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报纸如何提升传播力

区域性报纸如何提升传播力

——以《宝安日报》政务报道为例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宝安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揭志刚;宝安日报社总编室编辑 郑宽 鲁真龙 刘昌伟  2016-06-20 16:00  新传播    【字号:  

  政务新闻是党报的一项重要报道内容,是坚持正确导向、弘扬主旋律、体现党报党性原则的主要载体和手段。本文通过对《宝安日报》重点覆盖的三区政务报道进行总结,力争为区域性报纸的政务报道提供一些借鉴,为未来创新政务报道做些探索。

 

【关键词】宝安日报 区域性报纸 政务报道

 

《宝安日报》作为深圳宝安区、光明新区、龙华新区三区区域性党报,承载着重大的新闻宣传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将党报职责中的重要一项——“坚持导向”提升到了“引领导向”的高度,近年来,《宝安日报》在政务报道实践中,对“引领导向”这一点进行了一些摸索和尝试。

 

一、重要政务报道大制作,创新性开设“政声”版面

 

作为宝安区的党委机关报,《宝安日报》牢记党报的重要使命职责,紧紧围绕宝安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滨海宝安、产业名城、活力之区”作为重要抓手,进行策划报道。在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核心思想引导下,《宝安日报》的政务报道双管齐下,一方面是对重要政务报道进行“跟区委、抓大事、大制作”,根据区委的中心思路,抓取重要节点进行大篇幅报道。另一方面,在常规报道方面,《宝安日报》也不吝笔墨,出新意抢亮点抓眼球,打造了一批反响热烈的报道。

 

 

(一)重要政务报道强气势、大策划、大制作

在当前媒体多元化、纸媒饱受新媒体冲击的时代背景下,报纸不再是人们阅读新闻的唯一来源,很多报道也不再那么容易引人关注,成为焦点。为了让干部群众更好地知晓区委核心执政思路,《宝安日报》制定了“跟区委、抓大事、大制作”思路,并以此为牵引,对区委工作思路进行解析,拆分出各个重要阶段的节点,提前策划一批强气势、大制作的重要政务报道。

“滨海宝安、产业名城、活力之区”系列策划报道可以说是去年到今年以来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2015年11月4日,《宝安日报》推出“滨海宝安活力岸线”系列报道,该组报道连续推出5天,每次均有两个整版,图文并茂,涌现出《滨海宝安蓄势腾飞全面开启湾区时代》《活力海岸风情无限邀您邂逅亲海宝安》等杰作,从生活、生态、生产等多个方面展示宝安未来的美好蓝图。报道推出后引发干部群众的热议,滨海宝安这一城市发展灵魂也深深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

在“滨海宝安活力岸线”系列报道取得成功后,《宝安日报》又围绕产业名城这一定位进行策划。宝安是全国著名的产业大区,而宝安新班子到来后审时度势,对宝安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定位,提出“产业第一”发展理念,希望打造成为全国闻名的产业名城。《宝安日报》也以此为着力点,策划了产业名城系列报道。与普通系列报道不同的是,这次的产业名城报道更具连续性和生命力。从今年3月21日起,从周一到周五连续刊出,刊登栏目包括:大事件、产业观察、百强榜、名企记、名品汇、传声筒、宝安工匠志、市场瞭望哨等。每周五天的“产业大餐”形式多样,报道了宝安产业经济情况,也借助媒体平台,对企业的呼声和诉求进行传递;对宝安乃至国内外的各种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及时报道,给企业经营生产提供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产业名城的系列报道并没有只局限于纸媒报道,而是同时上线“产业名城”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加强与新媒体读者的联系。截至本文写作时,产业名城系列报道扔持续保持每周五期的密度,为市民打造“产业大餐”。同时,关于宝安区的第三个未来发展定位“活力之区”的策划正在进行中。

(二)创新性开设新版面,搭建政声、民声沟通新平台

在区域性报纸政务报道方面,《宝安日报》每天二版的“声音”版可谓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探索和创新,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150期。“声音”版主要由“民声”和“政声”两个栏目构成,“民声”主要刊登读者通过QQ群、微信、热线、微博等各类平台反映的亟需政府部门解决的身边事。“政声”主要刊登宝安区主要领导在一些重要会议、调研现场的重要讲话、指示、要求等。“民声”栏目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的市民求助类报料,90%以上的求助都能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积极回应和妥善解决。“政声”栏目,则让全体机关干部、市民群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领会主政者的执政思路、理念以及各项具体的施政重点、先后秩序等,市民群众则能通过“政声”体会到区领导部署工作时的态度、决心和魄力,从而增加对党委政府执政理念的认同,对塑造和谐官民关系、稳定社会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三)常规政务报道出新意亮实点抓眼球

