)社论议题归属地分析

对社论议题的归属地分析,结果如表一。

 

表一

 

社论主要选取国内议题,根据国内新闻事件、社会现象、重大节日等为素材发表社论。11% 的国外议题基本上都是就国外重大新闻发表社论,其中大部分都是国外的政治事件。

(三)社论题材分析

对社论题材的选择分析,结果如图一所示。

 

图一

 

从图一可以看出,“澎湃新闻”选题范围很广,国家的各个方面都是社论的题材。其中以社会民生题材为主,体现了澎湃对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高度重视。社会民生、科技教育、社会经济三方面是最主要的评论题材,三方面都是国民最关切,最能体现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另外,很多媒体评论比较看重的政治题材,在澎湃社论中只占一小部分,对国家政策、国家政治事件、国家外事活动等关注较少,阐释的也不多。最后,文体娱乐、环境医疗、交通法律三种题材的数量都差不多,都不是澎湃社论关注的重点。

(四)澎湃社论价值取向分析

社论的价值取向往往就是一个媒体的价值取向,所以社论的价值取向总是媒体最为看重的。本文分析澎湃社论的价值取向,结果如图二。

 

图二

 

阐释类社论占据了社论的绝大部分,其次是建议类,而批判类、歌颂类、纪念类占很小一部分。可以看出澎湃社论采用比较温和的方式来评论国家和社会事件,重在阐释社会现象、政策法规,然后提出建议,引导大家解决问题。

(五)社论评论数量分析

对“澎湃新闻”网页中每篇社论的互动评论数量进行统计,结果如表二。

大部分社论的读者互动评论数量都在100 条以下,受众参与较少,活跃度不高。

 

表二

 

三、澎湃社论特点分析

 

(一)发声频繁,选题多元,关注社会民生

社论是媒体针对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表明媒体对新闻事件的立场态度,在传统媒体时代,意义重大的社论使用并不频繁。但是,澎湃社论专栏却有着很高的发表频率。本文选取的7 个月时间跨度内,“澎湃新闻”共发表了208 篇社论,基本上平均每天一篇。

在高频率发表社论的同时,澎湃社论的选题十分多元。本文所选208 篇样本中政治17 篇、经济48 篇、社会民生76 篇、科技教育31 篇、环境医疗11 篇、交通法律11 篇、文体娱乐14 篇。其中选题最多的是社会民生方面,占到了36.53%。传统媒体社论关注较多的国家政治,澎湃社论却关注较少。澎湃社论发生频繁,选题多元,高密度多层次的社论覆盖社会方方面面,体现澎湃的社会责任感。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使社论不受版面限制,每天发声,继承传统媒体长处使社论的写作更深入更广阔。

(二)评论严谨,态度温和,阐释建议为主

评论的价值取向,态度风格关乎一个媒体的精神气质,评论的立场往往就是媒体的立场,是媒体立于社会的核心所在。澎湃社论的价值取向从统计中的208 篇社论来看,阐释性社论125 篇,占60.10%,建议性社论50 篇,占24.04%。

评论风格严谨,态度语气温和,以阐释和建议为主是澎湃社论的最大特点。如2015 年12 月28 日的社论《作弊入罪遭遇挑战》,以研究生入学考试泄题事件为素材,阐述作弊入罪的法律条文,最后提出建议应该重视维系社会公平的法律。“国家级考试是维系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之一,近些年来层出不穷的考试作弊,已在动摇人们对社会公正的基本信心。作弊入罪被视为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步骤,但目前作弊入罪正在遭遇严重挑战,此番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报废的不仅是一场考试,而且是依法考试、依法治国的诚意。”该社论的最后一段,文字严谨,态度温和,动情的阐释,坚定的呼吁体现出澎湃社论的特点。

(三)语言亲民,排版简洁,具有媒介融合特点

澎湃社论的篇幅都不长,标题言简意赅,正文先简述事件由头,然后发表论述。社论大多从社会责任、社会意识等正面价值观去解读社会问题,并且把这种价值观体现在澎湃新闻所能把持的新闻阵地上,进而引导社会舆论导向。社论用平民化的写作方式,不讲大道理,不用说教式的评论方式,体现了亲民风格。例如, 2015 年10 月18 日的《吐痰》就“上海地铁吐痰事件”提出如何做一个社会文明人,文明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培养社会的文明习惯。

澎湃社论的媒介融合特点,一方面体现在交互式评论,另一方面体现在版面编排。交流互动评论是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是传统媒体评论无法具备的优势。澎湃社论下设有“评论”和“追问”两个板块供受众互动交流,发表意见。“追问”板块受众的部分问题会得到一些受众或客户端的回复。

打开“社论”专栏,页面简洁,蓝色格子稿纸上手写体的社论摘要,摘要下方是题目。一方面保持传统媒体社论写作的特点,另一方面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社论编排,使社论严肃厚重,又活泼简洁。在网页和客户端布局上 ,社论和其它栏目一样,采用卡片式布局 ,网页版用图片 + 题目 + 摘要的形式 ,客户端用图片 + 标题的形式 ,使得界面形成视觉冲击力 ,清晰简洁 ,形成良好的用户体验。

 

四、结论

 

澎湃社论把握住了互联网时代受众对新闻评论的需求,生产出题材多元,态度温和,语言亲民,以阐释和建议为主的评论。频繁发声,重视社会民生,塑造了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介形象。互联网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标准逐步提高,社会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的积极性也明显上升。这一趋势,决定新时期的网络新闻评论必须帮助受众获得更多信息,解读媒体播发的新闻、分析现象之下的本质、挖掘新闻背后的社会问题、提供观点与服务大众。

 

 

参考文献

 

①李克强. 制定“互联网 +”计划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DB/OL]. 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05/7103116.shtml . 2015- 3-5.

②白鹏飞. 浅析澎湃新闻社论标题的语言特点[J]. 重庆, 新闻研究导刊, 2015.

③刘艳民、刘培. 从澎湃新闻实践看中国媒介融合——写在澎湃新闻上线一周年之际[J],福州, 东南传播,2015.

④闫瑞兴.“互联网 +”时代的网络新闻评论分析——以“凤凰论”为例[J],重庆, 新闻研究导刊,2015.

⑤马少华. 新闻评论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