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新闻写作特点探析

微信新闻写作特点探析

作者: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副教授 汪苏华  2017-05-24 15:35  新传播    【字号:  

  微信新闻与传统新闻相比,在报道题材和素材选择、文风、标题制作、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深刻认识这些特点,对于提高微信新闻的写作质量和传播效果,十分必要。

【关键词】微信新闻 媒介符号 新闻标题 语言风格

 

微信新闻已悄然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据《证券时报》2017年3月23日报道:到2016年底为止,微信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越移动用户规模最大的中国移动。腾讯2017年3月22日披露的2016年业绩显示,截至2016年底,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到8.89亿,而同期中国移动电话客户为8.49亿户。①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年4月8日发布的《2015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提供的信息,在微信用户中,有50%左右会关注媒体类和企业类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的新闻信息(即“微信新闻”)。②可见,媒体类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重要渠道,获取和阅读微信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背景下,认真探讨微信新闻的写作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信新闻,即利用微信这一移动即时通讯工具和信息推送平台发布的新闻报道。微信新闻包括个人用户发布的新闻和媒体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新闻两种。由于个人用户发布的新闻在权威性、重要性、广泛性、信息量等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人们更喜欢阅读由媒体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新闻。许多传统新闻媒体看准这一发展趋势,不失时机地开辟微信公众号,发布新闻信息,以补充传统媒体之不足。

微信新闻在报道题材和素材选择、语言文风和标题制作等方面,既与传统媒体上的新闻报道有相同之处,也带有自身的特点。

 

一、在报道题材和素材方面,微信新闻力求选用多种媒介符号,更为多样化地展现新闻内容

 

微信新闻和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一样,都强调“内容为王”。所谓“内容为王”,既包括报道内容具有重要性和新闻价值,又包括题材和素材的新鲜性和独特性、媒介符号的多样化等内涵。从理论上说,在媒介符号的多样化方面,微信新闻具有独特的优势。微信新闻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漫画、动画等多种媒介符号都收入囊中,所传播的信息表现形式多样,其真实性、可视性、生动性比其他传播媒介所传播的新闻要更胜一筹。如何将微信新闻的这些理论上的优势转化为报道实践中的优势,则需要从业者在新闻采访和写作等方面努力了。

下面以网民“英国那些事”采写的微信新闻“再过20年,重新回顾英国这场公投大战,绝对还是惊!心!动!魄!”③为例,说明微信新闻在题材和素材方面的特征。应该指出,在笔者读过的关于英国退出欧盟公投的数十篇报道中,这篇微信新闻给我的印象最深。原因在于,这篇报道既有文字介绍,又有图片和漫画予以佐证,可谓“有图有真相”。这篇报道首先回顾了2016年6月23日公投当天英国各地的怪异天气: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有些投票站洪水齐腰(在这一部分,报道分别图文并茂地展现了肯特郡、怀特岛、布莱顿、伦敦等地当天电闪雷鸣、水深齐腰的情景);接着,介绍了人们冒雨投票的情景以及各类投票人的心态(在这一部分,分别运用文字、照片和漫画,介绍了选民们冒雨投票的情景——有人牵着狗去投票,有人投票后去酒吧饮酒,有人投完票后去游泳);再往下,交代计票过程和戏剧性变化的投票结果;最后,报道公投结果及影响(退欧成功的公投结果一宣布,英镑马上大跌,英国股市指数开市直跌8})。这篇报道按照时间顺序,运用文字、图片、漫画等媒介符号,有图有真相地介绍了英国公投的情况,令人印象深刻;同时,笔者对于作者采访、收集新闻题材和素材的能力深表钦佩。如果没有上述那些图文并茂的现场素材,这篇微信新闻是不可能取得这样好的传播效果的。这也反过来说明,采写微信新闻时,应该按照其固有的特点和要求,采写带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漫画、动画等多种媒介符号的新闻题材和素材,并将它们运用到新闻报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传播优势,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在文风方面,微信新闻力求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更具生活气息

 

微信新闻作为社交媒体微信所传播的信息,通俗易懂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更具接近性,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对于这一点,美国新闻界提出的“良宁公式”做了很好的解释。

多年前,美国报界为了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组织专人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提高新闻可读性公式一一“良宁公式”。其内容是:衡量一条新闻报道可读性如何的标准是:①句子形式:句子愈单纯,可读性愈强。②迷雾系数:用词艰涩,可读性就差;用词通俗,可读性就强。③人情味:人情味成分愈多,可读性愈强。也就是说,要提高新闻报道的接近性,务必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在用句方面,要尽量采用单句,不用或少用复合句;在用语方面,要尽量采用通俗化、生活化的语言,不要采用艰涩难懂的语言;在写作语气方面,要像和知心朋友谈心一样亲切自然,同时要多写人物的活动和喜怒哀乐,增强报道的感情色彩。

应该指出,这个公式虽然只是从写作的角度讨论提高新闻可读性的途径,未能涵盖报道内容、报道形式对新闻可读性的影响,未免有些偏颇,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在新闻实践中,不少微信新闻正是这样做的。下面略举几例予以说明:

在句子形式方面,2017年3月23日《华人政参》发表的题为《信仰和爱的力量:两个家族200年后的统计》的微信文章,就做得比较好。

这篇文章遵循短段落、短句子、单句式的写作原则,句子结构基本上都是单句,很少用复合句和倒装句。请看下面这两段话:“爱德华兹家族——人口数:903人,其中有:100位大学教授,14位大学校长,70位律师,30位法官,60位作家,3位议员,一位副总统。”“马克.尤克斯家族——人口数:1394人,其中有:310位流氓,130位坐牢13年以上,7位杀人犯,60位小偷,190位妓女,20位商人。”这些句子,语法结构简单,所表达的意思简洁清晰,一目了然。

