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光明新区滑坡事故看新媒体图片的采集

从深圳光明新区滑坡事故看新媒体图片的采集

作者:深圳特区报社摄影部主任记者 齐洁爽  2016-06-21 20:14  新传播    【字号:  

  深圳光明新区滑坡事故发生后,《深圳特区报》对滑坡事故采用了网络平台与传统纸媒同步报道的方式,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印证了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内容创新是根本,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很重要。本文结合光明新区滑坡事故的报道,就摄影记者如何抵达现场、进入现场、如何拍摄、如何发稿等新媒体图片新闻采集问题,谈些感受和看法。

 

【关键词】新闻摄影 无人机拍摄 新媒体

 

2015年12月20日上午11时40分左右,深圳光明新区恒泰裕工业园后侧发生滑坡事故,据官方发布的消息,事故造成20多栋厂房被掩埋,70多人失联。滑坡泥土覆盖厚度超过10米,救援异常艰难,采访异常艰难。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要想在事故报道中占得先机,必须派记者前往一线,必须拿得第一手材料,而传统媒体的最大强项恰恰是新闻内容的采访,不仅有一整套采访流程和运作经验,而且多年来赢得了良好的信誉,一旦内容采访与新媒体融合,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依然存在。如何打赢内容之战在此就凸显出来,要想有好的传播效果,最重要的是记者要有响当当的采访内容,转发别人的二手货,相当于给别人做广告,弄不好还会出现纰漏与差错。

 

一、进入事故现场很重要

 

我参加过几次突发或灾害性采访,总结出这样的规律:天灾采访相对容易,因为是天灾嘛,无可抗拒,上下一心救援或自救,大家目标都是一致的,但事故采访相对就不那么容易。光明新区滑坡事件最初定性为灾害,最后定性是事故。记者要想进入现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穿着一身救援人员的衣服,反正参与现场救援的单位很多,人员庞杂,谁也分不出来谁是哪个单位的,谁是冒牌进来的。从本次采访的现实情况看,穿迷彩服可顺利进入现场,穿消防服能靠近最近的救援部位。由此看来,跑灾害现场事先准备好一套“合身的衣服”很重要。毕竟对摄影记者而言,进入现场才能拍到照片,拍到照片是硬道理。

这次采访,记者要名正言顺地进入现场只能靠证件,不是记者证,是特别证件——红色的A证。但毕竟有A证的记者很有限,且在救援过程中还曾更换过不同的样式,大多数记者依然无法靠近现场。所以,一些有备而来的摄影记者拿出了无人机,你地面限制我,我空中拍;你不让我人进去,我的机器就飞进去拍。

 

二、无人机不是万能的

 

事故发生后,各路媒体纷纷赶往事发现场,因现场繁杂情况不明,加之戒严等影响,到达始发地能拍摄到好照片并不容易。始发后,当时的建筑物已被滑坡的土层覆盖,具有标志性的事故特征场景,只有几处歪楼和倒塌的楼房,要展现事故的严重程度,只有从空中俯看,而事发处的建筑没有足够的高度,即便站在楼顶也无法俯视面积过大的事发现场。于是,在头一天的报道中,无人机拍摄成为了图像报道的利器,不仅仅摄影记者在用,电视台的摄像记者也在用。正因为如此,在微信、微博及电视台的实时现场画面中,都能看到无人机空中拍摄的大场景画面。尝到了无人机拍摄的甜头后,在随后的几天中,事故现场无人机此起彼伏,最多时空中有10余架无人机在同时工作,场景蔚为壮观。

深圳光明滑坡事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大战,是一次无人机拍摄的集中比拼。航拍无人机主要产自深圳,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无人机现场竞技各显神通,分不出来到底谁高谁低,但无人机单一的拍摄角度,很快就令人视觉疲劳,也许下一次某类灾害事故就不会有这样多的航拍无人机出现,毕竟在灾害现场,携带及操作无人机是一件费事费时的工作。此外,无人机原配数码机器拍摄的照片精度还不够高,无论是色彩还是分辨率都有不足之处,而悬挂更专业些的数码相机,则存在机器沉重,摔机损失惨重的风险,毕竟在灾害现场有很多因素是不可控的。当然,过多的无人机在事发现场的空中盘旋,势必会对救灾工作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光明滑坡救援的后期,现场对无人机拍摄采取了严控措施,大多数无人机已经无法正常起飞。

无人机航拍的角度,的确新颖、震撼,但这样的场景不能多用,在事故初发时,对人们全景式了解灾况有帮助,之后的报道不可能总是空中大场景,总是俯瞰的视角,人们需要多方位了解情况,读者需要看到更多的细节,这些都是无人机拍摄力所不及的。

 

三、手机成实时直播好助手

 

新媒体发稿的重要特性是实时现场直播,先求时效,再求精彩。在传统纸媒普遍日子不好过的情况下,大多数传统媒体都创办了新媒体,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时时传播新闻,抢夺读者,积极占领舆论阵地。这里以本人参与报道的深圳特区报社为例,光明滑坡发生后,深圳特区报社官微随即建立了微信群——“光明滑坡工作群”,陆陆续续加入其中的编辑记者有近50人。通过该群,记者编辑该干什么及怎么干得以及时沟通,效率非常高。通过这个工作群,记者在一线的采访,都是第一时间现场文字或图片直播,之后由后方的编辑汇集整理出来,实时发布,这样的工作模式在深圳特区报社以前并不多见。

 

手机拍摄,现场通过微信发的图片

 

为了能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摄影记者都是在第一时间用手机拍摄图片或视频,然后用微信直接发回给微信群,编辑直接拷贝发稿,编辑不清楚缘由的会与前方摄影记者用微信实时通讯,进而加注文字说明。现在的手机成像质量已经完全能满足报纸发稿所需,而现场的4G信号也非常给力,这些都保障了发稿的及时顺畅。

 

相机拍摄,导入手机发稿的图片

 

对于非常紧急的场合或非常重要的场景,摄影记者第一时间依然要用专业数码相机拍摄,拍摄完毕,可利用手机读卡器立即把需要发稿的图片下载到手机中,同样能实现快速发稿。无论是安卓系统还是苹果系统的手机都可采用此法,只不过苹果手机的连线或读卡器略微贵一些。一般来讲,如此发图与手机直接拍摄并实时现场直播,也就相差2~3分钟。

 

四、直播什么有讲究

 

有了拍摄内容,可以直播了,但也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实时直播,什么都需要实时直播,如何判断需要以往的经验,更需要后方直播业务主管的把关。比如,在救援现场消防员火线入党的新闻,从消防队鼓舞队员士气角度讲,这样的举动或许有足够的理由,但受众却不一定这样理解,毕竟是救援的艰难时刻,当时毕竟还没有救出来人。

 

 

这样的图片,在微信群中有记者也及时提交了,但编辑们把关准确,并没有让类似的图片新闻在深圳特区报的官微上出现。这样的判断非常准确,因为当时大多数在救援现场的记者,无论是拍摄到了这样的场面还是没赶上这个场景的人,都认为发这样的图片新闻不合适。事实证明,发了这样图片的媒体乃至消防队,遭到网络一片吐槽。相似的新闻,还有救援队在探测有生命存在的地方救出来的仅仅是一只鸡,救援队根据科学仪器提示的信息救援很正当,即便是救出的仅仅是一只鸡,但现场的摄影记者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发一只鸡的照片只会带来娱乐和笑谈,在有些场合无可厚非,在灾害面前就不能以此取乐,以此博人眼球。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