在宝安努力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滨海宝安途中,区委陆续推出街道发展战略、序畅宁绿洁美、拓展空间专项行动、大铲湾千亿汽车进口、网格化工程等,《宝安日报》也紧跟区委步伐,花大气力进行报道。比如配合宝安区正式在各个街道推行街道发展战略,及时推出街道发展战略专栏,对每个街道“双十”工程进展进行报道。同时,为更好体现媒体监督功能,还推出“比实干看进度”专栏,监督各个街道的“双十”工程进程。

为让政务报道颜值更高,可读性更强,《宝安日报》不仅在策划上加大力度,在报道手法上也不断创新。在今年的区党代会和区“两会”报道上,摒弃以往解读堆积政府工作报告的做法,采用图表方式,对报告内容进行拆分和解读。一份两万多字的工作报告被详细分为《晒晒宝安区政府2015年成绩单》和《宝安今年将从12方面发力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两大部分,以清晰的图表直接地告诉读者宝安区过去一年获得了哪些成绩以及新一年宝安区的努力方向,最终呈现出来的版面清新自然,形式活泼,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

 

二、围绕中心工作,正面宣传与监督报道相结合

 

从去年至今年,龙华新区推出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双提升”行动,这也是新区新领导班子组建以来最大的政务报道,《宝安日报·龙华新闻》围绕这一主线,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既充分履行了党报职能,又很好突出了社区报定位,彰显了媒体责任、民生关怀,得到当地政府、居民群众的点赞。

 

 

(一)突出重点会议,不同节点推出不同栏目

2015年8月,龙华新区“换帅”,新任主要领导深入一线查找问题,并结合辖区城市管理治理不够精细、历史欠账较多、乱象较为突出的实际,提出开展为期半年的市容环境管理秩序“双提升”行动。《宝安日报·龙华新闻》以“双提升”专项整治行动动员部署会、“双提升”工作现场推进会、龙华新区2016年重点工作暨“城市管理治理年”工作动员部署会等重点会议为抓手,全面梳理“双提升”的重点工作、阶段划分、行动目标等,为“双提升”行动造势。

(二)从居民微视角,聚焦民生之变

在“双提升”报道中,一改政务新闻干涩、生硬的写作和编排风格,以点滴民生之变为切入点,在新闻采写、标题制作、版面编排上,突出“双提升”为普通居民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小见大、微中见美,从单个居民的微视角,折射出“双提升”给龙华新区市容环境管理秩序带来的大变化。此外,编辑在后期编排过程中,积极尝试政务标题向民生化靠拢,如《“双提升”分三步走做老百姓最需要的事》《黄麻埔社区“垃圾场”变身小公园》《四黎路丹坑段将建人行天桥》等,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成为标题,软化了政务报道,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三)建设性地开展舆论监督,为党委政府解决棘手问题当参谋

城中村是各类“乱象”的重灾区,也是“双提升”的主战场。2015年10月23日至10月30日期间推出的6个整版的“聚焦城中村”系列报道,深入辖区城中村寻找各类“乱象”,列出龙华新区城中村问题“清单”。原因找到了,接下来便是“对症下药”。通过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建议、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接听主题热线等形式,从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基础配套、加大经费投入、加快升级改造等方面,提出破解城中村市容“顽疾”的系列对策,这等于为党委政府摸索了一套解决棘手问题的方式方法。其中,提高城中村保洁经费、调动社会各方参与等诸多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纳,有效促进了城中村相关问题的解决。除此之外,还就商业街乱摆卖、噪音扰民、乱张贴等问题,邀社会各方进行深入探讨,在问题查摆、建言献策过程中,为政府部门解决相关市容环境管理秩序难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舆论引导不是单方面维稳,事实真相更重要

 

在去年底发生的“12·20”光明新区受纳场特别重大滑坡事故中,《宝安日报·光明新闻》及时准确并且全方位地关注救援进展、弘扬正能量,出色地为新区乃至深圳市积极妥善处理这一特别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在舆论引导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平时的政务报道中,《宝安日报》也力求做到重点突出、旗帜鲜明,助推光明新区国际化现代化绿色新城建设。

