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技术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试论科学技术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

作者:广州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程道才  2017-05-24 15:47  新传播    【字号:  

  新闻传播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影响,既表现在新闻传播手段方面,也表现在新闻报道方式和写作方法方面。我们应积极开发、发展与新闻业相关联的科学技术,并根据需要,不断改进新闻报道方法和报道形式,提高报道质量。

【关键词】科学技术传播手段 报道方式 写作方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不仅直接推动社会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精神产品的生产。新闻传播业生产的是精神产品,其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同样受到科学技术的制约和影响。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以求教于同仁。

 

一、科学技术对新闻传播手段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新闻传播手段的影响直接而深远。人类传播史上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传播手段发生革命的结果;而传播手段的每一次进步,又都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直接产物。

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史,大体经历过语言传播、文字传播、无线电传播三次历史性变革,目前已进入互联网传播阶段。这些历史性变革之所以能发生,第一推动力便是科学技术。

早期的人类,经历过非语言传播的漫长阶段。在语言产生之前,人类靠手势、鸣叫、图画等方式传递信息,传递方式原始,传播效果差。在与大自然进行奋争的过程中,早期的人类为了战胜凶猛的野兽,为了防御寒冷的袭击,开始制作简单的劳动工具,锋利的木棍、尖锐的石器、磨光的石头、凿上小洞的贝壳,这便是当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成果。有了它们,早期的人类才能组织一定规模的共同劳动,促进感情交流,并进而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的产生是科技进步的最早成果。

语言产生之后,首先用于人类的信息传递活动。它可以直接地、生动地传递信息内容,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把人们有机地联为一体,使早期的人类开始真正成为社会的人。然而,语言传播无法保存,也难以传到其他地方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传播活动的增加,文字便应运而生;几百年后,纸张、印刷术也陆续被人类创造出来,于是,文字传播阶段到来了。这一阶段的到来,同样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

据资料介绍,最早的文字从古老的图画或洞穴图画演变而来,其产生年代距今已有 4000多年了。我国是最早产生文字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 1000多年的商代,我们的祖先便创造了象形文字。早期的文字往往镌刻在龟甲、竹筒上,不仅笨重,而且书写不便。东汉末年,中国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纸的出现使文字载体的重量大为减轻。唐代初年,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公元 11世纪中叶,中国人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印刷速度进一步提高。四个世纪以后,德国铁匠谷登堡进一步改进活字印刷术,发明了铅活字和手压印刷设备,把印刷术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大批量印刷成为可能。①有了这种速度快的印刷设备,定期出版报刊才成为可能,西方的近代报纸才有可能诞生。所以,在漫长的文字传播阶段,科技进步的成果始终是传播变革的催化剂。

文字传播与语言传播相比,优势十分明显。但是,文字传递也存在排版复杂、出版周期较长、报道内容欠生动形象的缺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无线电技术和无线电传播工具的问世,开辟了人类传播史的新纪元。

无线电技术是人类的伟大科技发现之一。运用无线电技术进行新闻传播,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无线电传播包括运用广播、电视、电话、电报、电传真等传播手段进行传播活动,广播、电视则是无线电传播的杰出代表。传递迅速及时、内容形象生动、传播范围广泛、接收灵活方便,是无线电传播的突出优点。但是,无线电传播也存在保存性差、传播单向的短处,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互联网传播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

互联网传播依靠多媒体电脑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网络,集电视、广播、电话、传真、录像等多种媒体的传播功能于一身,能对多种信息及时进行处理、传输和显示,为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文字、图形、声音、数据和影像等综合服务,实现全球“信息共享”。它还有效地克服了目前各新闻媒体普遍存在的单向传播的弊端,使大众传播的控制权由信息发布者向信息消费者迁移,使受众从被动接受信息逐步变为信息传播的主人。他们可以一方面向网上提供信息,与他人共享自己搜集到的信息;一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网络中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些优势,无疑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所无法比拟的。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传播媒介又喜添了新的成员。随着移动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移动网络媒体应运而生。移动网络媒体是指以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作为信息采集和显示的信息传播工具。手机媒体便是移动网络媒体的杰出代表。它以手机为硬件载体,以互联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为技术支撑,以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资源为信息来源的多媒体信息传播媒介。由于手机媒体具有携带的便捷性、受众的普及性、信息传播的及时性、表现形式的多媒体化,目前已经成为使用最为频繁的信息传播工具,成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外的“第五媒体”。

