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新闻一线汲取营养

到新闻一线汲取营养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援疆干部 张忠亮  2017-03-13 16:40  新传播    【字号:  

  2011年至2016年,受中央宣传部选派,作者作为广东省和深圳市新闻工作者的代表,参加了全国新一轮援疆工作,在新疆自治区党委机关报《新疆日报》任职。他以亲身经历证明,经常到基层去,到生动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汲取营养,是新闻工作者保持动力和活力,跟上新闻实践步伐的根本。

 

【关键词】深入基层 新闻志向 工作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记协理事会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讲话中,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四点要求,全面而深刻。其中,坚持正确新闻志向,提高业务水平,勇于改进创新,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发扬职业精神,烙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也就是“志向”和“取向”,非常具体,对新闻工作者提高业务素养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经常到基层去,到生动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汲取营养,是新闻工作者保持动力和活力,跟上新闻实践步伐的根本。习总书记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还有他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所说的,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实际上是指出了新形势下做好新闻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根本途径。

深入基层,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许多优秀新闻工作者职业生涯中,最难忘、最感动,记忆最深切,创作作品最有活力的,往往是基层采访和调研的时期。穆青同志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勿忘人民”。他广为流传的新闻名篇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基层实践和一线采访,退休多年后还亲赴一线,写出通讯《潮涌中州》《赶着黄牛奔小康》等名篇。

2011年至2016年,受中央宣传部选派,我作为广东省和深圳市新闻工作者的代表,参加了全国新一轮援疆工作,在新疆自治区党委机关报<新疆日报》任职。这期间我承担了许多自治区党委和报社的工作,其中最大的锻炼和感受之一,就是和广阔、丰富、生动的基层实践近距离接触。

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后,我集中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跑了新疆70多个县,后来又有重点地去了一些地方,包括许多偏远、艰苦、难以到达的边境哨所,以及沙漠、高原村落,和各族干部群众交流、调研、采访,广交朋友,切身感受新疆各地的发展变化、风土人情,参与和见证新疆的建设和发展。这样的经历,不仅对做好策划、写作等采编工作,而且对自身的教育和心灵的感染都大有裨益。

经常深入基层,可以大大增强和提高对国情、区情、民情、实情的感受和认识。在此基础上所做的新闻策划、重点报道,才更透彻,更切合实际。

我们常说搞新闻工作要讲政治、重导向,要反映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同时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创造和买践,体现基层和群众的关切。具体到新闻实践中,不论是“上情下达”还是“下情上达”,找到“上”与“下”之间的结合点是最关键的。这样的报道才能不偏离主线,才能做到既坚持正确导向,又不游离于实际,并且也易于为群众认可和接受,使新闻作品真正有现实针对性,所做的选题,所写的消息、通讯、评论等,尽可能“管用”“解渴”,不至于“说不到点子上”,不至于隔靴搔痒。

在新疆期间,我牵头策划、撰写过许多主题“宏大”的报道和文章,比如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疆的光辉实践》《论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等等。在构思和阐述这些命题时,需要胸有全局,需要熟悉和吃透中央和上级党委精神,但同时也需要胸中有实情,有干部群众思想认识的“实情”,有实际工作中具体问题和主要矛盾的“买情”,这样才能切准贯彻上级精神、指导实际工作之“脉”。前几年,新疆发生过若干起暴力恐怖案件,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主流媒体如何发声亮剑尤其重要。我们都在第一时间撰写文章,发表系列报道。这些文章直面事件,回应关切,廓清认识,引导舆论,指导工作,疆内疆外许多媒体都第一时间予以转载,新浪、搜狐、凤凰等商业网站甚至在首页头条转发。可以说,这样的宣传效果,就必须建立在对新疆实际情况的熟悉和掌握基础之上。

经常深入基层,捕捉那些最鲜活、生动、具体的新闻素材,才能使新闻作品“沾泥土”“带露珠”“昌热气”,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长期以来,新闻报道中大量充斥的一般性的工作动态、解读精神式的报道,许多显得生硬、表面化,引不起人们兴趣,很难适应新媒体竞争的需要。其实只要勤于深入基层和实际,将笔触和镜头对准那些鲜活生动的人和事,就不难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反映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反映主旋律的鲜活例子容易找到,很多反映时代风貌和群众实践精神的新鲜素材也是俯拾皆是。

基层调研、下乡采访是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受行业、领域的限制,更不受新闻体裁的限制。只要熟悉中央和上级党委主要精神、政策、部署,就会发现基层才真正是取之不尽的新闻富矿。在和田地区农村和农户家调研,我们立足于新疆去除宗教极端思想的艰巨任务,采写汉族和少数民族农户自发结对子、互帮互学、亲如一家的通讯;在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我们花两三天时间穿行在1300多公里的塔河两岸,写下十多年生态治理带来的综合效应;在帕米尔高原,我们采访生活在高原地区少数民族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来自沿海城市支教青年的感人事迹;在边境哨所,我们采访远离家乡、长期戍边的年轻战士……通过来自一线的新闻报道,鲜活生动地反映着时代精神,同时又充满生活本身的气息和味道,带给人强烈的感染力。

经常深入基层,对新闻工作者自身的教育、陶冶和提升也是极为重要的。

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是新闻工作者一直都要面对的职业命题。新闻工作是个不断实践和提高的过程,这里的提高包括业务能力和素养,还包括自身人格和修养的锻炼和提升。只有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报道新闻、反映现实才不会落伍;同时在语言和传播形式上,才能不断从社会大众中汲取营养,包括各方面群众的语言特点和传播习惯,增强新闻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使自己的“表达”更能让公众接受和喜爱。此外,到一线接触实际,接触各个领域的干部群众,在交流和交往中加深感情,从中得到的教益是无穷的。这也是我在新疆工作这几年一个非常突出的感受。

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唾,是我国西部的战略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为国家发展稳定作出了极大贡献,他们像天山雪松、沙漠胡杨、戈壁红柳、绿洲白杨一样,植根于160多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大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这几年,我结识了许多新疆的干部群众,和他们真诚相待,以心相交。许多人和事令我深受感动,特别是许多基层干部群众,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豁达,他们无惧困难、无惧艰险,让我深受教育,使我看到自己的欠缺和不足。这一切,让我更加学会对每个劳动者、每个人、每个生命的尊重,哪怕他极其普通、极其微弱;还有,更加学会对新闻这份职业心怀敬畏。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