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报道如何为科技创新配好鞍

科技报道如何为科技创新配好鞍

——以深圳商报为例

作者:深圳商报经济新闻部记者 王海荣  2017-08-02 10:59  新传播    【字号: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过程中,科技新闻报道发挥着解读科技政策、聚焦前沿发展、展示科技创新成就、传播科学精神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统计科技财经类媒体深圳商报两个月份科技报道的情况,探讨当前形势下,科技新闻报道的方法和重点,并对创新科技报道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 报道形式创新 应对建议

 

科技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科技事实的报道,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科技新闻报道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笔者选择对科技财经类媒体深圳商报2016年11月、2017年4月科技新闻的刊登情况进行统计,力图从中梳理综合性媒体科技报道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选取科技财经类媒体深圳商报为抽样调查对象

 

本次选择的抽样调查对象深圳商报是我国传媒行业中一份体现“科技+财经”双擎驱动特色的综合性媒体。作为一份与深圳经济实力、影响力和城市定位相匹配的权威主流大报,深圳商报以深圳这座被誉为“中国硅谷”的创新型城市为显微镜,深入透视科技、财经领域的风起云涌。

深圳商报兼具综合性日报的“广”特性,与科技、财经类媒体的“专”特性,较好地体现科技报道不走脱离群众的“高冷”路线,同时通过大众综合性媒体的传统传播渠道和固定读者群的阅读习惯,摸索出当前科技报道如何从报道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既“顶天”,又接地气的传播规律。

在统计时间选择上,2016年11月,深圳商报进行全新改版,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调整,由一份以经济报道为主、以经济文化为两大特色的综合性日报,转型为科技财经类媒体,迈出了深度融合新起点、整体转型再出发的第一步。统计其改版首月,能够较好地挖掘其采编思路的变化。2017年4月,经过近半年的磨合,深圳商报的科技、财经特色已经逐步成熟。报纸突出科技+财经的新定位,版面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与新媒体“读创”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统计其“半年报”,更为客观。

在具体的统计内容上,按照新闻篇目、体裁、内容等类别,设立了不同的统计口径,其中体裁类包括消息、通讯、评论,内容类别包括创新主体(企业、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动态、科技类政务及政策、科技论坛、会议、活动、科技人物、科普等。此外,对来源于重大科技企业、重大科技活动的报道进行了单独统计。科技企业代表包括华为、中兴、腾讯、阿里巴巴、百度、比亚迪、中广核、华大基因、光启、苏宁、京东、滴滴、摩拜等龙头企业;年度科技活动包括已经在深圳举行多年的高交会、中国IT领袖峰会、中国电博会、全国双创周等大型科技活动。

统计情况见表1、表2和表3。

表1 《深圳商报》科技报道篇幅、体裁对比

表2 《深圳商报》科技报道内容对比

表3 来源于科技企业代表、年度科技活动报道对比

 

二、当前科技报道呈现四大特征

 

综合分析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当前科技报道呈现四大特征:

(一)科技报道数量占比提高

从表1统计可以看出,作为华南地区一份科技财经类媒体,深圳商报在科技报道上投入了大量版面,无论是篇目、版面,还是科技含量,已在兄弟媒体中打响了科技报道这面旗帜,成为反映深圳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舆论场。在改版当月,记者集中采写了大量科技新闻。进入正常月份后,尽管数量上有所减少,但科技新闻的篇目,依然在报道总体篇目中,维持了较高的比例。在报道体裁上,主要以消息为主,评论明显偏少。

与此同时,深圳商报还依托深圳报业集团“读创”客户端,延伸了科技报道的舆论场,并通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新了科技新闻的展示形式,从新一代受众的角度,改善了科技新闻的阅读体验。

(二)各种科技论坛、会议和重大年度科技活动等是科技创新新闻的主要来源

创新主体(企业、科研院所等)科技创新动态,以及各种科技论坛、会议、重大年度科技活动,是科技创新新闻的最主要来源,两者约占所有科技报道的7成比例。这也符合科技创新的基本规律。

据统计,深圳科技型企业数量超过3万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8037家,从中涌现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研祥智能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驱动型龙头企业,以及华大基因、大疆、优必选、光启等一批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百度、苏宁、京东、滴滴、摩拜等总部不在深圳的创新企业也选择深圳作为发布科技创新新闻的重要阵地。因此,及时报道这些科技企业代表的创新进展成为媒体科技报道的重要新闻源。

