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传播的文本特征及其消极影响

自媒体传播的文本特征及其消极影响

作者: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媒体 李宝华  2016-10-24 16:26  新传播    【字号:  

  由于传播环境的独特性,自媒体传播的文本展现出文本内容碎片化、呈现方式符号化、语言结构杂乱化、表达取向娱乐化的特征,并由此产生了消解传统表达习惯、弱化认知理解能力和降低语言审美品位等负面影响。如何遏制这些负面效用的蔓延,让普通用户对当下自媒体传播文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自媒体 文本特征 消极影响

 

不同于纸质媒介的传播时代,自媒体与生俱来的个体化、自主性和即时交互性带来了传播领域的新变革。为了适应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的变化,自媒体用户在传播信息时倾向于挣脱原有文本规则的束缚,寻找更加简洁、高效的文本表达形式,尤其是社交媒体高度口语化的文本样式大规模参与,使得网络空间大量支离破碎的、口语化的、语义模糊的词汇和语句充斥其中,传播文本变得杂乱无章。

在这场新与旧的文本样式的交锋中,自媒体传播文本实现了“大破”,却未形成“大立”,纸质媒介所确立的文本规则被冲击得七零八落,而自媒体传播领域的文本样式仍处于相对自由放任的阶段,远未达成应用上的共识。长此以往,由此造成的消极影响将无法被忽视。

 

一、自媒体传播的文本特征

 

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自媒体因其自身属性、技术规制和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等原因,在传播过程中,其文本自发地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文本内容碎片化

大量摄入信息而不经过深度思维加工,这是“读屏”时代人们普遍的阅读状态。长篇大论在自媒体空间显然不受欢迎。伴随着“浅阅读”“浅思考”的盛行,自媒体用户趋向于用篇幅简短、逻辑简单的语句来发表观点,记录生活。许多人每天都会更新数条微博、微信朋友圈,但内容大多是寥寥数句。同时,微博140字的篇幅限制、微信朋友圈六行默认展示使得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自觉遵守操作规制,这成为自媒体碎片化传播的技术依据。被潮流裹挟并成为潮流中的一分子,自媒体俨然已经成为碎片化传播的温床。

(二)呈现方式符号化

为了提升表达的便捷性和形象化,渲染信息传播的效果,自媒体文本中被大量运用软件自带的表情和自定义符号,以及英文字母。许多软件开发商和个人热衷于制作流行的表情包与各式各样的图片,并将它们穿插在文本中使用。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中,一段简短的话由文字、表情符号、英文字母和图片等元素构成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许多人甚至形成了“发文必配图”的习惯。根据腾讯发布的报告,2015年全年QQ的“龇牙”表情使用频次高达521亿次,平均每人使用60余次。

(三)语言结构杂乱化

追求便捷与高效是传播双方的共通心理,也是技术供应商改良传播技术的方向。有了技术支持,自媒体用户完全可以突破时空和介质的局限,进行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传播。不必拘泥于纸质媒介的表达习惯,自媒体用户能够选择更加自由的文本样式进行传播,只要信息接收方能明白文本的含义即可。人们在使用社交软件进行交流时,更愿意将一个完整的句子、一段完整的话分割成若干条短消息来推送,并用单音节代替个人观点进行回应。在这里,人们根据个人喜好任意组织语言、随意使用标点,脱离原有语法使用规则和表达习惯,语言表达的结构变得杂乱不堪。

(四)表达取向娱乐化

在娱乐精神备受推崇的今天,“泛娱乐化”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大众传播还是人际传播,娱乐化的痕迹都随处可见。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①自媒体作为传播媒体的组成部分同样未能幸免。无论身处何种情境,面对什么话题,人们都倾向于用娱乐化的方式去解读和表达。例如:“泥萌”“么么哒”“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等极具娱乐倾向的网络用语在自媒体文本中层出不穷,俯拾皆是。

 

二、自媒体文本样式的消极影响

 

媒介对大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持之以恒的,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传播内容上,也体现在媒介的思考方式、表达方式和价值取向上。从使用频次、信息收发量和依赖程度来看,当下自媒体对一般民众的影响较之于大众媒介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5)》显示,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超过5小时,其中网络社交时间所占比重高达38%。在与自媒体持续的交互过程中,其文本呈现对一般用户的消极影响不容小觑。

(一)消解传统表达习惯

中国的语言表达习惯在长久的历史变迁中逐渐沉淀并形成,它见证着民族的文化史。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维持语言使用的有序性,它是中华文化在历史演进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虽然语言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但是任何一种修正的前提是大众对此达成认读与使用层面上的共识。

然而在自媒体空间里,语言组织与表达呈现出随心所欲、毫无章法的状态。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情景里创造出不同词汇去满足表达需要,而这种创造大多是散漫的、朦胧的、粗鄙的。他们不需要遵从词汇、语法组织规则,只需进行简单的短语罗列就可以完成信息的传递。在这里,传统的语言表达习惯显得无所适从。当传播情景从网络空间转移至现实生活时,这种对标准语体系解构的负面效用就会显现出来。

(二)弱化认知理解能力

用户通常以破碎、短小的文本内容互相交换信息,为了追求信息量的最大化,语言表达则充满跳跃感,这样一来其文本表述往往不具备逻辑上的连贯性,语义和篇幅上都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在极其有限的文字篇幅内,想对事件或者观点进行详尽阐述只是一厢情愿。为了顾及传播效果,自媒体空间内的信息传播往往滑向于“蜻蜓点水”式的记录与描述,浮于表面,很难兼顾深度与广度。自媒体用户长期在与这样的文本信息交互的过程中,对社会生活逐渐流于浅层认识,只关注表象。当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情景时,个人想要独立思考并认清事物本质,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尼尔·波兹曼曾在《童年的消失》中警告,传媒会逐渐把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和表达矮化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②在自媒体传播的“拟态环境”中,用户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实际上处于一种被相对弱化的状态,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传媒的失责。

(三)降低语言审美品位

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③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语言文字不是静态存在的,它在历史语境下不断地变化发展,但是这种变化发展应该是在主流价值匡扶下所进行的自我丰富与完善,应该是一个粗中选精、循序渐进的过程。

生活中一些原本让人羞于启齿的字眼在自媒体空间变成了人们日常交流的常用语,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词句、新概念也都无一例外地带有鲜明的娱乐、戏谑甚至低俗的基因,在这里语言表达不分场合地展现出的娱乐、轻浮的特质,消解着传统语言审美的核心价值取向。语言文字固然有雅俗之分,但是,当这种去价值化的畸形语言时尚大面积介入现实生活中时,不仅会造成原有语言体系的混乱,还会降低语言审美的品位,侵蚀主流文化的品格,其影响不可谓不大。

 

三、结语

 

作为网络时代涌现的一种表达样式,不可否认,自媒体传播文本的生成有它的合理性。它的出现可被视作是语言表达在新环境下的自我改革,具备一定的适用价值。但是,如上文所述,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自媒体接触人群广,使用频率高,用户依赖心理强,想要遏制其负面效用的进一步蔓延,除了政策干预和大众媒介参与引导外,让普通用户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自觉遵守一定的文本使用规范显得不可或缺。

 

 

注释

 

①[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②[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M].中信出版社,2015.

③[德]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商务印书馆,2002.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