在报道语言的通俗性方面,2015年3月11日人民网微信公众号推出一则微信新闻《习近平喜欢哪两种‘颜色’,你知道吗?》,就做得比较出色。201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人大报告时的发言中谈到了两种颜色,即“绿色”和“红色”,其中前者是讲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后者是讲红土地的百姓、老区的民生。④这则新闻围绕着两种颜色做文章,由浅入深地阐明主题,发人深思,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在增强报道的人情味方面,不少微信新闻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在微信新闻中,“本报记者”“本台通讯员”之类的称谓不见了,代之以“小财”“岛君”“头条哥”“江报君”等个性化的自称;传统的第三人称写法少了,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写法多了,甚至出现了不少网络语言称谓,如:“您是哪逗”“你造吗”“亮瞎你的双眼”“臣妾做不到”“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等等。

上述各种有益的尝试,体现了平等对话原则和家常聊天风格,有效地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也有效地增强了微信新闻的接近性,个中蕴含的经验和理论值得认真总结。

 

三、在标题制作方面,微信新闻要求单行题,简洁明快,形象生动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标题在吸引受众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微信新闻来说,情况更是如此。要将受众从多如牛毛的新闻信息中吸引过来,给新闻制作出引人注目的标题是绝对必要的。

我们知道,微信新闻是凭借手机屏幕收看的,与报纸新闻阅读存在明显差异。要在小小的手机荧屏上展现吸引人们眼球的精彩内容,微信新闻的标题制作自然有着自身的特点。

首先,微信新闻标题既具有传统新闻的导读性,又具有吸引读者点击进入正文的超链接性。受众每天都要面对浩如烟海的新闻信息,而阅读时间有限,只有遇到感兴趣的标题才能点击进去进行深度阅读。这就使得微信新闻标题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远远大于传统媒体新闻。

其次,从标题样式上看,微信新闻标题一般为一行题,具有字体单一化、符号多样化的特点,不少微信新闻还运用图片和文字共同构成标题。

与报纸新闻的标题常采用引题、主题、副题等三行题不同,微信新闻由于受到页面的限制,往往采用只有主标题的一行题结构,标题的字号和字体都相对单一。请看下例:

2017年2月18日微信公众号《图鉴》发表了介绍作曲家高如星生平事迹的报道,标题为《一半中国人会唱他的歌,却不知道这位山西天才作曲家的悲剧人生》。这则标题句子结构简单,通俗易懂,简明扼要;采用悬疑式句型,更能激起受众的新闻欲。

最后,与报纸新闻标题相比,微信新闻标题对标点符号的运用更多,更加多元化,其中既有通常意义上的标点符号,也有特殊符号。例如,2015年4月1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标题为《养老保险改革涉及最大群体是教师》的新闻。同一天,中国教育报微信版转发了这则新闻,标题则为《出大事了!养老保险改革啦!老师的钱包会缩水吗?》这一微信新闻标题连用三个标点符号,格外引人注目。

微信新闻标题中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符号,比如箭头“→”、对勾“√”、代表幽默的符号“~”等。有些微信新闻编辑还在新闻标题前面加上栏目名称,以对新闻进行分类。例如,腾讯时尚公众号2016年2月21日推送的新闻《【有图有真相】“白骨”巩俐PK“美人鱼”张雨绮》、人民日报海外网微信公众平台《侠客岛》2016年6月26日推送的国际评论《【解局】是谁绑架了英国?》,等等。这些特殊符号的加入,使得微信标题别开生面,感情丰富,生动活泼。

 

四、在语言特色方面,微信新闻兼具口语、网络用语、地方方言等多种语言混合化的特点

 

据有关单位调查,大多数微信用户的年龄在10—40岁之间,即以青少年为主,是年轻人的聚集地。微信新闻要为广大青少年用户所接受,语言必须口语化、网络化,符合年轻人的网络表达方式和使用习惯。微信新闻因应受众需要,在标题制作和内容表达方面,都注意做到口语化。如:2017年3月3日微信公众号《讲常识》发表的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的文章《中国古代为什么看不起商人?》,从题目到内容都采取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文章写道:“长期以来,中国人的财富来源,主要是两个,即所谓耕读。耕是种田,农业生产,这是最主要也最正当的。还有靠读书。读书本身是不挣钱的,但学而优则仕。”

在微信新闻中,网络语言也得到充分使用。例如:工人日报公众号2016年2月20日的报道《习近平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央视调研,为新闻工作者点赞!》,vista看天下公众号2016年2月7日的新闻《吐槽春晚大会即将开始,你做好准备了吗?》。其中的“点赞”和“吐槽”都是网络时代的流行语言。

口语化、网络化语言的运用,增强了微信新闻的平民性、亲和力和可读性,进一步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自然会赢得受众的好评和青睐。在这种背景下,新闻受众数量的迅速增长就成为必然的了。

 

 

注释:

 

①微信活跃用户数已超中国移动手机用户【EB/OL】.证券时报网,2017-03-23.http://stock.eastmoney.com/news/1354,20170323722912469.html.2017-03-23.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sqbg/201604/t20160408_53518.htm.

③英国那些事.再过20年,重新回顾英国这场公投大战,绝对还是如此惊!心!动!魄!【EB/O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wNzI0MA==&mid=2651943021&idx=1&sn=bccece5efefa0e47f879f71faed8d36a&scene=5&srcid=0625HClyYoL3l4HkFNaNOBn9#rd。

④【学习评论】习大大喜欢两种“颜色”.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军.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