综上所述,人类传播史上的每一次历史性变革,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休戚相关。不管这种变革来得多么缓慢,也不管这种变革以何种形式出现,它都是以传播工具的变革为前提和依托的;而传播工具的变革,则是科技进步的直接结果。

 

二、科学技术对新闻报道方式和写作方法的促进

 

科学技术对新闻报道方式和写作方法的促进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一)电报的出现促进了消息文体的独立化

众所周知,无论是中国早期的报纸,还是西方萌芽形态的报纸,从写作上说都是不成熟的,都是文学的附属物,在文学母体的襁褓中艰难地生存着。西方近代报纸产生以后,由于没有现成的新闻文体可供借鉴,新闻报道仍然沿用早期的报刊文体,新闻报道不似新闻,更像散文,且无一定之规。例如:英国报纸的新闻写作基本上沿用当时流行的散文笔法,把叙事、抒情、议论混合在一起,讲究词藻、文笔优美;德国的报章文体则搬用宫廷文学的手法,新闻写得典雅,辞章华丽;美国报纸文体在形式上则采用短篇小说的表现手法,行文则沿用英国的直写手法。②因此,到 19世纪 50年代,西方报纸上的新闻文体仍然未能从文学母体中异化出来。

电报这一科技成果的出现促成了消息文体的独立化。1844年,美国油漆匠出身的科学家赛缪尔•莫尔斯发明了运用无线电波远距离传送文字的工具——无线电收发报机。1851年,美联社便开始使用电报传发新闻,其他新闻单位也纷纷效仿。由于当时电报的发送技术存在问题,很难把一则新闻报道完整地发出去。于是,一些聪明的记者便改进原来的直写写法,把最新鲜、最主要的新闻事实提到新闻的开头来交代,次要的事实在往后的段落中予以补充。这种新型的文体写法很快为新闻界所认可,并被美联社总编辑梅尔维尔•斯通在全社推广。新闻导语和倒金字塔结构形式由此应运而生,于是,消息这种新闻文体被赋予独特的写法和结构形式,从文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新闻体裁。

(二)无线电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广播电视传播工具的崛起,促进了报纸文体的分化,特稿从消息中分化出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播、电视这两大无线电传媒正式登上新闻舞台。它们以其快捷的时效和形象生动的现场感迅速征服了亿万受众,向报纸、通讯社等文字传播媒体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挑战面前,报社、通讯社深感竞争的压力,一方面努力提高报道的时效性与电子媒体竞争,一方面在报道深度、现场情景描绘、背景材料挖掘等方面下功夫,以便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广播、电视抗衡。特稿(专稿、特写)这种报道体裁于是脱颖而出,从消息(即纯新闻)中异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新闻文体;深度报道这种崭新的报道方式此时也在激烈的竞争中诞生了。

(三)录音机的问世和录音技术的发展,使录音报道、现场报道脱颖而出,成为重要的广播报道形式

广播电台在 20世纪 20年代问世以后,很快用于传播新闻信息。但是,起初各电台播出的内容主要是报纸、通讯社播发的新闻稿,电台记者独立采写的稿件很少。录音机的问世和录音技术的进步有效地改变了这种被动局面,有广播特点的报道形式——录音报道、现场报道使广播节目面貌一新。