此外,一些在深圳举行的年度科技创新活动的辐射效应也日益明显,成为科技新闻的集中爆发期。以2016年11月16日至21日举行的第十八届高交会为例,深圳商报在回顾、展前探营、开幕报道的基础上,特地策划了反映5G通信、人工智能、AR(虚拟现实)、智能交通、智能家电、无人机等前沿领域的专题通讯报道,并开设了现场、人物、声音等不同的板块,展会期间刊登的报道就超过80篇。其中对很多高新技术,既有现场描述,也有深入的产业观察,这样的集中报道,既是一次我国高新技术的前沿阅兵,也是指引产业发展方向的风向标,更是一场全民科普的盛宴。

此外,4月1日举行的2017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4月9日-11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深圳商报均开辟了专题版面,通过集中报道策划,将大型科技创新活动的产业聚焦效应进一步放大。

(三)“0-1”与“1-N”在判断科技新闻含金量中处于同等位置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一个“0-1”的突破过程,意即实现了某个技术领域的源头创新,之后才有“1-N”的产业化过程。两相比较,“0-1”一直是各国科技工作者心目中的重中之重。这一规律也在科技报道中存在。

由于技术研发后需要走出实验室,进入市场,逐步被消费者接受,这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在科技报道中,尽管来自各种创新载体(龙头企业、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源头创新、突破性进展是判断科技新闻含金量当之无愧的首要标准,但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和打开新市场空间的“1-N”新闻,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大众媒体中甚至具有可读性更强、传播效率更佳的特质。

(四)重大科技政策、制度创新是科技新闻报道的基本“底色”

如果说由企业、高等院校、新型研发机构、创客们担纲的创新活动是一场创新大潮,那么让各类创新主体发挥活力、自由成长的政策环境就是令潮水汹涌澎湃的重要推手。一项政策的制定出台,往往要经历长时间的酝酿,而且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也决定了其不可能朝令夕改。因此科技政策、制度创新不可能成为科技报道的常态。这点在表2的统计中可以看出,在两个统计时段中,对科技类政务及政策的报道分别只有10篇及3篇,在同期科技报道中占比仅为4%和2%。

尽管数量偏少,但在科技创新主题的通讯、综述中,与科技政策、制度创新相关的背景题材比比皆是。

十八大以来,深圳不断增强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政策供给,结合深圳改革的实际,富有前瞻性地出台创新政策,为经济的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提供政策“弹药”。目前,深圳搭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去年密集出台了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科技创新、人才优先发展、完善人才住房制度、高等教育发展等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底色”是科技报道过程中不能缺席的“幕后英雄”。

 

三、科技报道前瞻及建议

 

党中央2017年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好科技报道首先要全方位了解报道对象。要做好深圳的科技报道,首先要熟悉深圳当前的科技创新情况。当前深圳正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更高水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深圳创新正加快向高端前沿迈进,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跃升。目前深圳科技创新亮点集中体现在科技创新向引领式迈进、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实现重大跨越、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密集涌现、创新型经济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综合创新生态日臻完善等六大方面。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在科技报道方面,也需要锐意创新,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摇旗呐喊。因此,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加强。

(一)增强科技报道的系统性思维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深圳创新之所以有质量、有干货,其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改革科技体制、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对外合作、优化创新生态等方面,着力解决科技资金使用难、成果转化难、收益分配难、产权保护难、空间保障难等突出问题。制定出台、适时调整、柔性实施一系列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始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强化人才链、优化政策链,形成了“官、产、学、研、资、介”共生共息共荣的活力创新生态体系。

因此,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报道必须在统筹策划方面具备系统思维,报道不仅聚焦单一的科技企业、科研院所,更要放眼科技创新的全链条:科技政策、基础研究、创新主体、孵化加速、技术转化、科普、市场反响等。对科技主管部门、科技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科研机构、创新载体、实验室、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人员等全要素进行采访报道。