(一)在滑坡事故报道中积累经验

2015年12月20日11时40分,光明新区红坳余泥渣土受纳场发生特别重大滑坡事故。《宝安日报·光明新闻》第一时间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关注和报道。

 

 

在事发一周内,以每天三四个版面的篇幅对事故的救援进展、善后工作进行全方位呈现。在事故发生初期,《光明新闻》基本放弃了其他新闻的报道,把工作重心完全放在滑坡事故的报道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首先,抓住报道重点,突出核心内容。在事故刚发生的黄金救援72小时里,抢险救援是重中之重,报道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现场救援和失联人员的搜寻上。其次,及时披露信息,当好政府帮手。随着现场救援的深入,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报道,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政府积极救援的正面形象。再次,挖掘新闻故事,弘扬正能量。对于事故背后的新闻故事进行深入挖掘,使报道更具有可读性和人情味。最后,做好跟踪报道,保证善始善终。

此次滑坡事故报道,影响特别重大,报道时间持续数月。《宝安日报》在应对特别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上的报道能力也经受了考验。对于舆论引导,有一点必须时刻遵守,无论多么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在为政府部门做好上情下达、做好助手的同时,一定要及时对群众关心的新闻事件进展进行迅速、准确的报道,满足市民了解事实真相的需求。要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通过有效的报道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这比单方面的舆论维稳更有效,也更能体现政府对他们的关怀。

(二)日常政务报道重点突出

作为拥有7个国家级改革示范试点“金字招牌”的光明新区,正以此为抓手,大力推动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基层治理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出一批“微改革”“微创新”项目,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这也为《宝安日报·光明新闻》的政务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宝安日报》开设了多个专栏进行连续报道,如针对全面深化改革有“改革进行时”栏目,针对“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设有“三严三实”栏目、针对城市管理治理工作有“治城破局”栏目等。

 

四、让政务报道既高大上又接地气是努力方向

 

政务报道如何摆脱曲高和寡的尴尬地位,让它们既高大上又接地气,是党媒一直以来面临的难题。

《宝安日报》作为一份区域性报纸,其定位是区域性机关报兼社区报。但机关报与社区报,一般来说主要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作为机关报,《宝安日报》需要宣传党的重要方针、政策、主张以及三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发挥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的政治功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方式。在报道风格与行文安排上,一般更为正式,新闻源多来自上层和本区域内党政机关会议、文件和政策内容;从社区报来说,报纸的功能主要是服务社群普通民众,解释和解决百姓日常生活所关心的问题,使民众感觉到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感。社区报还承载着维系社群的邻里情感和对本地社群的认同和融入的功能。社区报政务报道如何做到亲切易读?这是区域性媒体必须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信息渠道过载和信息冗余的时代,要留住读者的注意力是很困难的。但是,信息冗余,同时也意味着信息的匮乏:民众会对有关自身切身利益和情感的信息产生更高的需求。这恰恰就是社区报发展的机遇。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报道思路与办报理念:视角向下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用群众的语言,报道和解释清楚有关群众的政策。

另外,新闻的本质就是叙事,即“讲故事”。好的新闻就要有好的故事。故事需要人物、事件和情节与结果。新闻的故事化,不是要求新闻去虚构,而是基于扎实的事实和细节,转为故事形态,使报道讲述的是关乎自身的切身利益的事。首先,记者、编辑必须对政府政策的意图和举措精准把握,这是党报宣传的首要任务。在具体报道中,摆脱传统的会议报道模式,尝试把一条条具体的条文,融合到故事化的叙述中,把对会议精神和内容的解释与百姓的切实生活的例子结合起来,从而挖掘出政务事实背后的新闻性。同时,记者要善于在百姓至关重要的热点、难点问题与政府政策上找到结合点,这就要求记者熟悉群众生活和他们的利益关切,能够从冗长、单调的会议公文里寻找和提炼出直接抓住读者眼睛的视角和框架。这样才能让政务新闻变得有“干货”,有内容又可读。

简而言之,社区报的政务报道首先要做实,使读者能够具体地读出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信息,这样才能真正地传达与解释政府工作部署的具体内容;其次要做细,这就要求在具体报道上,引入多种声音,使得读者能够在报纸上看到来自自己和社区其他成员的意见,使得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参与感,并且呈现出一种“对话”的效果,感觉到自己的期盼与关切得到了回应;第三,在报道风格上,将新闻和政策故事化,使民众感觉亲切,文字感性有温度,感觉报纸是在说自己的事。这样才能使得社区报的政务报道成为易读又必读的内容。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