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假新闻背后的真故事

讲述假新闻背后的真故事

——媒介如何追溯假新闻轨迹并成功策划另类报道

作者:深圳特区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耿伟  2016-06-21 20:08  新传播    【字号:  

  大数据时代网络传播速度极快,一篇新闻上网,一时缺乏求证,一哄而起就往往弄假成真。
  尽管假新闻的传播价值为零,但其流溢的种种离奇和趣味,提示媒介在揭露其虚假本质的时候,可否将其视作一种特殊的传播资源:不仅千方百计地防范假新闻,更要弄清其来龙去脉,追踪该事件的延伸轨迹,从而在逼近真相时发现内幕新闻,包括记者在揭秘过程发生的种种片段,从而给受众讲述一个假新闻背后的真故事呢?

 

【关键词】假新闻 另类策划 故事笔法

 

人类的新闻天空有个驱不走的魔鬼:假新闻,一直潜伏和泛滥。2016年伊始,就引爆两条假新闻:一是年初发生的《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发生6.9级地震》,二是春节爆出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

第二条假新闻影响最大。发稿人自称是上海女孩,猴年春节和男友第一次回江西老家,因为不让她上桌吃饭,气急了掀翻桌子然后逃离。该消息通过微信、微博、APP、网站,立刻传遍天下,引起轩然大波。可第二天这条消息就反转为假新闻。真相是某位妻子不愿去丈夫老家过年独守家中,心情忧愤中编造了这一新闻,发帖宣泄情绪。

可笑的是就在这条消息被认定为假新闻之时,多家媒体转载了一篇名为《回乡不能上桌吃饭 城里媳妇掀桌子》的疑似抄袭报道,说是第一次回农村丈夫家过年的媳妇,独自辛苦做了一桌子十几盘菜,到吃饭时却被公婆撵下桌,去厨房吃饭,媳妇怒而掀桌。经网调,该话题阅读量超过30万次。

假新闻,是新近发生的能够引起受众萌生知情欲望,但不具有大众传播价值的虚假信息。那些《中科院资深院士陈家镛两度“逝世”》《老汉旅店见网友,一开门傻了——“跟我开房的咋是儿媳妇”》等等,让人摇头而叫绝!这说明,假新闻有3个含义:一是内容极具鲜活性,二是受众极易被蒙骗,三是传播价值等于零。这也提示我们:假新闻的种种离奇和趣味,值得探究。媒介在揭露其虚假本质的时候,可否将假新闻视作一种特殊的传播资源,去追踪该事件的延伸轨迹和新闻真相,从而给受众讲述一个假新闻背后的真故事呢?

 

一、讲述揭秘假新闻的惊险故事

 

防范假新闻,一直是全球传媒的一件大事,因为这直接影响媒介的传播信誉,甚至动摇一家媒体的生存根基。特别是如今网络传播速度很快,往往因求证拖延,出现假新闻的可能性极大。这对传媒的新考验是不仅要千方百计地防范假新闻,更要弄清假新闻的来龙去脉。从而在追踪并逼近真相时发现内幕新闻,包括记者在调查报道过程发生中的诸多亮点,于是这个揭秘过程就有了鲜活故事。

(一)讲述追踪人证物证的过程

报道假新闻背后的真新闻,有多种故事笔法,亮出人证物证最为关键。而如何寻求证据如同破案,并非易事。那些不符合常理的“奇怪”细节,就是破解难题的钥匙。因为假新闻无论编撰得如何离奇,都会因为内核虚假而露出马脚。

譬如2013年5月9日,“上海一男子中4800万彩票后开跑车炫耀辞职”消息在网上窜红。但记者找到上海市福利彩票中心,证实上海没有出过4800万元的巨奖;同年10月4日,一则《丈母娘婚宴上送400万元宾利轿车》报道,一丈母娘在婚宴上宣布,赠给女婿一辆价值400万元的宾利牌轿车。①经记者追问,酒店证实没有接待过此婚宴。而传媒将对此的追踪过程报道出来,则趣味十足,给受众提个醒儿,别上当。

(二)讲述追寻造假流脉的主线

假新闻总是会有制造者,捕捉到源头,犹如拿住蛇的七寸。这有两种情形,一是主动寻找造假者,在第一时间发现假新闻时,既割断传播路径,并发掘来龙去脉;二是被动寻找造假者,即在媒体不慎刊发了假新闻后,被迫追查假新闻是如何的出炉,不仅是一种补救,也是还原真相的报道策划。诸如《西安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南京市民排队喝鹿血》等一旦真相大白天下,追踪报道不仅拥有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脉流,也给受众一个认真回复。