(二)科普宣传要适度“高大上”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传统的科普宣传多是反映各地科协在街头、展览馆、学校里组织的各种展览、讲座活动。组织者不敢讲得太高深,接受者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鸡肋型科普”。但科技创新的发展理念要深入人心,前沿科技的应用要深入推广,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要广而告之,这些都需要开展大量科普工作。新闻宣传是科普的重要渠道。在当前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3D打印、AI(人工智能)等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的背景下,科普宣传要摆脱常态化思维,多延伸挖掘科普活动背后的“技术”亮点。

2016年深圳市科协在南方科技大学参与主办的一场数学建模主题科普活动上,碳云科技首席科学家李英睿做了一场生命科学的讲座,记者跳出了科普活动的程序性报道模式,在《为人的生命历程建一个模型》的报道中,挖掘了29岁的年轻科学家的创新故事,并通过轻松诙谐的笔调,将枯燥深奥的基因科学进行了生动解读,提升了这场科普活动的科技指数和人气指数,起到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三)基础研究领域的高冷技术要接地气

与严肃的时政新闻、热闹的经济新闻、生猛的社会新闻、五彩的文娱新闻相比,科技新闻略显枯燥乏味,尤其是科技基础研究,更是一个漫长的长征过程。在深圳这个创新生态综合体系中层出不穷的创新故事中,聚焦“0-1”的源头创新十分稀缺。在报道其中的技术突破时,既要出于对技术的准确描述而使用一定的专业术语,还要进行新闻语言的改造,更需要提炼技术背后的时代背景。

2017年5月4日,一项由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先进结构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吕坚率领的科研团队取得的科研成果刊登在了当天出版的《Nature》纸质版杂志封面上。这是近年来,中国研究单位在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成果首次被选为这本权威科学期刊的封面故事。记者抓住这一具有源头创新意义的基础科研题材,进行了连续报道,其中5月11日刊登的通讯《深港联手打造“逆天”合金》深入采访了研发团队的研发过程,通过分析团队成员的构成,提炼出国家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深港创新圈合力科技创新的主题,为这个单纯的科技成果题材,注入了“立地”的内涵,大大提高了科技新闻的社会关联性和公众关注度。

(四)磨砺科技人物采访这把传导科学精神的利器

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通过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圳努力打造人才宜居宜业城市。十八大以来,深圳已累计引进“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31个、“孔雀计划”创新团队87个、“海归”人才7万多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使得深圳成为国内外科技工作者的乐园。从中成长起来一大批执着技术研究的科学家,还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明星气质的科技创新企业带头人。从这座新闻报道的富矿中,可以深入挖掘科技人物的成长经历、科研创新历程,从中传导出积极正向的科学精神、人生观点等精神层面的精髓。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年青一代科技创新者都是具有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容易成为高人气的科技创富人才代表。通过重点报道这个年轻科技创业群体,正好匹配深圳这座城市的年轻特质,容易激发共鸣。

从表2可以看出,科技人物报道只有14篇和6篇,所占比例偏低。作为传播新时代科学精神的活例子,媒体应加大对该群体的报道力度。

(五)与科技创新相关的评论应增加

评论是集中彰显媒体采编人员态度观点的最佳载体,对于评论对象的臧否也最为有力。作为一家科技财经类媒体,以科技创新为对象的评论应在深圳商报日常评论中占据一定比例。从表1可以看出,评论在科技报道体裁中所占比例极低,这不符合媒体的定位,需给予更多发声。值得一提的是,评论的对象除了科技新政,还可以是科技活动。2016年11月16日第十八届高交会开幕当天,深圳商报就在头版配发了《向“世界科技第一展”冲刺》的评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外,代表性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举措或市场表现应多成为评论对象。这类评论更符合关注产业发展的读者口味,往往有较高的人气。

(六)融媒体报道手段要多样化

当前正处于融媒体的纵深发展阶段,传统媒体都设立了自己的“两微一端”,通过文字、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科技新闻报道的对象就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事件,随着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等各种新技术应用的逐步成熟,科技创新-媒体-受众三者之间的传输手段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多加应用新技术手段,在单一的文字阅读、视频浏览、音频收听过程中,强化科技新闻的实时交互性,增加新闻的体感、嗅感、触感,实现多维度、多平台、多渠道传播,让承载科技创新报道重任的科技新闻成为各类新闻题材中最具酷炫潮流感的品种。

编辑:郑晓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

往期回顾

© COPYRIGHT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