录音报道和现场报道起源于 20世纪 30年代的苏联和 40年代的美国。1938年,苏联科技工作者研制成功萧林风机械录音机。这种机械录音机可以把不同地方发生的新闻音响录下来,然后进行编排,加入文字解说制成大型综艺性节目,这便是最早的录音报道。由于这种报道形式的出现,广播报道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大为增强。③美国广播界也因为利用了比较先进的录音设备,节目制作质量明显提高,并产生了震惊世界的广播现场报道节目——《这里是伦教》,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年轻记者爱德华•默罗由于主持这个节目而一举成名。

录音报道、现场报道等有音响特点的广播报道形式的出现,改变了广播报道照播文字稿件的单调现象,使广播报道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大为增加,有效地提高了广播的可听性。

(四)新闻采编与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使现场短新闻、新闻特写等报道形式迅速发展

20世纪 70年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速度惊人,新闻采编与传播手段的变化速度明显加快。随着录音电话、ENG设备、移动电话、数字摄影机、电脑、激光照排设备、手机等新型采编与传播手段的问世,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工作逐步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电时代。新闻报道方法与写作形式再次面临着新挑战和新变革,涌现出许多过去闻所未闻的崭新报道方式和报道形式。例如,随着 ENG设备的普及,画面和声音同期出现的电视现场报道已被各电视台普遍采用。再如,随着程控电话线路的广泛延伸,广播电台的远距离现场直播已经成为可能,节目主持人只要把话筒与程控电话线路相接,就可以向千万里之外的听众进行现场直播了。

广播电视节目现场感和时效性的增强,也给其他新闻传媒带来压力,逼着报纸、杂志的记者多采写现场感强、时效性强的报道。出于竞争的需要,报纸、杂志等传媒纷纷采取措施,增强报道的现场感和接近性。于是,现场短新闻、新闻特写、图片新闻等新闻样式迅速崛起,使得新闻百花园众花盛放、姹紫嫣红。

(五)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诞生对新闻报道方法和写作形式提出了新挑战

互联网是诞生于 20世纪 80年代的新型信息传播工具,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普及。随着互联网的开通,网络报纸、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网络视频、微博、客户端相继问世,人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比以前更及时、更清晰了,接受信息也比以往更方便了。手机媒体的出现,手机广播、手机电视、微信等媒介形式相继问世,使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快。上述新型传播媒体的兴起,不可避免地会对现有新闻报道方式和写作形式提出挑战,促使它们进一步变革。例如:传统媒体中单一符号形式的报道,将被运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图表、漫画等多媒体形式的报道所取代;交互式、互动性报道和手机现场直播将使用得更为频繁;新闻报道的类别和写法,也将逐步发生变异,朝着更迅速、更具体、更形象、更具有接近性的方向发展。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些变化,并通过努力,积极推动这些变化早日实现。

 

三、有益的启示

 

科学技术对新闻传播业的促进作用是现实的、客观存在的。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是否承认这一点,这种促进作用都将继续保持下去。透过这一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新闻事业的促进作用,积极开发、发展与新闻事业相关联的科学技术,进一步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当前,有关主管部门应组织力量认真考察和研究科学技术与新闻传播业的关系,准确地把握两者的结合点,自觉地开发与新闻传播业相关的科技产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第二,顺应科技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根据新型新闻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客观需要,自觉地改进新闻报道方法和报道形式,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事实很清楚,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是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这一特点必然在人们对新闻传播业的需求中反映出来,其具体表现是求快、求新、求深、求短、求现场感。什么样的报道方法与报道形式能够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就会受到受众的欢迎;反之,就会被受众冷落和淘汰。我们应该依据这种需求趋势,根据不同传媒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大胆创新,创造出更多的新颖的报道方法和报道形式,促进新闻写作的现代化。

 

 

注释:

 

①培仁 .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7).

②樊凡 .中西新闻比较论【M】.武汉出版社,1994:200.

③苏联广播电视简史第一卷【M】.张君珊译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7(6):220-221.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