(三)讲述媒体防范造假的新闻

媒体针对疑点多问一个“是真的吗?”则会获得辨别时机。并且在防范假新闻的过程中,记载诸多新发生的故事亮点,有助于将报道搞得有声有色。譬如《纽约时报》2003年5月11日用4个版面曝光自家丑闻:27岁黑人记者杰克•布莱尔的73篇新闻报道中有36篇要么杜撰,要么剽窃;《今日美国》2004年1月6日也主动曝光大名鼎鼎的资深记者凯利涉嫌假新闻。揭露了这位走遍世界各大战场、曾获普利策新闻奖提名的凯利诸多稿件掺假,并取消其采访权利。这两家世界大报对假新闻的严厉处罚,令人尊重。其有关如何防范假新闻的深度报道,极其具有可读性,一度引起世界高度关注。

针对假新闻,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加大了处罚力度,如2013年3月25日,对中国新闻网刊发的《深圳90后女孩当街给残疾乞丐喂饭感动路人》;《信息日报》刊发的《流浪9年回家瞬间变“富翁”》,等等,均给予严厉处罚。这些案例也给媒体防范假新闻的报道提供了故事素材。②

 

二、解读假新闻起因的离奇故事

 

本世纪以来,中国假新闻有三个爆发期:一是2001年,厚报时代刚刚来临,媒体竞争十分惨烈,北京、重庆、成都、南京、上海、广州等新闻漩涡不时出现新闻紧缺,“编造”成为假新闻的主征;二是2013年,微博成为大数据140字时代新宠,一但轰动新闻上网,往往缺乏求证,一哄而起,弄假成真。甚至发生将假新闻编撰到国家最高领导人身上;三是2015年,新媒体成为虚假新闻首发源头。譬如《退休机务副总落马 南航三大重要部门全部沦陷》《南京众人围观裸女跳河 救助者被遗忘 没人帮忙拉一把》,等等。

将假新闻视为另类策划选题,可谓极具趣味和挑战。这种报道有许多故事笔法和叙述角度,从追溯“为何要造假”这个切点延伸主线,则是讲述假新闻离奇故事的首选。

(一)解读“无中生有”的造假起因

世界新闻史上曾有一个案例,美国《华盛顿邮报》黑人女记者珍妮特•库克因难以找到独家新闻源,只好编撰了一篇“催人泪下”的《吉米的悲惨故事》。结果8岁吸毒者吉米惊动了美国社会。经查,珍妮特•库克不得不承认是编造的。原因是她两眼茫然,不知新闻处在何方,只好道听途说闭门编撰。美国记者追踪这一造假的起因、高潮、结局,构成了一组难得的深度报道。

轰动一时的“纸包子”报道,让人啼笑皆非:记者訾北佳在选题会上提出,曾接到群众电话反映“包子有掺碎纸”,遂被定题。可他找不到线索,便携带秘密拍摄设备,邀请其朋友假扮工地老板,购买肉馅、面粉,将捡来的纸箱经水浸泡剁碎掺入肉馅中,还随机找到一名农民工,授意其编造“肉和纸比例关系”的谎话。“纸包子”报道出炉后,犹如重磅炸弹引起轰动。记者刘浦泉则对此发出质疑,采写了一篇《京城“纸馅包子”假新闻出笼前后》,③将其前因后果叙述为一个故事,揭秘这其“无中生有”的造假过程,像是叙述一个好莱坞大片。

(二)解读“打擦边球”的造假意图

韩日世界杯是中国假新闻的一个高峰时段。因为这次大赛正值美国9•11惨案发生后9个月,反恐主题突出,各国球队的保安措施极严,记者大都难以接触到球员。于是便有人坐在宾馆里胡乱编撰。其中《哥斯达黎加国脚万乔普涉嫌服用兴奋剂》《意韩赛主裁惨死于乱枪》,这两篇稿子明眼人一看就不真实,但当时纷纷出版特刊,多则几十版,相当多的媒体负责人考虑这只是体育报道,危险不大,便稿子照登,但注明“该消息尚未得到官方证实”,其实是放行假新闻。

倘若报道中解读这种明知新闻“卖点”掺假,仍试图通过打擦边球蒙混过关的举动,挖掘涉事者为何心存侥幸心理,做出如此愚蠢动作,就具有了警示价值。

(三)解读“胡摘乱编”的造假轨迹

从新闻稿件中寻找刺激性内容,胡编乱摘,添枝加叶,极易搞错。诸如《美国官员透露布什正考虑将夏威夷卖给日本》《奥巴马送金正日苹果电脑》《村里一半都是我的娃》等假消息,越编越离奇。特别是2004年11月7日一篇《180万买辆宝马砸着玩》,是网上流传许久的故事,但某传媒将其变换时间地点,编得有根有据,成了一篇假新闻。然而后续媒体不甘示弱,接棒编撰。《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起,将此类造假过程汇总报道,每年形成一个完整的调查报告,刊发年度“十大假新闻”,已经坚持了14个春秋,譬如《地球生命只剩50年》《千年木乃伊出土后怀孕》等等,成为传媒和受众关注的一份特别大餐。④。

(四)解读“利益需要”的造假内幕

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形,是指某一国家、财团、企业、个人为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利益需要,精心策划的假新闻。上世纪80年代末,自由欧洲广播电台播出“齐奥塞斯库在国外有10亿存款”,引起该国动乱,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捕,几个小时后被秘密审判处决。事后人们才得知,所谓 “存款”“大屠杀”全是假的,可人死了,却是真的。2013年6月1日13时,一篇《网友海购奶粉意外收到小袋鼠》,也是某网店人员的有意炒作。揭秘这些勾当,既扩展新闻来源,也有助社会安定。

 

三、演绎假新闻套路的曲折故事

 

讲述制造假新闻的常规手法,让人警觉并乐于阅读。这提示:讲述假新闻背后的真故事,也要有借用悬念、冲突、亮点、幽默等等故事笔法。特别是假新闻稀奇古怪,《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第二代身份证将由日本企业造》《安徽太和孕妇“腹中胎儿被盗”》等等,真真假假,既让人瞠目结舌,又让人暗自称奇,也为记述假新闻来龙去脉提供了难得素材,可以逼真地还原假新闻编撰出炉的场景。

(一)演绎追求史料轰动的造假招数

新发现的名人史料往往会成为受众关注的一个焦点。而且因为当事人已经不在人世,造假往往很少受到追究,容易获得新闻轰动效应。上世纪西方的3大假新闻都发生在名人史料上,包括《林肯“亲笔信件”案》《墨索里尼“日记”案》《希特勒“日记”案》等,都是在一番新闻发布、专家鉴定之后,搞得世界轰动,然后被曝光露出真相。2013年关于《红楼梦》“后28回手稿”回归祖国的消息,同属一类。盖因史料当事人不在人世,专业鉴定十分艰难。当然,对此断假揭真的报道,在技术解释、逻辑推理上也具有相当难度。

(二)演绎制造权威形象的造假手法

著名新闻专家梁衡在《新闻原理的思考》讲述过一个故事:某报宣传一种口服液,说是由6位留学洋博士艰苦研究发明的,编了一篇动人的故事。结果有人发现照片上的人根本不是什么老外,就在身边,只是相貌像老外罢了。媒体分析这一愚蠢的“博士”包装逻辑,其实就是要骗取受众掏钱购货而已。

2008年下半年,上海、深圳股市单边下滑。10月14日,一篇《年底前“政策利好不断货”》的虚假报道,杜撰了中国证监会成立应急领导小组,部署具体应急措施。这也是以“领导、上级”来制造权威感。对这种假新闻的调查报道,既要描绘其趣味性,更要侧重分析其对社会秩序的危害。

(三)演绎寻觅荒诞离奇的造假套路

微信2011年1月21日诞生后,有一条消息反复上线,某男青年到夜总会遇到漂亮女郎,两人开房,清晨醒来发现自己在浴盆,肾脏被偷走。其实,这一稀奇古怪的故事早在20年前的新奥尔良、休斯顿等地就已经流传。曝光这种造假手法,足可用以往的“偷肾”故事来铺垫。

这种荒诞新闻会不时重复上演,譬如《论证国际数学猜想的90后男孩 王骁威:想做追梦的“中国高斯”》,与10多年前《留学生吴杨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和最高奖学金》假新闻如出一辙。揭示其造假手法的陈旧不堪,不仅报道切入点准确,新闻背景也平添厚度。

看来,揭露这一幕幕造假真相,讲述一个个真实故事,譬如2015年的假新闻《滞留尼泊尔公民持中国护照免费乘机回国》《毒贩李先生是“影帝”》《中国游客因“不文明记录”被美遣返10年签证作废》《利辛女子为救女童被狗咬成重伤》《最高法院紧急下令“枪下留人”》等等,都可以进行一番深度采访,让受众获得阅读的享受感。特别是正值2015年股市大跌的悲惨时刻,《32岁男子家中坠亡 炒股巨亏》⑤假新闻问世,说是长沙股民侯先生股票连续两个跌停,170万本金全部亏光,夫妻吵架,侯先生跳楼自杀。这条消息如果经过调查梳理,报道这条假新闻是如何被诸多网站、微博、微信、电台、电视台和报纸轻率传播,直到长沙警方调查是一条假新闻,该多么荒诞和具有警示意义呀。

这也许是媒体可以追溯假新闻轨迹并灵动谋划的另类报道。

 

 

注释

 

① 高洁,李劲峰,刘林.盘点2013年那些“狗血”新闻反转剧[N].新华每日电讯,2013-12-5-6.

②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中国新闻网等媒体虚假失实报道查出情况的通报[R]. 2013-5-2.

③ 刘浦泉.京城“纸馅包子”假新闻出笼前后[OL].新华网2007-7-19.

④ 中国记者,2001年以来年度假新闻论文[J].

⑤ 东方网.2015年十大假新闻[OL]2016-1-4.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